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嗣要語》~ 附論一篇 (1)
附論一篇 (1)
1. 附論一篇
2. 論童壯
未弱冠為童。過三十為壯。夫壽夭貧富天也。去就邪正人也。共叔段以母偏愛。而失身於不法。孟母三遷。而孟子終為亞聖。今夫少者甜處著嘴。穩處著腳。不趨過庭之訓。復厭舞雩之風。讒師佞友。左右瞰亡。蕭牆夾壁。沽酒市脯。困極告醫。惟務速效。怨天尤人。莫知反躬。
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收其放心而已。心神守舍。則飢渴寒溫之外。自不多事也。孔子曰。人之少也。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古法以男三十而婚。女二十而嫁。又當觀其血色強弱。而抑揚之。察其稟性淳漓。而權變之。則無曠夫怨女之瘵也。孔子曰。及其壯也。血氣方剛。
戒之在鬥。夫鬥者非特鬥狠。相持為鬥。胸中才有勝心。即自傷和。學未明而傲。養未成而驕。志不行則鬱而病矣。自暴自棄。言不及義而狂矣。孟子曰。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如欲行仁義以求安樂者。吾見其為不安樂也。此少壯攝養之道。棄此大道。而別求傍蹊曲徑。以資分外者。
必致廢事蕩家。而怪誕無恥也。大抵血氣盛壯之時。難以制抑。凡事當先知心。是吾之靈明。主人一切好欲。欺侮凌奪肆恣。皆是血氣所使。倘犯刑名災害。明是主人自取苦辱也。常作此想者。自然漸成。古今修性養命之術。恐名利之士難行。並不抄入。凡除夏日之外。五日一沐。
十日一浴。若頻浴則外覺調暢。而內實散氣泄真也。年二十者。必不得已。則五日一施泄。三十者十日一施泄。四十者一月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毋恣生藥。以貽父母之憂。而自取枉夭之禍。能保始終者。卻疾延年。老當益壯。名曰陸地行仙。雖有貧富之異。而榮衛沖融。
四時若春。比之抱病而富且貴。則已霄壤之間矣。況能進進不已。則非常人所可知也。但於名利場中。得失任命。知止知足。則漸入道鄉也。道者非特寂寂枯槁之謂也。如所謂素富貴。則行此道於富貴。素貧賤。則行此道於貧賤爾。關尹子曰。圓爾道。方爾德。平爾行。銳爾事。
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故內外三聖之言。未嘗不契。蓋藝為應世之術。故曰銳利乃事。仁為泛愛之常。故曰平爾行。德方則不移。而有所得於心。有所據於事。道圓則通而不執。故無所不容。而德行廣大。志無不在也。何嘗盡廢諸事。然後謂之攝養哉。
特消息否泰而行之藏之。量其才能而負之荷之。以不流於物。故謂之攝。以安其分。故謂之養。抱朴子云。若才不逮而強思。力不勝而強舉。深憂重恚。悲哀憔悴。喜樂過度。汲汲所欲。慼慼所患。談笑不節。興寢失時。挽弓引弩。沉醉嘔吐。飽食即臥。跳走喘乏。懽呼哭泣。
皆為過傷。此古人所戒之文。況夫風前月下。竹徑花邊。俯仰傷懷。杯余疏散。進退失度。或沖煙冒瘴以求榮。呼吸雜邪。停留寵辱。飲食共味。荏苒暴患。各有治條。當斯之時。即迴光返照。少駐元神。以行藥力。毋復縱聰明以凌爍粗工。而自取多事也。嗚呼。三皇大聖。
白話文:
論童壯
未滿二十歲稱為童年,超過三十歲稱為壯年。壽命長短、貧窮富貴是天命,而走向邪路或正道則是人為。共叔段因為母親偏愛,行為不檢點而招致禍端;孟母三次搬家,才使得孟子最終成為聖人。現在的年輕人,只喜歡吃甜食、走平穩的路,不願意接受庭訓的教誨,又厭惡在舞雩的風中嬉戲。身邊盡是讒言的老師和奸佞的朋友,隨時都可能走向滅亡。家庭內部紛爭不斷,成天飲酒作樂,等到病重才求醫,只求快速見效,又抱怨上天,責怪他人,卻不知自我反省。
孟子說,學習的道理沒有別的,只是要收回放縱的心。心神安穩,自然除了飢渴冷暖之外,就不會再有其他煩惱。孔子說,年輕人血氣未定,要戒色慾。古代習俗男子三十歲才結婚,女子二十歲才出嫁,還要觀察他們的血色強弱來決定是否延後婚期,考察他們的稟性是淳樸還是浮躁來做適當調整,這樣才不會有過多怨恨難以嫁娶的男女。孔子說,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戒爭鬥。爭鬥不僅是指打架,只要心中有爭勝之心,就會傷了和氣。學識不足卻自傲,修養不足卻驕縱,志向無法實現就會鬱悶成病,自暴自棄,言行不合乎道義就變得瘋狂。孟子說,要依循仁義行事,而不是為了實踐仁義而行事。如果想通過行仁義來求得安樂,我認為反而不會安樂。這是年輕和壯年時保養身心的原則。如果捨棄這條大道,而另外尋求旁門左道,想要得到額外的東西,一定會導致荒廢事業、敗壞家產,最終變得荒唐無恥。
