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嗣要語

明朝醫家俞橋所著的《廣嗣要語》,是一部專注於傳統醫學視角下,關乎人類繁衍、孕育與產後康復的醫學著作。此書系統地闡述了生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調養之法與注意事項,內容豐富且強調實用性,對後世醫學在生殖保健領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書名「廣嗣要語」開宗明義,直指其核心目的:旨在推廣生育,延續後代,並提供了達成此目標的關鍵要訣。

從全書的「總論」中,我們可以窺見俞橋著書立說的宏觀視野與微觀關懷。他以自然界的萬物生長為喻,無論是山川草木,抑或是田地稼穡,其得以繁茂豐收的關鍵皆在於「得其養」。將此類比於人類的生育,俞橋指出,即使是身體強壯之人,若嗜欲無度,亦難免虛衰;而賦稟稍弱者,若能奉行有道的「攝養」之法,最終也能達到完實強健的狀態。這種觀點強調了後天調養對於彌補先天不足、維持生命活力及促進生育的重要性。他引用名醫羅天益擊雪焚草以保果樹豐收的故事,藉由人為干預自然氣候尚能轉移改善收穫的例子,進一步論證了通過醫術對人體進行調理,以期改善生育狀態的可能性。這不僅確立了《廣嗣要語》的理論基礎——即通過恰當的醫藥與養生之術,可以影響和改善個體的生殖能力,也顯示了俞橋對醫學幹預生殖過程充滿信心。書中提及此書匯集了作者平日所學,並參酌縉紳、方士之說,以及古今名家的論議而成,體現了其內容的廣泛來源和綜合性。結構上,《廣嗣要語》分為四卷,共計一百零八篇,體系龐大,涵蓋了從孕前準備、孕期護理到產後恢復的全程。

《廣嗣要語》的核心醫學理論體現在「調理精血論」中。俞橋認為,求嗣的根本在於男女雙方的「精」與「血」必須充盈且無病。精與血在傳統中醫理論中是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亦是生殖繁衍的物質基礎。他闡釋了精與血的陰陽屬性:精與血既有有形的「水」、「陰」、「血」屬性,亦隨「氣」、「火」、「陽」而運行變化。精與血的健康與否,緊密關聯於人體的腎與命門兩脈。書中詳細描述了如何通過脈象來判斷腎與命門的虛實狀況,例如命門脈微細或絕、陽事痿弱為陽虛,需補陽;命門脈洪大鼓擊、陽事堅舉為相火妄動,需滋陰制火。腎脈洪大或數、遺精尿血為陰虛,需補陰;腎脈虛微而無相火病者,則需陰陽雙補。對於女性的血,即「經水」(月經),書中也詳細分析了其與氣的運行、陽的推動的關係,以及如何通過觀察月經的週期、顏色、質地和伴隨症狀(如疼痛)來判斷血的狀態(如血熱、血虛、痰濕、血凝、氣滯、氣血俱虛等)。俞橋強調診斷時必須綜合考慮時令寒暑、脈象遲數及證候冷熱,不可執一而論,體現了辨證論治的原則。此論奠定了全書在生理基礎上的調養方向,即針對男女精血的狀態進行辨證治療。

在「直指真源論」中,俞橋深入探討了胎兒形成的根本——男女精血的結合,並特別強調了受孕的關鍵時機。他將男屬陽比作《易經》中的「乾卦」,主資始;女屬陰比作「坤卦」,主資生。陽主動而施與,陰主靜而承受。這種陰陽動靜的配合,必須在特定的時機才能形成胎孕。書中明確指出,女性經期結束後的關鍵時期是受孕的最佳時機。他提出了基於月經週期與性別選擇的理論:經期結束後的第1至第3天,由於新血尚未充盈,精(陽)相對強於血(陰),此時交合,精被血裹挾入子宮,易成男胎;而第4至第9天,新血漸長,血(陰)相對強於精(陽),精被血裹挾入子宮,易成女胎。他特別強調,欲求子者(指男胎),應在經期靜止後的第1至第3天內交合,認為此時「俯首拾芥,萬舉萬當」,成功率高。此外,書中還提到,交合時男女雙方應避免暴怒、醉飽、飲食辛熱刺激之物,陰陽平和、精血調暢,才能「交而必孕,孕而必育,育而為子,堅壯強壽」。這段論述將醫學與古代朴素的陰陽觀、生殖時機學說結合,提供了具體的指導方法。俞橋也強調了受孕後的調理,要求孕婦保持鎮靜、血氣安和,避開七情過度、五味偏頗以及大冷大熱之物,並嚴禁孕期房事,認為其易導致胎動不安、產後胎毒等問題。此外,產後母體的飲食調養也至關重要,因母食寒熱毒物皆會影響乳汁,進而傷害嬰兒。這些都體現了從備孕到產後一個完整的健康鏈條。此論還深入探討了生育年齡與根本固護的重要性,援引古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之說,旨在強調在精氣完實的年齡進行婚育,避免過早傷損根本,才能保證嗣續蕃衍。更為精闢的是,俞橋將求嗣與「寡欲」相連,認為寡欲不僅指節制房事,更關乎心神寧靜。他引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說法,指出心神外馳、腎志內亂會影響精血的質量,使洩出的物質「同歸腐濁」,難以發育。只有精一道心,使道心為主,才能邪思妄念退聽,欲寡而神益完,不僅多子,更能多壽,將養生與求嗣融為一體。

