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玕散

LANG G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極寒 (0.14)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4%
心經 16%
腎經 16%
肺經 15%
肝經 10%
脾經 7%
三焦經 3%
小腸經 3%
大腸經 3%
胃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琅玕散中含有寒水石,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清熱解毒: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寒水石能有效緩解。
  2. 利濕退黃: 寒水石亦有利濕退黃之效,能清熱利濕,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此外,寒水石還能促進膽汁分泌,改善肝膽功能。

因此,琅玕散中加入寒水石,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琅玕散中加入青黛,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

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其可抑制細菌生長,消炎止痛,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癰腫瘡瘍、喉痹、口瘡、丹毒、燒傷燙傷等。

琅玕散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青黛的加入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緩解病症,達到療效。

琅玕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琅玕散以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為治則,芒硝的加入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毒素排出,進一步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2. 引藥下行:芒硝入藥後,可將其他藥物引導至大腸,促進藥效發揮。琅玕散中含有其他清熱解毒藥物,芒硝的加入可引導這些藥物更快地到達病竈部位,增強藥效。

琅玕散中包含硼砂,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硼砂性寒,味甘鹹,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利咽開音之效。

古人認為,硼砂可瀉火解毒,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同時,硼砂還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療癰疽腫毒、乳腺炎等症。

因此,在琅玕散中加入硼砂,旨在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琅玕散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揮發性強,能迅速穿透肌膚,直達病竈,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二、開竅醒神,止痛止癢: 冰片能開竅醒神,對於因熱毒壅盛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此外,冰片亦能止痛止癢,對於外傷、皮膚瘙癢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琅玕散中加入冰片,可謂相得益彰,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琅玕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的記載,琅玕散主治「脾胃客熱,唇腫生瘡,飲食妨悶」。其治療原理基於中醫對唇瘡病機的認識。

古文內容分析:

論曰唇瘡者,以脾胃有熱,熱氣循經而外發於唇,故生瘡也,蓋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縫中,還出挾口環唇,內經謂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是故脾胃之經,與唇相應,熱氣乘經而沖發,所以唇為之生瘡。

這段古文指出,唇瘡的發生與脾胃有熱密切相關。脾胃的熱邪循著經絡上行,外發於唇部,導致唇部生瘡。具體來說:

  1. 病因:脾胃客熱。即外來的熱邪侵襲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產生內熱。
  2. 病機:熱氣循經外發。足陽明胃經的經脈循行經過唇部,「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說明脾胃的經氣與唇部相通。當脾胃有熱時,熱邪會循著經絡上行至唇部,導致局部氣血壅滯,發為瘡瘍。
  3. 症狀:唇腫生瘡,飲食妨悶。熱邪壅滯於唇部,導致局部紅腫疼痛,形成瘡瘍。由於唇部疼痛、腫脹,進而影響飲食。

琅玕散的組方分析:

琅玕散由寒水石、青黛、芒硝、硼砂、冰片等藥物組成,這些藥物均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針對脾胃客熱的病因病機進行治療:

  • 寒水石: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直折脾胃之熱。
  • 青黛: 涼血解毒、利咽開音,既能清解血分之熱,又能緩解咽喉不利。
  • 芒硝: 瀉下通便、潤燥軟堅,可將脾胃積熱通過大便排出體外。
  • 硼砂: 清熱解毒、收斂瘡口,有助於瘡瘍的癒合。
  • 冰片: 清涼散熱、鎮靜安神,可緩解局部疼痛不適。

綜合分析:

琅玕散的組方精簡而有效,針對「脾胃客熱」這一病因,通過清熱解毒、瀉下通便等方法,清除體內熱邪,從而達到治療唇腫生瘡、飲食妨悶的目的。方中多味藥物合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使熱邪得清,經絡通暢,氣血調和,唇瘡自然痊癒。

總結而言,琅玕散通過清解脾胃之熱,疏通經絡氣血,從而達到治療唇瘡的目的,體現了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寒水石(細研成粉)4兩,青黛(研)半分,馬牙消(細研)1分,蓬砂(細研)1錢,龍腦(細研)1分。
上為極細末。
每服1字或半錢,食後、臨臥喉咽中乾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嘴唇痛嘴唇紅腫

相同名稱方劑


琅玕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寒水石(細研成粉)4兩,青黛(研)半分,馬牙消(細研)1分,蓬砂(細研)1錢,龍腦(細研)1分。 主治:脾胃客熱,唇腫生瘡,飲食妨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