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飲

DANG GU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誠書》卷十六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脾經 30%
胃經 15%
心經 14%
肝經 9%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飲」方劑中,以「當歸」為君藥,其原因主要有二:

  1.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止痛生肌之功效。因其能補血,故名「當歸」,其功效可改善因血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月經不調、痛經、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
  2. 引藥入血,協調各藥: 當歸性潤,能引藥入血,使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功效。其與其他藥物搭配,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如與川芎、白芍等藥合用,可治療血虛頭痛;與生地、丹皮等藥合用,可治療血熱妄行。

當歸飲是一個古老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和氣血,改善女性的健康狀況,其中包含了白芍這一重要成分。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和肌肉痙攣的功能,對於調理月經不調及緩解經痛具有顯著效果。當歸則主要用於補血和活血,兩者相輔相成,形成補而不散、行而不厲的良性循環。

白芍的酸味特性,能夠增強當歸的補血效果,使得整個方劑在調和氣血方面更加完善。此外,白芍還能緩解由於氣滯或血瘀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胸悶、腹痛等,這對於女性來說尤為重要。在當歸飲中,白芍與當歸的配伍,使方劑在補血的同時兼具了舒緩情緒及緩解疼痛的作用,進一步提升了方劑的整體療效。因此,白芍的加入,使得當歸飲更具辨證施治的價值。

當歸飲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養血:當歸補血活血,人參補氣益脾,二者相合,可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對於氣血不足,面色蒼白,乏力倦怠,四肢冰冷等症狀,能起到顯著的改善作用。

2. 扶正固本:人參具有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的功效。當歸活血化瘀,能夠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二者配合,可以提升患者的免疫力,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對於體虛易感者具有顯著的保健作用。

綜上所述,當歸飲中加入人參,是為了更全面地達到補氣養血,扶正固本的功效,以更好地治療氣血不足、體虛易感等病症。

當歸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當歸偏於溫熱,性較強,而甘草性甘平,能緩解當歸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藥性過於強烈,對人體造成負擔。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調和脾胃、解毒生津的作用,與當歸共同使用,能更好地補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環,提高藥效。

此外,甘草還具有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物療效的作用,因此在許多中藥方劑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當歸飲中加入桔梗,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止痛的功效。當歸飲常用於治療氣虛血瘀所致的咽喉腫痛、失音、咳嗽等症,而桔梗的宣肺利咽作用可助當歸活血化瘀,共同達到通絡止痛、改善咽喉症狀的效果。

2. 促進藥物吸收:桔梗具有開宣肺氣的作用,可以促進藥物由肺經向全身運行,提高藥效,進而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桔梗的加入不僅能輔助當歸治療咽喉疾病,更能促進藥物吸收,提升療效。

當歸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氣,調和藥性: 當歸飲以補血活血為主,但若氣機不暢,則血行不順,藥效難以發揮。陳皮味辛性溫,善於理氣行氣,可使藥物更易於運行,並協調當歸等藥物的藥性,使其更好地發揮補血活血之效。
  2. 降逆止嘔,緩解副作用: 當歸飲中部分藥物如當歸、川芎等,可能造成胃氣上逆,引起噁心、嘔吐等副作用。陳皮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可以緩解這些副作用,使患者更容易接受藥物治療。

主治功效


當歸飲主治功效分析

當歸飲,由當歸、白芍、人參、甘草、桔梗、陳皮等藥材組成,具有調經止痛、補血活血、益氣健脾、和中緩急、宣肺化痰、理氣消食等功效。

古代文獻記載分析

1. 婦科疾病

  • 月經不調: 《聖濟總錄》記載當歸飲可用於治療「婦人月水不調,腰腹疼痛」、「婦人寒氣內搏,月水不通,腹中氣滿,結塊寒熱」等症狀。其原理為當歸、白芍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搭配人參、甘草益氣健脾,使氣血充盈,經血運行通暢。
  • 經行腹痛: 《類證治裁》指出「腹痛,當歸芍藥湯」、「經多,當歸飲」、「經水過多,當歸飲」。方中當歸、白芍柔肝止痛,緩解經期腹痛;人參、甘草補益脾胃,使氣血充足,經行通暢。
  • 產後惡露: 《聖濟總錄》提到當歸飲可治療「產後惡露不斷」、「產後七八日,惡露下不絕」,其原理為當歸、白芍補血活血,促進子宮收縮,排出惡露。同時人參、甘草補益氣血,防止氣血虛弱導致惡露不盡。
  • 胎動不安: 《聖濟總錄》記載當歸飲可用於治療「妊娠胎動不安,腰腹疼痛」、「妊娠胎動,腹痛下血」等症狀。方中當歸、白芍補血安胎;人參、甘草益氣固胎,使胎元穩固。

