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分椒仁丸

XUE FEN JIAO RE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6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肝經 17%
腎經 11%
胃經 11%
肺經 10%
心經 8%
大腸經 7%
膀胱經 5%
小腸經 4%
膽經 3%
心包經 2%
脾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血分椒仁丸方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 花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可有效改善血瘀寒凝所致的疼痛。方中多用於治療血分寒凝,痛經、經行腹痛等症狀,花椒的溫經散寒作用可緩解寒凝疼痛,改善血行。
  2. 活血化瘀: 花椒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瘀阻滯,促進血液循環。方中結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共同發揮活血化瘀的作用,進一步改善血分瘀滯,減輕疼痛。

血分椒仁丸中包含甘遂,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解毒: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脾、腎經,具有瀉熱解毒之效。血分椒仁丸主要用於治療血熱毒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便祕等症,而甘遂可以清熱瀉火,解毒消腫,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2. 引藥入血分:甘遂具有較強的通絡作用,可以引藥直達血分,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血分椒仁丸中其他藥材如川椒、乳香、沒藥等,多爲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品,甘遂可以幫助這些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血分椒仁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其組成中的續隨子葉,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續隨子葉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鞣質、揮發油等,這些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從而有效地緩解由血瘀引起的各種症狀。

此外,續隨子葉的性味偏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能,對於由熱毒引起的血分病症尤為有效。它可以減輕發炎、腫脹等不適,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此外,續隨子葉的柔性成分也有助於調和其他藥材的性能,使整體方劑的療效更為協調,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因此,續隨子葉的添加不僅增強了血分椒仁丸的療效,還使其在臨牀應用中更具廣泛適用性。

血分椒仁丸方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止痛的作用。該方針對血分寒凝,氣血運行不暢等症狀,附子可溫通血脈,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溫經散寒的效果。
  2. 協調藥性: 方中其他藥物如川椒、肉桂等性溫燥,附子的溫陽作用可緩解其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達到寒溫相濟,協調藥性的效果。

鬱李仁是中藥方劑「血分椒仁丸」中的一個重要成分,其主要功能為潤腸通便和清熱解毒。首先,鬱李仁具有潤滑腸道的作用,可以幫助改善便祕,促進腸道健康。這在調理血分的方劑中尤為重要,因為腸道的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全身的氣血循環。

其次,鬱李仁具有一定的清熱作用,能有效降低內熱,這在治療血分阻滯導致的熱毒時尤為關鍵。血分問題常常伴隨熱毒表現,鬱李仁能協助解決此類症狀。

最後,鬱李仁還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力,提升抵抗力,對於腸道及整體健康均有積極影響。綜合而言,鬱李仁在「血分椒仁丸」中扮演了潤腸通便、清熱解毒的重要角色,使得整體方劑有助於調理血分,達到治療效果。

「血分椒仁丸」方劑中包含「黑牽牛」,其用意在於:

  1. 瀉熱通便:黑牽牛性寒,具有瀉熱通便之效。方中以其配合其他藥物,可清熱解毒,通利大腸,將積聚於血分的熱毒排出體外,達到涼血解毒、消腫止痛之目的。
  2. 利水消腫:黑牽牛兼具利水消腫之效。方中以其配合其他藥物,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消除水腫,緩解血分瘀阻,達到通絡止痛之效。

總而言之,黑牽牛在「血分椒仁丸」中,主要發揮清熱解毒、通便利水之功效,以達到涼血解毒、消腫止痛之目的。

血分椒仁丸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五靈脂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血分椒仁丸旨在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痛經、經閉等症狀,五靈脂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態,緩解疼痛。
  2. 散寒止痛: 五靈脂亦具有一定的散寒止痛功效,可溫經散寒,緩解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血分椒仁丸常用於寒凝血瘀型的痛經,五靈脂的散寒止痛作用可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緩解疼痛症狀。

血分椒仁丸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其主要功效在於活血化瘀、調和氣血。在這個方劑中包含當歸,是因為當歸被譽為“血中之聖藥”,其主要功能是補血、養血,並且能促進血液循環。此外,當歸還具有調和其他藥物的效用,使整個方劑的療效更為協調。

當歸富含多種有益成分,如當歸素、揮發油等,這些成分能有效改善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並在調理身體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尤其對於女性,當歸的補血作用尤為重要,能緩解因血虧導致的各種症狀。此外,當歸還能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提高整體方劑的效果。因此,將當歸納入血分椒仁丸的配方中,能有效提升補血和活血的綜合作用,對於改善血液循環及相關症狀有顯著效果。

血分椒仁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瀉:吳茱萸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之功效。血分椒仁丸主治寒邪客血分,致使血行不暢,症見腹痛、泄瀉等。吳茱萸能溫經散寒,驅散寒邪,改善血行,從而緩解腹痛和泄瀉。
  2. 調和脾胃,促進消化:吳茱萸還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功能。血分椒仁丸中的寒邪客血分,也可能影響脾胃功能,導致消化不良。吳茱萸加入後,能溫脾散寒,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吸收。

血分椒仁丸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原因有二:

一、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心、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其能疏通經絡,改善血流循環,減輕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血分椒仁丸主要治療血分瘀滯所致的各種疼痛,延胡索的活血化瘀作用恰好可以針對病症核心,達到止痛的效果。

二、 配伍相宜,增效減毒:延胡索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川芎、桃仁、紅花等具有協同作用,能夠共同促進血行,消散瘀血,並能緩解藥物毒性,提高藥效。

