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氏遺書

《褚氏遺書》:一本穿越時空的中醫珍典

《褚氏遺書》,一部舊題南齊醫家褚澄所撰的醫論著作,其問世的歷程充滿傳奇色彩,宛如一部塵封的歷史劇。根據書前所附序言,本書並非褚澄親筆流傳的手稿,而是在唐朝黃巢之亂期間,盜墓者偶然從一座古墓中發現石刻,後由蕭淵讀徹並攜回,囑咐後人珍護。至北宋靖康年間,再次於蕭家被釋義堪發現並記錄。幾經波折,直到南宋嘉泰年間方得刊行流傳。這種從石刻中發掘、整理而成的特殊形式,賦予了本書獨特的歷史厚度與學術價值,使其內容被後人視為「神書理難久藏」的珍寶。清代時,本書被收入《六醴齋醫書》中,得以更廣泛地流傳。

全書共分為十篇:受形、本氣、平脈、精血、津潤、分體、餘疾、審微、辨書、問子。正如緒論所言,本書內容「短小精悍」,文字不多,僅二千六百二十言,但其理論淵深,多據《內經》理論加以闡述發揮,核心思想被認為是重視精血、津液學說。透過分析書中已提供的部分章節內容,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窺探其醫學觀點與特色。

追溯源流與傳承之序

書前的三篇序言,本身就是了解本書歷史的重要線索。第一篇序出自清泰二年(後唐)的古揚蕭淵,詳細記述了在黃巢之亂中,盜墓者發現褚澄墓中的石刻,他如何讀識並攜歸,以及遭遇時局兵革不息,未能及時送官廣傳的無奈。蕭淵遵從先人遺命,認為異物終將化去,而神書難久藏,遂募人將石刻內容調墨拓印,散播百本,以期名垂後世。這篇序不僅證實了本書來自墓中石刻,也展現了在亂世中,有識之士對文化遺產的珍視與傳播努力。

第二篇序由靖康初(北宋末)的衛國釋義堪所書,記錄了金人犯順時,他在揚州附近的陳源橋蕭家再次發現這套石刻。蕭家世世代代守護祖墳,其十二世祖明經廣(即蕭淵的先人)曾用石刻秘經作為其父的槨實,遵從遺命,後因不忍發掘,遂由子孫世守。釋義堪恰逢其會,目睹了石刻被移至門外,有告發埋寶者,石刻遂被收藏。釋義堪將其內容記錄下來,流傳給有能力的人。這篇序銜接了北宋末年的戰亂背景,再次確認了石刻的來源,並展示了佛教僧人對醫學文獻的關注。

第三篇序由正德丙寅(明朝)的舒城秦民悅邦約書寫,他讚揚《褚氏遺書》僅寥寥數言,卻能「發揮人身中造化之秘,明白要約,殆無餘蘊」,認為作者褚澄沉酣於《內經》、《素問》、《靈樞》之旨,可比司馬季主、扁鵲、倉公等名醫。秦民悅感嘆褚澄身處貴富卻能有此醫學造詣,實屬「超出塵表之姿」。他引用孫思邈《千金方》中「每卷藏一仟方,在人自求之耳」的說法,認為本書亦寓含深意。這些序言共同構築了本書特殊的流傳脈絡,從唐末的發現,歷經宋代的記錄與刊印,再到明代的推崇,證明了其在醫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核心理論與篇章解析(基於提供的內容)

  1. 受形篇:生命的起始與性別的奧秘 此篇探討生命的起源,認為人稟受天地之氣而生,形體由精血構成。其獨特之處在於對男女形成機制的描述:認為精血交合時,陰血先至裹陽精則成男,陽精先入裹陰血則成女。這種觀點不同於常見的陰陽強弱或先天稟賦論,提供了一個基於精血先後順序的解釋。此外,篇中還觀察到男女身體 Yin/Yang 氣的分布差異(男面重溺伏,女背重溺仰),並討論了父母稟賦對子女先天健康的影響(父少母老生女羸,母壯父衰生男弱),提出針對羸女弱男的調養策略及適婚建議,強調這是治療疾病之外,不可不察的根本。

  2. 本氣篇:氣的運行與病機 本篇將天地一年之氣與人身一日之氣相類比,描述了人身陽氣和陰氣在一天內的獨特運行軌跡。其描繪的陽氣從子時起自左足經左側上行橫過右側下行的路線,以及陰氣從午時起自右手心經右側橫過左側下行的路線,十分具體且有別於後世經絡循行圖,顯示了早期對氣機運轉的探索。篇中強調氣機運轉的重要性,認為痰積壅塞或氣本衰弱導致的運轉不周,會使氣血偏滯,引發各種疾病。痰積被視為許多疾病的本源。此外,本篇還闡述了五臟(脾、肺、腎、心)在氣的生成、通調、排泄、役使中的不同作用,並指出肝臟獨特的地位(不養不通不泄不役而氣常生)。篇末討論了臟腑虛損導致氣入的病理變化,是對氣機病理學的早期見解。

  3. 平脈篇:獨特的脈診體系 本篇詳細闡述了獨特的左右手寸關尺脈與臟腑的對應關係,並明確指出這種對應關係存在男女差異(男陽順自下生上,女陰逆自上生下),以及不同於後世主流的臟腑分配。例如,男子右手尺脈為腎,關為脾,寸為肺;越左手尺亦為腎,關為肝,寸為心。女子則反之,左手寸為腎,關為脾,尺為肺;越右手寸亦為腎,關為肝,尺為心。這種腎脈在兩手皆有分配的說法,以及具體的臟腑位置指派,與張仲景或李時珍等後世醫家所確立的體系有顯著不同,體現了早期脈學探索的多樣性。篇中也討論了六腑(胃、大腸、膀胱、小腸、膽)與五臟的對應關係及其脈從所屬,並觀察到體形(修長/侏儒,肥/瘦)與脈象(疏/密,沉/浮)的關係。儘管篇末謙稱「世俗並傳,茲得略云爾」,但其提出的男女異脈及臟腑分配理論,實為其獨特見解。