「男女服藥論」則從藥物調理的角度,討論了治療不孕不育或促進生育的原則。俞橋認為,男子屬陽、主動,應以溫熱藥為主,但不可過度;女子屬陰、主靜,應以寒涼藥為主,但同樣不可過度。他指出古方中的黃柏、知母常用於男子,乾薑、艾葉慎用於婦人,是基於男女陰陽體質的差異。然而,他也強調,若因七情內傷、六淫外侵導致疾病,則應隨證施治,不可拘泥於溫熱或寒涼。對於無明顯疾病但嗣續稍遲者,書中提供了針對性的調護藥方:男子用「思仙丹」以收固真陰、持久,因男子體陽易動而易失;女子用「啟榮丸」以鼓作微陽、發育,因女子體陰易靜而難孕。俞橋批判了當時一些求子方過偏寒熱、務張其功而不析其理的弊端,認為其往往適得其反,故提出這兩方作為助嗣之法,體現了其用藥的精準與謹慎。

「交會宜忌日」將傳統文化中的擇吉避凶觀念引入生育,提供了具體的交合時日建議。書中列出了適合交合的旺相吉日(根據五行與季節),以及應嚴格避免的忌日,包括弦望晦朔(月相週期)、惡劣天氣(大風大雨、虹霓雷電)、天文現象(雲霧昏暝、日月薄蝕)、特殊場所(三光之下)以及特定的干支日和本命日,認為這些時日交合可能對胎孕不利。這一部分融合了天文、曆法、五行等傳統文化要素,顯示了當時人們對天人合一、自然規律影響人體生殖的信念。更為關鍵的是,本篇再次深化了「投虛」的概念,認為男子陽精充實恰逢女人經後血海虛靜、子宮正開之時交合,即「實陽能入虛陰」,最易受孕。同時,也闡述了「實陰不能受陽」(經後血海已滿)、「弱陰不能攝陽」(女子陰血虛弱)和「微陽不能射陰」(男子陽精微薄)等情況如何導致不孕,並提供了相應的調治思路(如調經養血、補益精元)。這些內容將生理狀態、交合時機與生育成功率緊密關聯,並提供了通過觀察脈象來診斷男女生殖功能狀態的方法。

《廣嗣要語》不僅注重理論闡述與藥物調養,也提供了具體的診斷方法。「診婦人有妊歌」以歌訣的形式,生動地描述了如何通過切脈來診斷婦人是否懷孕及其胎兒性別。書中將肝肺二臟與氣血榮衛相配,指出血旺氣衰或氣旺血衰與是否懷孕的脈象關聯。重點描述了懷孕時尺脈微、關脈滑、尺帶數、流利往來、雀啄等脈象特徵,認為這些是「小兒之脈」已見形。更具體地,歌訣提出了「左疾為男右為女」的簡易判斷法,以及根據雙手關脈、帶脈橫縱、寸關部脈象逆順等細節,判斷胎兒數量及性別(如左手帶縱兩個男,右手帶橫一雙女;左手脈逆生三男,右手脈順還三女;寸關寸部相應判一男一女)。此外,歌訣還提及了孕期的其他脈象變化,如三部流利、滑數相參、陽實陰虛等,以及判斷胎兒月份、危險信號(如沉細而微歸泉路)的脈象。這種以歌訣形式呈現脈診要點的方式,便於記憶和傳播,是傳統醫學教育和實踐中的常見形式。

最後提供的「妊娠雜病併產生死二歌」雖然僅是殘篇,但從中可見,《廣嗣要語》也涉及了妊娠期間可能出現的病症及其預後判斷。例如,「血下如同月水來」指出孕期陰道出血如月經,是極其危險的「漏極胎乾」之證,可能導致殺胎並損害母體,預後不良。另一首歌則涉及臨產時的脈象判斷,如「脈離經,沉細而滑」,以及根據疼痛發作時間來預測分娩時刻(夜半覺痛應分誕,來日日午定知生),顯示了其對產時脈象和時間節律的關注。

總體而言,《廣嗣要語》是一部集明代以前及當時醫家在生殖醫學領域經驗與理論大成的著作。它不僅提供了從孕前、孕中到產後全流程的系統調養方案,更深入探討了生育的生理基礎(精血)、關鍵時機(投虛、交會宜忌)、心理因素(寡欲),以及具體的診斷方法(脈診歌訣)和治療原則(男女服藥)。書中將傳統中醫的精氣學說、陰陽五行、臟腑理論、脈診與古代的擇吉學說、心理調養相結合,構建了一個獨特的生殖保健體系。其內容詳盡、實用性強,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對中國傳統生殖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對這本書的研讀,不僅能了解明代醫家對生育健康的認識,也能體會到傳統醫學在促進人類繁衍方面的智慧與實踐,堪稱傳統醫學中關於「廣嗣」的重要文獻。書中對精血、時機、心神的強調,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值得當代醫學及相關領域深入研究和借鑒。


總論

調理精血論

直指真源論

男女服藥論

交會宜忌日

診婦人有妊歌

妊娠雜病併產生死二歌余不能盡錄也

調元

調經

安胎

便產

轉女為男法

附方 (1)

附方 (2)

集驗方 (1)

集驗方 (2)

廣嗣附方 (1)

廣嗣附方 (2)

廣嗣附方 (3)

廣嗣附方 (4)

廣嗣附方 (5)

廣嗣附方 (6)

廣嗣附方 (7)

附論一篇 (1)

附論一篇 (2)

附論一篇 (3)

附論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