血分椒仁丸中含有芫花,主要原因有二:

  1. 瀉熱解毒:芫花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可瀉肺熱、清血熱,對於血分熱毒所致的癰疽、疔瘡、喉痹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2. 散結消腫:芫花亦可散結消腫,對於血分熱毒凝結所致的腫塊、瘰癧等症,亦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血分椒仁丸中加入芫花,旨在通過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藥性,達到治療血分熱毒所致疾病的目的。

血分椒仁丸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功效。椒仁丸用於治療血分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石膏能夠清解血分熱毒,減輕炎症反應。
  2. 涼血止血: 石膏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血分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如鼻出血、牙齦出血等,石膏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綜上所述,石膏在血分椒仁丸中發揮着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

血分椒仁丸中加入膽礬,其原因主要為:

  1. 清熱解毒: 膽礬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血分熱毒,如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狀。
  2. 燥濕止癢: 膽礬亦能燥濕止癢,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有一定療效。

因此,血分椒仁丸中使用膽礬,旨在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以達到治療血分熱毒及濕熱皮膚病的目的。

血分椒仁丸的組成中包含斑蝥,乃因其具有攻毒拔毒之效。斑蝥性極烈,為劇毒藥物,其毒性主要來自斑蝥素,具有破血行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在血分椒仁丸中,斑蝥主要用於治療血瘀阻滯、經閉不通、症瘕積聚等症,但其用量需嚴格控制,且需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方可發揮其功效,避免毒性。需提醒的是,斑蝥為劇毒藥物,切勿擅自服用,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血分椒仁丸方劑中包含糯米,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 補益脾胃,助藥力行使: 糯米性溫和,具補脾益氣之效,有助於健脾胃,增強消化功能,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和利用,充分發揮藥效。

二、 調和藥性,緩解刺激: 部分藥材性較烈,如椒仁,容易刺激腸胃,糯米則可以起到緩和藥性、保護腸胃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猛烈而損傷脾胃。

因此,糯米在血分椒仁丸中起着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同時也保護了患者的脾胃。

主治功效


血分椒仁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血分椒仁丸出自《外科理例》,由多種中藥組成,包括續隨子、郁李仁、黑牽牛、五靈脂、吳茱萸、延胡索、椒仁、甘遂、附子、當歸、芫花、石膏、膽礬、人言、蚖青等。古文記載:「為末。麵糊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橘皮湯下。」

另一段來自《立齋外科發揮》的內容提及「治血分椒仁丸」,但未列出具體組成,僅記載了當歸、芍藥、茯苓、白朮、柴胡、甘草等藥材的另一方劑。由於此方與「血分椒仁丸」組成差異較大,且缺乏相關主治描述,因此分析重點將放在《外科理例》所載的「血分椒仁丸」。

主治功效分析

結合古文記載的藥物組成及《外科理例》中「嘗治虛弱之人」的描述,以及原方出處的描述,「血分椒仁丸」的主治功效應為:婦人腫滿,小便不通,經血不通,遂化為水。

治療原理分析

從藥物組成來看,「血分椒仁丸」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 利水消腫: 方中甘遂、黑牽牛、郁李仁皆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直接針對「腫滿」、「小便不通」的症狀。
  2. 活血化瘀,通經行水: 當歸、延胡索、五靈脂、續隨子葉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針對「經血不通」的問題,促進經血運行,進而改善水液代謝。
  3. 溫陽散寒,助陽化氣: 附子、吳茱萸、花椒等藥物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可以溫補陽氣,增強氣化功能,促進水液的正常代謝。
  4. 攻逐破結: 方中還包含芫花、膽礬、蚖青等具有較強攻逐、破癥瘕積聚作用的藥物,可能針對體內瘀血、水濕等病理產物形成的癥瘕積聚。
  5. 清熱與溫陽並用: 方中石膏清熱,與溫陽藥物同用,可能起到制約溫燥,防止化熱傷陰的作用。

總體而言,「血分椒仁丸」以活血化瘀、利水消腫、溫陽散寒為主要治療原則,通過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增強水液代謝,達到消腫滿、通小便、行經水的目的。方中藥物多峻利,顯示古人對於此類病症的治療,採用了較為積極的攻逐策略。

傳統服藥法


椒仁半兩,甘遂半兩,續隨子半兩(去皮,研),附子半兩,鬱李仁半兩,黑牽牛半兩,五靈脂半兩(碎,炒),當歸半兩,吳茱萸半兩,延胡索半兩,芫花1分(醋浸1宿,炒黃),石膏1分,信砒1錢,膽礬1錢,斑螫30枚(糯米炒黃,去米),芫青30枚(去頭足翅,糯米炒黃)。上為細末,糊為丸,如豌豆大。
每服1丸,橘皮湯送下。
(《病機沙篆》卷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通便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血分椒仁丸, 出處:《永類鈐方》卷十五。 組成:椒仁半兩,甘遂半兩,續随子半兩(去皮,研),附子半兩,鬱李仁半兩,黑牽牛半兩,五靈脂半兩(碎,炒),當歸半兩,吳茱萸半兩,延胡索半兩,芫花1分(醋浸1宿,炒黃),石膏1分,信砒1錢,膽礬1錢,斑螫30枚(糯米炒黃,去米),芫青30枚(去頭足翅,糯米炒黃)。 主治:婦人腫滿,小便不通。由經血不通,遂化爲水。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