2. 皮膚疾病

  • 瘡疥風癬: 《奇效良方》指出當歸飲可「治瘡疥風癬,濕毒燥癢」、「治諸瘡瘍」、「治心血凝滯,內蘊風熱,發見皮膚遍身瘡疥,或癢或痛,或膿水浸淫,或發赤疹㾦癗」。其原理為當歸、白芍、人參、甘草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桔梗宣肺,有助於將體內毒素排出;陳皮理氣化濕,防止濕毒蘊結。
  • 癮疹赤暈、疙瘩破癢: 《類證治裁》提及「疙瘩破癢,系風毒傷血。羌活當歸散,或當歸飲加山梔、鉤藤」,說明當歸飲在此類病症中也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3. 其他疾病

  • 溺血: 《類證治裁》提到「膽火溺血,頭痛眩暈,當歸飲」、「經水過多,當歸飲」。
  • 產後中風: 《聖濟總錄》記載當歸飲可用於治療「產後中風,手足偏枯,言語遲澀,恍惚多忘」。
  • 產後血運: 《聖濟總錄》指出當歸飲可治療「產後血運欲絕」、「產後血運,不識人」等症狀。
  • 產後赤白痢: 《聖濟總錄》記載當歸飲可治療「產後赤白痢,臍下㽲痛」。

總結

綜合上述古文內容,當歸飲的應用範圍廣泛,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皮膚疾病以及一些產後病症。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補益氣血、調和陰陽、祛除邪氣來達到治療目的。方中當歸、白芍為主要藥物,起到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人參、甘草輔助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桔梗、陳皮則根據不同病症的需要,起到宣肺化痰、理氣消食等作用。

總體而言,當歸飲是一個以補益氣血為主的方劑,同時兼顧調經、止痛、祛邪等多種功效,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較高的價值。

傳統服藥法


蘇木、生地黃、當歸、大黃、赤芍藥。上為末。
酒調服,得利去瘀血即止,眼養榮湯調理。
(《赤水玄珠》卷七)。《赤水玄珠》本方用蘇木、生地黃、當歸、大黃、芍藥各等分,為末,每服四錢, 或水、酒煎服亦可。又原書治上症並配合灸 肺俞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當歸飲具有補血和營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不宜服用當歸飲。

相關疾病


蕁麻疹容易流眼淚皮膚風疹肛門搔癢皮膚皸裂腹痛動脈粥樣硬化肺結核疥癬胰臟炎半身不遂乳腺炎膀胱炎乳房腺體瘤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飲, 出處:《急救仙方》卷四。 組成:黃連半兩,大麻子半兩,當歸半兩。 主治:通血積。主治:痔證。

當歸飲, 出處:《誠書》卷十六。 組成:當歸1分,白芍1分,人參1分,甘草(炙)半分,桔梗1錢,陳皮1錢。 主治:小兒腹痛內弔,夜啼。

當歸飲,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蘇木、生地黃、當歸、大黃、赤芍藥。 主治:男子因打損負重,女子因勞苦用力而傷肺經,遇風寒則爲咳嗽,或咳血,或至紫黑。

當歸飲, 出處:《女科百問》卷上。 組成:當歸(去蘆,微炒)、熟地(淨洗,酒蒸,焙乾)、川芎、白芍、黃芩、白朮各等分。 主治:抑陽助陰,調理經脈。主治:陽氣勝陰,月假多者。

當歸飲, 出處:《金鑑》卷五十一。 組成:何首烏(制)、白鮮皮、白蒺藜、甘草、當歸、生地黃、白芍藥、人參、黃耆、川芎。 主治:小兒因月份未足,出生太早,初生無皮,面白肢冷,遍體浸漬,紅嫩而光。

當歸飲,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當歸1錢2分,芍藥1錢,川芎5分,生地黃1錢,牡丹皮1錢,黃連(酒,炒)7分,麥門冬(去心)2錢,地骨皮7分,酒黃芩7分,炒梔子6分,柴胡6分,生甘草3分。 主治:勞心生熱,鼻少見血,五心煩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