大體來說,血氣旺盛的時候,難以自我控制。凡事應該先認識自己的心,心是我們靈明的本性,是主宰一切慾望的。欺凌侵奪等放肆的行為,都是受血氣的驅使。如果因此觸犯刑法、招致災禍,顯然是自己造成的。經常這樣想,自然就能逐漸改正。古今修身養性的方法,恐怕追求名利的人難以實行,所以這裡就不再詳述。除了夏天之外,每五天洗一次澡,每十天泡一次浴。如果太頻繁的洗浴,雖然表面上感覺舒適,但實際上會耗散體內的精氣。二十歲的人,如果迫不得已,可以五天排泄一次精液;三十歲的人,十天排泄一次;四十歲的人,一個月排泄一次。身體虛弱的人,更要謹慎,不要過度使用藥物,以免讓父母擔憂,自己也早夭。如果能從始至終保持這樣的養生之道,就能夠去除疾病、延年益壽,年老時仍然保持強壯,可以說是陸地上的神仙。雖然會有貧富的差異,但身體內部的氣血運行順暢,一年四季都像春天一樣。這與那些抱病卻富貴的人相比,已經有天壤之別了。更何況如果能不斷精進,那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了。只要在名利場中,對於得失能聽天由命,知足常樂,就能逐漸進入道的境界。道並不僅僅是指清心寡慾、枯燥無味。就像所說的,如果身處富貴,就在富貴中修行此道;如果身處貧賤,就在貧賤中修行此道。關尹子說,使你的道圓滿,使你的德方正,使你的行為平和,使你的事業銳利。
孔子說,志向在道,依據在德,行動在仁,遊藝於各種技能。所以,內外聖人的教誨,沒有不相符的。技能是應對世事的手段,所以說銳利乃事。仁是廣泛愛人的常態,所以說行為平和。德如同四方形一樣不變,使人有所得於心,有所依據於事。道如同圓形一樣通達而不固執,所以無所不包容,使德行廣大。志向無所不在。並不是說要完全廢除一切事務,才叫做養生。只是根據時機的變化而行動或隱藏,衡量自己的才能來承擔責任,不被外物所迷惑,所以叫做攝,使自己的本分得到安穩,所以叫做養。抱朴子說,如果才能不足卻勉強思考,力量不足卻勉強舉重,過度憂愁、悲傷、哀痛、憔悴,過度歡喜、快樂,急於追求慾望,為所擔憂的事情感到憂愁,談笑沒有節制,作息時間不規律,拉弓射箭,喝醉嘔吐,吃飽就睡,跳跑喘氣,歡呼哭泣,這些都是過度損傷身體的行為。這是古人所告誡的。更何況在風月下,竹林花邊,感嘆傷懷,飲酒過量,放縱散漫,行為失當,或者為了追求榮華富貴,而冒煙瘴之氣,吸入不好的空氣,留戀寵辱,與人共食,日子久了就會突然發病。這些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當此之時,就要反省,稍微安定心神,讓藥力發揮作用,不要再憑藉自己的聰明去貶低那些不熟練的工匠,而自找麻煩。唉!三皇五帝這些聖人,每天處理繁雜的政務,仍然能夠關心天下百姓的疾苦,謙虛地向方外之士請教,講論道與醫學,使之廣為流傳。現在的學者連自己都治理不好,卻想治理別人,那就更難了!我曾經寫過一篇《返樸論》,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忽然間想要回報混沌的恩德,於是大家商量說:人都有七竅,用來飲食呼吸,而混沌獨獨沒有,我們試著鑿開一個孔竅。」七天後,混沌就死了。有客人對我說:「我有辦法讓混沌復活,只要一年修補一個孔竅,七年後混沌就能復生。」我說:「你的學問真是固執!這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呢?我能在一個呼吸之間讓混沌復生,並且讓它生生不息,所以看得更清楚,聽得更明白,說話更辯才無礙,而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有視覺、聽覺和言語的能力,別人也不認為我是聰明和辯才。本來就不需要修補孔竅,混沌自己就會恢復完整。這才叫做真正的聰明和辯才。」聰明的人,如果能在這裡有深刻的領悟,那麼養生一定會有主見。不能順應自然的方法,這裡就略過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