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濟湯

JIAO J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八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肝經 19%
腎經 17%
脾經 16%
大腸經 10%
肺經 6%
三焦經 3%
胃經 2%
膽經 2%
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三焦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交濟湯方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脫:交濟湯用於治療氣虛亡陽證,而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固脫生津之功效,能補益氣血,使元氣充沛,抵禦外邪侵襲,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2. 扶正祛邪:交濟湯方中,人參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扶正祛邪,提升機體正氣,抵禦邪氣侵襲,促進疾病恢復。人參與其他藥物相配,可使藥效更加顯著,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交濟湯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滋陰補血: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心、肝、腎經,能滋陰補血,養血生精。交濟湯主治血虛證,而熟地黃能補益血分,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昏眼花、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
  2. 溫腎助陽: 熟地黃雖滋陰,但亦有溫腎助陽之效。交濟湯中加入熟地黃,可溫補腎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腎陽不足的症狀。

綜上,熟地黃在交濟湯中發揮滋陰補血、溫腎助陽的作用,有效改善血虛證患者的症狀。

交濟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固精: 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固精、澀精止遺的功效。交濟湯主治腎虛遺精、腰膝酸軟等症,山茱萸可補腎精,固攝精氣,從根本上治療遺精問題。
  2. 滋陰斂汗: 山茱萸可滋陰斂汗,對於腎陰虛導致的盜汗、自汗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交濟湯中加入山茱萸,除了補腎固精,更能兼顧滋陰斂汗,提升整體療效。

交濟湯中包含柏子仁,主要基於其 安神定志 的功效。柏子仁味甘性平,入心、腎經,具有 養心安神、潤腸通便 的作用。

方劑中以柏子仁配伍其他藥物,如酸棗仁、茯苓等,共同發揮 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 的作用。此外,柏子仁還能 滋潤腸道,緩解便祕,有助於改善整體氣血運行,進一步促進安神效果。

交濟湯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驚安神: 龍骨性甘平,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之效。交濟湯主治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龍骨能平息心神,緩解緊張不安,改善睡眠品質。
  2. 固本培元: 龍骨入腎經,能補腎益精,固本培元。交濟湯中常加入其他補腎益氣的藥物,龍骨的加入可加強補腎效果,使身體更強壯,抵抗疾病。

總之,龍骨在交濟湯中起到鎮驚安神和固本培元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狀,提高療效。

交濟湯中包含黃連,主要源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能清泄心火、胃火,對於心煩失眠、口舌生瘡、胃熱嘔吐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此外,黃連還能燥濕止痢,對於濕熱下痢、腹痛便溏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交濟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氣機阻滯所致的脘腹脹滿、胸悶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黃連的加入,可清熱瀉火、燥濕止痢,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交濟湯中包含肉桂,主要是為了溫陽散寒,振奮心陽。

肉桂性熱,味辛甘,歸心、腎、脾經。其具有溫通心陽、散寒止痛、溫腎助陽、化瘀止痛的功效。交濟湯主治陽虛寒凝,心陽不振所致的胸痺,症狀包括胸悶、心痛、肢體厥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沉細。

肉桂加入交濟湯,可以溫暖心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胸悶、心痛等症狀,同時也能溫腎助陽,改善肢體厥冷、面色蒼白等症狀。因此,肉桂是交濟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交濟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性溫味甘,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交濟湯主治血虛氣弱、月經不調、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當歸可補益氣血,改善血虛所致的各種症狀,使氣血流通順暢,達到治療目的。
  2. 引藥入血,協調藥性:當歸具有引藥入血的作用,可將其他藥物的功效引導至血分,使其藥力更有效地發揮。交濟湯中包含多味藥材,當歸可以起到協調藥性,使藥效相輔相成的作用,提高整體療效。

交濟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交濟湯用於治療氣虛外感,症狀多為表虛不固,易於感冒,或久病體虛,易於感受外邪。黃耆在此起補氣固表作用,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

