滋補肝腎湯

滋補肝腎湯

ZI BU GAN SH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1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腎經 22%
脾經 18%
肺經 14%
心經 14%
胃經 7%
肝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滋補肝腎湯中加入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沙參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功效。肝腎同源,腎陰不足會導致肝陰虧虛,而沙參的滋陰作用可緩解肝腎陰虛,改善因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虛熱等症狀。
  2. 補氣健脾:沙參同時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肝腎功能失調會影響脾胃運化,而沙參補氣健脾,可以改善脾胃功能,進一步促進肝腎氣血生化,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因此,沙參在滋補肝腎湯中,不僅能滋陰潤肺,更能補氣健脾,使藥效更加全面,達到更好的滋補肝腎效果。

滋補肝腎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緩解肝腎陰虛,滋陰養血: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功效。肝腎陰虛可導致肝血不足,出現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白芍能滋養肝腎陰血,緩解肝腎陰虛所致的症狀。

2. 緩解肝陽上亢,平肝潛陽:白芍酸收斂陰,能抑制肝陽過亢,起到平肝潛陽的作用。肝陽上亢可導致頭暈目眩、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狀。白芍能緩解肝陽上亢,穩定肝陽,改善這些症狀。

滋補肝腎湯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肝腎、強筋骨: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之效。肝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續斷能滋補肝腎之精氣,從而改善骨骼虛弱、腰膝酸軟等症狀。
  2. 活血化瘀、止痛:續斷亦具活血化瘀、止痛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減輕疼痛。對於因肝腎不足、筋骨不健所致的腰腿疼痛、風濕痺痛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滋補肝腎湯中包含菟絲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腎益精: 菟絲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功效。其富含植物性激素,可促進腎精生成,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

二、滋陰潤燥: 菟絲子性潤,可滋陰潤燥,緩解肝腎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失眠多夢等症狀。

因此,菟絲子在滋補肝腎湯中,可起到補腎益精、滋陰潤燥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肝腎虛弱的症狀。

滋補肝腎湯中加入女貞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 女貞子味甘性涼,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益精明目的功效。肝腎同源,腎精不足會導致肝血虧虛,而女貞子可補益腎精,進而滋養肝血,改善肝腎陰虛症狀,如腰膝痠軟、頭暈目眩、耳鳴等。
  2. 烏髮生髮: 女貞子亦有烏髮生髮的作用,可改善肝腎精血不足導致的頭髮早白或脫髮問題。肝腎精血充足,才能濡養頭髮,使其烏黑亮麗。

滋補肝腎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滋腎,固精止汗: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有收斂固澀之效。對於肝腎不足,氣陰虧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遺精盜汗等症狀,五味子可起到滋補肝腎、固精止汗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滋補肝腎之目的。
  2. 增強藥效,協調藥性:五味子能夠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並協調藥性。例如,五味子與熟地黃等藥材搭配,可以有效提高滋補肝腎的效果,並避免單味藥材過於燥烈或寒涼,達到溫和補益之功效。

滋補肝腎湯中包含何首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益肝腎,烏髮養血: 何首烏味甘苦性微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養血烏髮之效。其能改善肝腎虛損導致的頭昏眼花、鬚髮早白、腰膝痠軟等症狀。
  2. 滋陰潤燥,促進生髮: 何首烏性微溫,但具有滋陰潤燥之效,對於因肝腎陰虛導致的頭髮乾燥、易斷、髮質粗糙等症狀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何首烏在滋補肝腎湯中,起到補肝腎、養血烏髮、滋陰潤燥的多重功效,有助於整體提升肝腎功能,改善頭髮問題。

滋補肝腎湯中加入黃精,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滋陰補腎: 黃精性味甘甜,歸經入脾、肺、腎三經,具有滋陰補腎、益氣健脾之效。對於肝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失眠健忘等症狀,黃精能有效改善。
  2. 益氣生津: 黃精能益氣生津,補益氣血,對於肝腎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虛熱盜汗等症狀,黃精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總之,黃精在滋補肝腎湯中扮演着滋陰補腎、益氣生津的重要角色,能有效改善肝腎陰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滋補肝腎湯中加入當歸,乃因其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

