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骨木通湯

虎骨木通湯

HU GU MU TONG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熱 (1.2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腎經 25%
脾經 12%
小腸經 12%
膀胱經 12%
肝經 12%
心經
腎經
脾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虎骨木通湯中包含虎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藥性理論:虎骨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強筋骨、止痛的功效。此方用虎骨主要針對風濕痹痛、筋骨痿軟等症狀,與木通等藥材相配伍,可起到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

2. 傳統經驗:古代醫學典籍記載,虎骨具有治療風濕痹痛、骨折、跌打損傷等功效,並長期應用於臨牀。因此,虎骨木通湯中包含虎骨,也源自於此傳統經驗的延續。

虎骨木通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利水,通經活絡: 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膀胱、腎、肺經,具有行氣利水、通經活絡之效。其性通利,可疏通經絡,利水消腫,對於因寒濕阻滯、氣血瘀滯而引起的腰膝疼痛、肢體麻木、水腫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配合虎骨,相輔相成: 虎骨性溫,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強筋壯骨之效。木通與虎骨相配,一寒一溫,寒能制熱,溫能散寒,相輔相成,可增強藥效,更好地發揮止痛、通絡、消腫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虎骨木通湯主治「一切麻木痹證,痛風歷節」,其適應症主要聚焦於風寒濕邪侵襲筋骨關節所致的痹痛。

  1. 麻木痹證:中醫認為「麻」屬氣虛或風邪阻絡,「木」為氣血不通、痰瘀凝滯。痹證泛指肢體關節疼痛、屈伸不利,多因風寒濕三氣雜至,導致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
  2. 痛風歷節:歷節屬痹證之一,特徵為關節腫痛、遊走不定,甚則變形。痛風則與濕熱、痰瘀流注關節相關,古代將痛風歸入「白虎歷節」範疇,強調其疼痛劇烈如虎咬。

此方針對「風寒濕痹」與「氣血瘀阻」兩大病理環節,通過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以緩解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虎骨

  • 性味功效:辛溫,歸肝腎經,傳統用於強筋骨、祛風濕、止痹痛。
  • 作用機理
    • 祛風定痛:虎骨善走筋骨,能祛除深伏之風寒濕邪,尤適於頑固痹痛。
    • 益腎強骨:肝主筋、腎主骨,虎骨補益肝腎,助筋骨強健,標本兼顧。

2. 臣藥:木通

  • 性味功效: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傳統用於清熱利濕、通血脈。
  • 作用機理
    • 通利關節:木通善走竄,能通經絡、利九竅,化解濕熱鬱滯。
    • 導濕下行:通過利尿作用,使濕邪從小便出,減輕關節腫脹。

3. 配伍思維

  • 溫寒互制:虎骨溫燥,木通苦寒,兩者相配可制約虎骨之燥熱,避免傷陰,同時木通之寒性得虎骨溫化,不易冰伏濕邪。
  • 動靜結合:虎骨重在「祛邪固本」,木通偏向「通利瀉實」,一補一瀉,共奏通痹止痛之效。
  • 標本兼治:虎骨治本(補肝腎)、木通治標(除濕通絡),適用於本虛標實之痹證。

4.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三層作用:

  1. 風寒濕邪外襲→虎骨辛溫散邪,木通滲濕導滯。
  2. 氣血經絡阻塞→木通活血通脈,虎骨強筋助運。
  3. 關節腫痛僵直→二者協同開閉結、緩急痛。

適用證候特點:關節疼痛遇寒加重、屈伸不利,伴肢體麻木或腫脹,舌淡苔白膩,脈沉弦。


補充說明

此方體現古代「以獸骨類藥祛風、以藤莖類藥通絡」的用藥思路,現代因虎骨禁用,可探討替代藥物(如狗脊、鹿角膠)之可行性,然需考量其性味與原方配伍邏輯是否吻合。

傳統服藥法


虎骨、木通各等分。
水煎,頻頻多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麻痺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虎骨木通湯, 出處:《醫學從眾錄》卷七。 組成:虎骨、木通各等分。 主治:一切麻木痹證,痛風歷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