2. 扶正祛邪: 交濟湯中其他藥材如葛根、柴胡等具有解表散寒作用,而黃耆則具有補益氣血的作用,二者協同作用,既能解表散寒,又能扶正祛邪,有利於快速恢復健康。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交濟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交濟湯」此一方劑,出自多本古代醫書,其組成與用量略有差異,但主要成分皆以補益心腎、交通陰陽為主。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交濟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1. 脫症: 指元氣大虧、陰陽離決所致的危重病症,表現為虛脫、冷汗淋漓、脈微欲絕等。如《羅氏會約醫鏡》中所述的「脾虛發泄,腎虛發熱,不食、尿赤、脫肛等證」。
  2. 遺精: 指因心腎不交、水火失濟所致的精液遺失。如《辨證錄》中所述的「聞婦女之聲淫精即出」、「若流而不止,此陰陽將脫之候」。

治療原理:

交濟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交通心腎、調和陰陽」的中醫理論。心屬火,主神明;腎屬水,藏精氣。正常情況下,心火下降溫煦腎水,腎水上濟滋養心火,此為「水火既濟」。當心腎功能失調,心火不能下降,腎水不能上濟,則會出現「水火不濟」的病理狀態,導致脫症、遺精等症狀。

交濟湯的組成為:

  • 人參、黃耆: 大補元氣,益氣固脫,增強心腎功能。
  • 熟地、山茱萸: 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充盈腎水。
  • 麥冬: 滋陰潤燥,與熟地、山茱萸相配,加強滋養心腎之陰的作用。
  • 柏子仁: 養心安神,交通心腎。
  • 龍骨: 重鎮安神,收斂固澀,防止精氣外泄。
  • 黃連: 清心瀉火,防止心火過亢。
  • 肉桂: 溫腎助陽,引火歸元,使腎陽溫煦,有助於腎水蒸騰上濟。
  • 當歸: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使心腎氣血充盈。
  • 白朮、蒼朮、破故紙、菟絲子、廣木香、甘草: 為補中益氣藥。如《辨證錄》的記載。

綜上所述,交濟湯通過補益心腎、交通陰陽、調和氣血,達到治療脫症、遺精等病症的目的。其中,人參、黃耆、熟地、山茱萸大補心腎之氣血;麥冬、柏子仁滋陰安神;龍骨收斂固澀;黃連、肉桂一寒一熱,調和陰陽;當歸活血補血。各藥相互配合,共奏交通心腎、調和陰陽之效。

不同醫家加減應用:

  • 《辨證奇聞》陳士鐸: 強調重用人參、熟地、麥冬以大補心腎之陰,佐以黃連、肉桂調和陰陽,龍骨收斂固澀。
  • 《醫學入門》李梃: 提出「六經見症」的加減原則,並指出交濟湯可合排風湯加檳榔,用於治療肢節攣痛麻木。
  • 《羅氏會約醫鏡》羅國綱: 將交濟湯命名為「水土交濟湯」,用於治療脾腎虧虛所致的脫肛等症,並提出加用五倍子、五味子以增強收斂固脫之效。
  • 《辨證錄》陳士鐸: 一則以白朮,蒼朮,肉桂,破故紙,菟絲子,廣木香,甘草,熟地為主方,用以補中益氣。一則與《辨證奇聞》陳士鐸所提之方相同。

以上分析可見,交濟湯的應用廣泛,療效確切,是中醫治療脫症、遺精等病症的有效方劑。其治療原理符合中醫「交通心腎、調和陰陽」的理論,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白朮5錢,蒼朮5錢,肉桂3錢,破故紙3錢,菟絲子3錢,廣木香1錢,甘草1錢,熟地1兩。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交濟湯具有補氣養血、固脫止汗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陰虛火旺、口乾舌燥、小便短赤等症狀,不宜服用交濟湯。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四肢麻痺癱瘓風濕性心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交濟湯, 出處:《直指小兒》卷二。 組成:排風湯、小續命湯。 主治:中風。

交濟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七。 組成:小續命湯、排風湯、人參順氣湯、烏藥順氣散。 主治:中風。

交濟湯,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白朮5錢,蒼朮5錢,肉桂3錢,破故紙3錢,菟絲子3錢,廣木香1錢,甘草1錢,熟地1兩。 主治:心腎不交,心痛不能忍。

交濟湯, 出處:《辨證錄》卷八。 組成:人參5錢,熟地1兩,山茱萸5錢,麥門1兩,柏子仁3錢,龍骨(醋淬)2錢,黃連5分,肉桂5分,當歸5錢,黃耆5錢。 主治:心腎兩補。主治:脫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