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氣飲中包含桔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功效。清氣飲主要針對外感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伴有咳嗽、痰黃等症狀,而桔梗可以宣通肺氣,利咽開音,使痰液易於咳出,緩解咽喉腫痛。
- 升提中氣: 桔梗還具有升提中氣的作用,可以將積聚於肺部的痰液向上引導,排出體外。清氣飲中其他藥材,如麥冬、甘草等,也具有滋陰潤肺、清熱化痰的功效,與桔梗搭配使用,能夠更好地達到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效果。
清氣飲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散熱,止癢消腫: 蟬蛻性味甘寒,入肺經,具有疏風散熱、止癢消腫之功效。清氣飲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蟬蛻的加入可以幫助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緩解咽喉腫痛。
- 清熱解毒,透疹生肌: 蟬蛻還具有清熱解毒、透疹生肌之功效。當患者出現皮膚疹子、瘙癢等症狀時,蟬蛻可以促進疹子透發,加速恢復。
總而言之,蟬蛻的加入有助於清氣飲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疏風散熱、止癢消腫、透疹生肌的功效,提升療效。
清氣飲中包含金銀花,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之效。清氣飲多用於治療溫病初起,或暑熱傷肺之證,金銀花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 疏散風熱: 金銀花能疏散風邪,清熱解表,對於溫病初起,或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咳嗽、鼻塞等症狀,均有良好的療效。
金銀花在清氣飲中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更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清氣飲中包含藿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解暑化濕: 藿香氣味芳香,性辛溫,具有解暑化濕、理氣止嘔的功效。清氣飲主治暑濕內蘊所致的發熱、頭痛、惡心、嘔吐等症狀,藿香能有效驅散暑濕,緩解不適。
- 調和氣機: 藿香還能調和脾胃氣機,促進消化吸收。清氣飲中常配伍其他藥材,如佩蘭、厚朴等,共同起到清熱解暑、健脾利濕的作用,藿香的加入則能使藥效更為協調,增強療效。
清氣飲中包含紫蘇葉,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解表散寒: 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能有效驅散風寒,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咳嗽、鼻塞等症狀。
- 理氣寬中: 紫蘇葉還具有行氣寬中的作用,能促進脾胃運化,緩解氣滯所致的胸悶、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因此,清氣飲中加入紫蘇葉,可以更好地發揮解表散寒、理氣寬中的功效,治療風寒感冒所致的表寒裏熱、氣滯不通等症狀。
清氣飲方中含有神麴,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神麴為麥芽的酒麴,具健脾開胃、消食化積之效。清氣飲針對的是脾胃氣虛、食積不化導致的胸悶氣短、食慾不振等症狀,加入神麴可以促進脾胃運化,幫助消化吸收,改善食積不化,從根本上解決氣短問題。
- 行氣止痛,緩解胸悶:神麴除了健脾和胃之外,還具有一定的行氣止痛作用。清氣飲中加入神麴,除了改善食積,還可以幫助行氣化滯,緩解胸悶氣短的症狀,進一步提升療效。
清氣飲中包含穀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暑:穀芽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清氣飲本身就是治療暑熱症候的方劑,穀芽的加入有助於增強其清熱解暑之力,緩解因暑熱引起的口渴、煩躁、頭痛等症狀。
- 健脾和胃:穀芽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對於暑熱引起的脾胃失調、食慾不振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清氣飲中加入穀芽,可以更好地平衡脾胃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使患者更快康復。
清氣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健脾的功效,可以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對於脾胃氣虛、胸悶氣短、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良好效果。清氣飲主治脾胃氣虛、痰濁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陳皮的加入可以幫助理氣化痰,促進脾胃運化,增強藥效。
2. 和中降逆:陳皮具有和中降逆的作用,可以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有一定幫助。清氣飲中加入陳皮,可以幫助改善因脾胃氣虛所導致的嘔吐等症狀,提高藥效。
