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通織殼湯

木通織殼湯

MU TONG ZHI KE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6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脾經 20%
腎經 20%
小腸經 20%
膀胱經 20%
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木通織殼湯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通淋利水: 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通利水道、清熱利濕之效。方中以木通通利膀胱,疏利水道,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目的。
  2. 行氣止痛: 木通兼具行氣止痛之效。對於因濕熱阻滯、氣血不通所致的疼痛,木通能起到行氣活血、舒筋止痛的作用,輔助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止痛效果。

因此,木通在木通織殼湯中起到通淋利水、行氣止痛的重要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木通織殼湯】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洩瀉,小便不利,因于小腸氣滯者」。其病機核心為「小腸氣滯」,導致水液代謝失常,故見二便失調:

  1. 洩瀉:小腸為「受盛之官」,主分泌清濁。若氣機壅滯,清濁不分,水液偏走大腸則瀉。
  2. 小便不利:小腸氣滯影響膀胱氣化,導致水液無法正常下輸,故小便短少或澀滯。
    此二者看似矛盾(瀉與小便不利並見),實則同源於氣滯水停,屬「分利失常」之證。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全方僅兩味藥,以「通利氣機、分消水濕」為原則:

  1. 木通(苦寒,入心、小腸、膀胱經)

    • 通利水道:其性降泄,善清小腸之熱而導濕下行,使水液從膀胱洩出,故能「治小便不利」。
    • 降火利尿:小腸與心相表裡,木通能瀉心火,間接解除小腸鬱熱,緩解氣滯濕阻。
  2. 枳殼(苦辛微寒,入脾、胃、大腸經)

    • 行氣寬中:辛散苦降,專破腸胃滯氣,尤善調理中下焦氣機。小腸氣滯得舒,則清濁自分,瀉泄可止。
    • 協同木通:氣行則水行,枳殼助木通宣通三焦,使水濕從小便而解,間接緩解洩瀉(利小便以實大便)。

三、配伍特點與中醫理論運用

  • 標本兼顧:木通治標(利尿祛濕),枳殼治本(理氣除滯),共成「氣水兩調」之效。
  • 臟腑聯繫:小腸屬火,主液;膀胱屬水,主津。通過疏泄小腸氣滯,間接恢復膀胱氣化,體現「腑病治腑」與「通因通用」思維。
  • 藥對簡效:木通偏降,枳殼偏散,一降一宣,符合「欲降先升」之理,使氣暢濕去而不傷正。

四、可能適用之證候延伸

(基於病機推論,非原方明載)

  • 濕熱氣滯型水腫:以脘脹、小便短赤、下肢浮腫為特徵。
  • 婦人經期水腫:兼見胸脅脹滿,因氣滯濕阻所致者。
  • 小兒食積濕瀉:表現為腹脹啼哭、瀉下酸臭、小便黃少。

總結

本方雖藥簡,然深合「六腑以通為用」之旨,針對小腸氣滯導致的水液代謝紊亂,透過行氣與利水並施,恢復「分清別濁」功能。後世如《醫學綱目》分消湯等方劑,亦承襲此類思路,足見其配伍之精要。

傳統服藥法


木通、積殼。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木通織殼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木通、積殼。 主治:泄瀉,小便不利,因于小腸氣滯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