當歸補血養血,能改善肝腎不足導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月經不調等症狀;活血化瘀,則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肝腎氣血運行不暢,緩解腰膝酸軟、四肢乏力等症狀。

此外,當歸還可潤腸通便,有助於改善肝腎陰虛導致的便祕,進一步促進肝腎功能的恢復。

滋補肝腎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之功效。許多補肝腎藥性偏燥烈,甘草能中和其燥性,防止藥性過猛,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補肝腎藥物的功效。它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補益肝腎之效,同時還能起到健脾益氣、益腎安神的作用,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滋補肝腎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慢性遷延性肝炎,肝功能長期異常」,其證型屬「肝腎陰虛」。患者表現為:

  1. 肝腎陰虛基礎證候:腰腿痠軟(腎精虧虛,髓海不充)、頭暈目眩(虛陽上擾)、盜汗(陰虛內熱,迫津外泄)、舌紅少苔(陰虛內熱之象)、脈沉細弦(陰血不足,肝用偏亢)。
  2. 肝系失調症狀:肝區隱痛(陰血不足,肝絡失養)、多夢(虛火擾神)、精神疲倦(精血虧耗,氣化無力)。

其病機核心為「肝腎陰血虧虛,虛熱內生」,治法以「滋養肝腎之陰,兼固精斂汗」為要。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配伍:滋陰填精,柔肝體

  • 北沙參、黃精:甘潤養肺胃之陰,間接益腎(「虛則補其母」)。
  • 白芍、當歸:養血柔肝,緩肝用之急(針對肝區痛、弦脈)。
  • 女貞子、五味子:女貞子滋補肝腎之陰,五味子斂汗固精,酸甘化陰以生津。
  • 首烏:補精益血,平補肝腎,標本兼顧。

2. 輔藥配伍:補腎固本,強筋骨

  • 川斷、菟絲子:川斷補肝腎、強筋骨;菟絲子平補陰陽,固攝下元。二者助主藥填補腎精,改善腰膝痠軟。
  • 生甘草:調和諸藥,甘緩和中。

3. 加減法:標證靈活調整

  • 腰痛甚:加狗脊、桑寄生,強化補腎強腰之力。
  • 盜汗多:生牡蠣、生龍骨潛陽斂汗,浮小麥、烏梅增酸收之效。
  • 失眠夢遺:遠志交通心腎,百合清虛熱;芡實、補骨脂固精止遺。
  • 肝區痛重:草河車(蚤休)清熱解毒,防陰虛久病化熱瘀結。

治療原理總論
此方以「滋陰養血為體,補肝益腎為用」,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1. 直接補充肝腎陰血:多味甘潤滋陰藥填補物質基礎,改善陰虛本質。
  2. 調節肝用與肝體平衡:柔肝養血藥(白芍、當歸)緩解肝氣剛悍之性,協調疏泄功能。
  3. 兼顧精、汗、神之固攝:五味子、菟絲子等收斂藥,防陰血虧耗進一步加劇。
    全方體現「滋水涵木」之法,使肝腎陰復、虛熱自斂,諸症漸平。

傳統服藥法


北沙參15克,白芍15克,川斷15克,菟絲子15克,女貞子15克,五味子12克,首烏12克,黃精12克,當歸12克,生甘草9克。
若腰痛甚,加狗脊、桑寄生各15克;盜汗多,加生牡蠣、生龍骨、浮小麥各15克,烏梅9克;失眠重,加遠志、百合各12克;夢遺滑精,加芡實、補骨脂、訶子肉各12克;肝區痛重,加草河車9克,
滋補肝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滋補肝腎湯具有滋補肝腎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滋補肝腎湯, 出處:《古今名方》第四章引關幼波方。 組成:北沙參15g,白芍15g,川斷15g,菟絲子15g,女貞子15g,五味子12g,首烏12g,黃精12g,當歸12g,生甘草9g。 主治:滋補肝腎。主治:慢性遷延性肝炎,肝功能長期不正常,證屬肝腎陰虛型者。症見腰腿痠軟無力,勞累則肝區痛,睡眠多夢,精神疲倦,頭暈目眩,有時盜汗,舌淨無苔或舌質稍紅,脈沉細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