清氣飲中包含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化痰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清氣飲主要用於治療痰熱壅肺、氣逆喘咳、胸悶氣促,半夏能化解痰熱,降逆止嘔,使氣道通暢,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 調和藥性: 清氣飲中其他藥物多偏寒涼,如石膏、知母等,半夏性溫,可起到調和藥性、防止寒涼過甚的作用,避免損傷脾胃。
清氣飲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燥濕化痰: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燥濕化痰的功效。清氣飲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阻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赤茯苓可健脾化濕,促進水液代謝,減少痰液生成,緩解呼吸道症狀。
- 配伍增效:赤茯苓與清氣飲中其他藥物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例如,赤茯苓與白朮、茯苓等藥物共同健脾利濕,與半夏、陳皮等藥物共同化痰止咳,使藥效更佳,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氣飲」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清氣飲」主要成分包含:杏霜、桔梗、蟬蛻、金銀花、廣藿香、蘇葉、神麯、穀芽、廣皮、半夏、赤茯苓。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清氣飲」主治以下症狀:
- 疫症初起(2-3日內):
- 發熱惡寒
- 頭疼身痛
- 胸滿脅脹
- 頭目蒙混
- 脈往來凝滯而有力
- 暑症:
- 發熱頭目昏蒙
- 胸滿脅脹
- 其他病症:
- 紫雲瘋
- 鬢疽(伴隨敗毒清氣飲使用)
- 耳門癰(伴隨敗毒清氣飲使用)
- 鼻紅肺風(伴隨搽藥方使用)
- 無蛇頭、天蛇頭(伴隨內托清氣飲使用)
治療原理:
「清氣飲」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開肺舒氣、芳香辟穢:
- 杏霜、桔梗: 苦以開肺,宣暢肺氣。
- 蟬蛻: 輕清上升,疏散風熱,有助於消散上焦郁遏之氣。
- 金銀花、藿香、蘇葉: 芳香辟穢,散胸中不正之氣,祛除疫邪。
健脾和胃、消食化積:
- 神麯、穀芽: 促進消化,舒解因疫邪或暑邪導致的脾胃運化失常,緩解胸滿脅脹等症狀。
通利三焦、清熱利濕:
- 廣皮: 辛香通陽,理氣行滯。
- 半夏: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赤茯苓: 利水滲濕,有助於排除體內濕邪。
三藥合用,可疏通三焦,使氣機通暢,水濕得利,從而改善氣機壅滯、濕邪困阻的病理狀態。
綜合分析:
「清氣飲」以輕清宣透、芳香辟穢、疏通氣機、健脾和胃為主要治療原則。其組方針對疫症或暑邪初起,邪氣鬱於上焦,肺氣不宣,脾胃運化失常的病機而設。
從古文內容可以推斷,「清氣飲」的應用範圍較廣,不僅可以治療疫症、暑症,還可以與其它方劑或外用藥物配合,用於治療多種外科疾病,如癰疽、疔瘡、鼻部疾病等。這可能與其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有關。
總體而言,「清氣飲」是一個以治療外感病邪為主的方劑,其藥物組成多為輕清之品,藥性平和,適合於疾病初起階段使用。但隨著病情發展,若出現邪熱深入、正氣虛損等情況,則需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治療方案,或配合其它方劑使用。
傳統服藥法
麻黃(去節)2兩,紫荊皮2兩,荊芥2兩,海風藤2兩,防風2兩,明天麻2兩,羌活2兩,桑白皮2兩,辛夷2兩,牛蒡子2兩,檳榔2兩,北細辛1兩,桔梗1兩,乳香1兩,沒藥1兩,升麻1兩,白鮮皮4兩,金銀花4兩,牡丹皮4兩,黃柏4兩,生地4兩,苦參4兩,大楓肉(去油)3兩,白芷3兩。
上用火酒1大壇,浸三日。
每飲1小杯,不可大醉,終日勿絕酒氣。服酒前,先用洗浴藥方煎湯洗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氣飲是一首中藥方劑,使用前應諮詢醫生,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氣飲, 出處:《東醫寶鑑·雜病篇》卷三。 組成:白朮1錢2分,人參1錢,黃耆1錢,麥冬1錢,白芍藥1錢,陳皮1錢,白茯苓1錢,知母7分,香薷7分,黃連(炒)5分,甘草5分,黃柏3分。 主治:暑傷元氣,致發熱汗大泄,無氣力,脈細虛而遲者。
清氣飲, 出處:《辨疫瑣言》。 組成:杏霜2-3錢,桔梗1-2錢,蟬蛻(去頭足)2-3錢,銀花2-3錢,廣藿香2-3錢,蘇葉1錢或1錢5分,神曲2-3錢,谷芽3-4錢,廣皮5-7分,半夏1錢,赤茯苓2-3錢。 主治:輕清開肺舒氣,芳香醒胃闢邪。主治:疫症初起2-3日內,發熱惡寒,頭疼身痛,胸滿脅脹,頭目矇混,脈往來凝滯而有力者。
清氣飲,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八。 組成:麻黃(去節)2兩,紫荊皮2兩,荊芥2兩,海風藤2兩,防風2兩,明天麻2兩,羌活2兩,桑白皮2兩,辛夷2兩,牛蒡子2兩,檳榔2兩,北細辛1兩,桔梗1兩,乳香1兩,沒藥1兩,升麻1兩,白鮮皮4兩,金銀花4兩,牡丹皮4兩,黃柏4兩,生地4兩,苦參4兩,大楓肉(去油)3兩,白芷3兩。 主治:紫雲風。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