  4. 津潤篇:體液的生成、功能與病變 本篇將人體津液與天地之水相類比,認為人身亦有水。列舉了人體多種體液形式:在上為痰,伏皮為血,左下為精,從毛竅出為汗,從腹腸出為瀉,從瘡口出為水。篇中明確指出這些體液的枯竭或不止會導致死亡(痰盡死,精竟死,汗枯死,瀉極死,瘡口水出不止干即死),強調了體液在維持生命中的重要性。特別詳細地論述了血(伏皮為血)的功能:充於目則視明,充於耳則聽聰,充於四肢則舉動強,充於肌膚則身色白潤,其病理變化可導致顏色變黑(漬)或黃(去),受熱則顯赤。篇中尤其關注內熱導致的出血病變(上蒸喉為咳血,下蒸大腸為便血),認為咳血比便血更難治,並提出了治療咳血的獨特且異於常規的建議:「飲溲溺則百不一死,服寒涼則百不一生」,這顯示了當時對某些急重症的特殊認識和實驗性療法,其合理性在後世備受爭議。

  5. 分體篇:人體組成與簡易養生 本篇以簡練的方式將人體各部分進行分類:竅(耳目鼻口陰尻)、肢(臂股指趾)、關(雙乳臥腎)、餘(齒髮爪甲)、附(枝脂旁趾)。這是一種不同於臟腑、經絡、形體器官的分類方式,更偏向於外觀形態的歸納。篇中也包含了一些簡易的養生建議,如「養耳力者常飽,養目力者常瞑,養臂指者常屈伸,養股趾者常步履」,強調通過適當的使用和保護來維持身體機能。同時,也提出了關於臟腑溫度(夏臟宜冷,冬臟宜溫)和肢體末端溫暖(陰肢末雖夏宜溫)的觀點。最後提到了一些體表的「附」部疾病(如疣瘤),認為它們雖然引起疼痛但不危及生命,體現了對疾病輕重緩急的初步判斷。

  6. 精血篇:精血的生成、成熟與病理 本篇深入探討了精血的生成,認為它們是「餘食五味養髓骨肉血肌膚毛髮」的結果,是飲食精微的實秀。篇中對男女生理成熟進行了描述,沿用了古代醫籍中常見的「七八」之數,認為女子以七為數,一七天癸至,二七陰血溢;男子以八為數,一八陽精升,二八陽精溢。這種「升」與「溢」被視為精血充足,能充養全身,甚至認為子代的形體肖似父母是因為精血遍歷全身的緣故,進一步推論父母肢體或感官的虧損可能導致子代相應部位的不肖似,這是一種將先天稟賦與精血運行聯繫起來的觀點。篇中還提出了一些關於鳥獸生殖的獨特解釋。更重要的是,本篇詳細描述了因不當性行為導致的精血病理變化,包括精未通時早婚導致「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陰已痿時勉強降精導致「精不出,內敗小便道澀,而為淋」;精已耗時復竭導致「大小便道牽疼」。這些論述體現了對精血虧損導致泌尿生殖系統及相關疼痛病變的深刻認識,對於後世臨床具有指導意義。

總結與價值

《褚氏遺書》雖然文字簡潔,篇幅有限,但其內容涵蓋了人體生理的受形、氣機、精血、津液等根本問題,並觸及了脈診、分體、病機、診斷方法(審微)、學習方法(辨書、問子)以及一些常見病(餘疾)的治療原則。其中,本書對精血、津液學說的重視,貫穿於受形、精血、津潤等篇,將這兩種物質視為生命之本,強調其生成、運行、充盛與虧損對健康的決定性影響。這與《內經》強調精氣神的思想一脈相承,但在具體闡述上,尤其是在精血的生成轉化、男女生理差異、以及津液病理(如咳血治療)方面,展現了獨特的視角和體系。

本書對血證及婦科病證治的見解,如緒論所述,為後世醫家所重視。雖然提供的文本中對婦科病的論述集中於生理成熟和性行為不當導致的病變,而非廣泛的婦科疾病治療,但其對女性生理(陰血、七數、天癸)和精血與生育關係的探討,確實構成了婦科理論的基礎。對血證(如咳血、便血)的病因病機分析及治療建議,也體現了早期醫家對這類疾病的認識水平,儘管某些療法如「飲溲溺」在現代醫學看來極為奇特,卻反映了古代醫療實踐的多樣性和當時的醫學困境。

《褚氏遺書》的傳承故事本身就是中國醫學史上的佳話,顯示了古代醫書在戰亂中的倖存與流傳殊為不易。其內容「明白要約,殆無餘蘊」,以精煉的語言闡述了深奧的醫理,對於後世醫家理解《內經》、學習古代醫學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儘管書中一些具體觀點,如脈診體系或某些治療方法,可能與後世主流有所差異,甚至顯得獨特或古老,但這正是其史料價值的體現,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古時期醫學思想面貌的珍貴窗口,證實了古代醫學在發展過程中,曾有過多樣化的理論探索和臨床實踐。因此,《褚氏遺書》不僅是一部醫書,更是承載著歷史信息和學術演變痕跡的文化遺產。


序 (1)

序 (2)

序 (3)

受形

本氣

平脈

津潤

分體

精血

除疾

審微

辯書

問子

後序

跋褚氏遺書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