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雲散

LU YU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7%
肺經 16%
肝經 13%
大腸經 10%
腎經 10%
心經 9%
小腸經 7%
脾經 6%
膀胱經 3%
三焦經 3%
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小腸經
脾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綠雲散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青黛為蓼藍葉經加工製成的青黑色粉末,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其清熱解毒作用強,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消炎止痛。同時,其涼血止血作用顯著,能有效控制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

綠雲散方劑中,青黛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還能緩解熱毒引起的出血,達到清熱涼血、解毒止血的治療目的。

綠雲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通常用於治療一些與呼吸系統有關的疾病,其組成中包含硼砂,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硼砂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幫助清除體內的毒素,對於由於內熱引起的咳嗽、喉嚨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效果。其次,硼砂也被認為具有潤肺止咳的作用,可以改善因燥熱所引起的咳嗽,促進呼吸道的舒緩。此外,硼砂在中醫中常用於製作某些外用藥物,具備抗炎和消腫的特性,可以幫助緩解由於感染或炎症引起的不適。

因此,硼砂在綠雲散中的添加,不僅是為了增強方劑的療效,更是希望透過其獨特的藥性,進一步提高對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效果,使其成為一個更為完整和有效的方劑選擇。

綠雲散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功效。綠雲散主治熱病,寒水石可清解肺胃之熱,緩解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
  2. 利濕化痰: 寒水石能利濕化痰,對於濕熱痰濁所致的咳嗽、咳痰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綠雲散中常配伍其他清熱化痰的藥物,寒水石可增強其利濕化痰之效。

綠雲散中包含車前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車前草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綠雲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而車前草的利水消腫作用可以幫助排除眼部周圍的濕熱,減輕腫脹,改善視力。
  2. 清熱解毒: 車前草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綠雲散中常配伍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藥物,如黃芩、梔子等,車前草的加入可以增強藥物的清熱解毒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綠雲散方劑中包含山豆根,其主要原因在於山豆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

綠雲散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而山豆根的清熱解毒之性,可以有效消炎止痛,並抑制病菌生長。此外,山豆根亦能疏散風熱,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咽喉腫痛的功效。因此,山豆根成為綠雲散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綠雲散中使用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解毒: 芒硝性寒,味鹹,入肝、胃經,具有瀉火解毒、通便利水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壅盛而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狀,芒硝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軟堅散結: 芒硝性滑利,能軟堅散結,通利水道,對於痰火鬱結、瘰癧腫痛等症狀,芒硝能化痰散結,消腫止痛。

綠雲散中芒硝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藥“辨證施治”的原則,通過瀉火解毒、軟堅散結,達到治療目的。

綠雲散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針對外感熱邪或瘡瘍腫毒引起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2. 開竅醒神: 冰片芳香走竄,可直達腦部,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可治療神志不清、昏迷、癲癇等症狀。

此外,冰片還具有止痛止癢、消炎止血等作用,在治療皮膚病、外傷等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

主治功效


綠雲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文內容,綠雲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咽喉腫痛、口舌生瘡:
    • 《驗方新編》中記載「紫袍散」即「綠雲散」,「治咽喉十八症」。
    • 《本草綱目》中寇氏《衍義》使用青黛搭配黃柏、龍腦,治療「心脾有熱,舌頰生瘡」。
    • 《奇效良方》記載銅綠、鉛白霜可用於「治舌上生瘡」。
    • 《奇效良方》記載黃柏、青黛、甘草可用於「治口瘡,臭氣瘀爛,久而不瘥」。
    • 《嚴氏濟生方》記載黃柏、螺青可用於「治口瘡,臭氣穢爛,久而不瘥」。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記載綠雲散可用於「治口中赤爛」。
    • 《焦氏喉科枕秘》記載綠雲散可用於「治口瘡爛臭久不愈」。
    • 《明醫指掌》記載綠雲散可「治口舌瘡爛」。
    • 《喻選古方試驗》記載綠雲散可用於「口疳臭爛」。
    • 《景岳全書》記載綠雲散可外治口瘡。
  • 肺毒風瘡:
    • 《本草綱目》中記載綠雲散可治「肺毒風瘡,狀如大風」。
    • 《文堂集驗方》記載綠雲散可「治肺毒風瘡狀如大麻瘋」。
    • 《肘後備急方》記載綠雲散可「治肺毒瘡如大風疾」。
  • 灸瘡、毒瘡:
    • 《奇效良方》記載柏葉、芙蓉葉可用於「治灸瘡止痛」。
    • 《聖濟總錄》記載柏葉、芙蓉葉可用於「治灸瘡,止痛」。
    • 《外科精要》記載綠雲散可「治五毒發瘡於背腦或手足」。
    •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記載綠雲散可「治毒發,瘡生於背腦」。
  • 吐血:
    • 《奇效良方》與《聖濟總錄》皆記載一帖名為「綠雲散」的方劑,但組成與前述綠雲散不同,主要為柏葉、百合、人參、阿膠等藥材,用於「治吐血」。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上述古文記載可見,綠雲散主要應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燥濕生肌等方面。結合方劑組成藥物的功效,分析其治療原理如下:

  1. 清熱解毒: 青黛、山豆根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是方劑中的主要成分。青黛擅長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山豆根能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兩者合用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改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黃柏也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2. 消炎殺菌: 硼砂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能夠抑制和殺滅引發炎症的細菌,減輕局部炎症反應。銅綠也具有類似功效,可「治口瘡,臭氣瘀爛」。
  3. 燥濕收斂: 寒水石具有清熱燥濕、收斂生肌的功效,有助於乾燥濕爛的瘡面,促進傷口癒合。
  4. 利咽消腫: 山豆根、硼砂均有利咽消腫的作用,可以緩解咽喉腫痛的症狀。
  5. 止痛: 冰片具有開竅醒神、鎮痛安神的作用,可減輕疼痛感。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綠雲散的配伍精妙,各藥物相互協調,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殺菌、燥濕收斂、利咽消腫、止痛等多重功效。因此,綠雲散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肺毒風瘡、灸瘡、毒瘡等病症,尤其擅長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和口舌生瘡

傳統服藥法


黃柏半兩,螺絲黛2錢。
上研如碧玉色。
臨臥,置舌根1字,咽津無妨。遲明愈。凡口瘡不可失睡,1夜失睡,口瘡頓增。
青黛散(《得效》卷十七)、綠袍散(《回春》卷五)。本方原名綠雲膏,與劑型不符,據《簡易》引《必用方》(見《醫方類聚》)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乳腺炎乳房腺體瘤痲風 [漢生氏病]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胃腸出血咽喉痛多痰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綠雲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組成:銅綠、鉛白霜各等分。 主治:舌上生瘡。

綠雲散, 出處:《蘇沈良方》卷七。 組成:黃柏半兩,螺絲黛2錢。 主治:口瘡,臭氣,瘀爛,久而不癒。

綠雲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組成:柏葉2兩,百合2兩,人參2兩,阿膠(炙令燥)2兩。 主治:吐血。

綠雲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組成:柏葉、芙蓉葉并重不拘多少(午日午時採)。 主治:止痛。主治:灸瘡。

綠雲散, 出處:《醫統》卷二十七。 組成:人參、當歸、天門冬、陳皮、甘草、崑布、紫蘇子、蘿蔔子、丁香各等分。 主治:化痰降氣。主治:嗝噎。

綠雲散,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四。 組成:青黛1錢,硼砂5分,寒水石1錢,紫車前1錢,消石1錢,山豆根1錢,元明粉1錢,冰片1分。 主治:咽喉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