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橋

《廣嗣要語》~ 附論一篇 (2)

回本書目錄

附論一篇 (2)

1. 論童壯

日總萬機。而又能拳拳於天下民瘼。下禮折節於方外士。而講道論醫以廣其傳。今之學者一身未知所以自治。而以人治之。則孰為多乎。而況又欲為治人者。難矣哉。余嘗作返樸論。其辭有云。倏與忽欲報混沌之德。而相與謀曰。人皆有七竅。以為食息。而混沌獨無。嘗試鑿一竅。

七日而混沌死。有客對余曰。吾有術以起混沌之死。但一年修一竅。七年而混沌復生。余曰。固哉之學也。何以為誇尚乎。吾能以一息回混沌之生。而息息與之俱生。故視斯明。聽斯聰。言斯辯。而余未嘗以有視聽與言。而人亦未嘗以余為聰明與辯。固不補其鑿而混沌自全。

夫是之謂聰明與辯。高明之士。能於此處具眼。則養生必有主也。不攝之方。並類其次。

白話文:

每天事務繁多,卻仍能關心天下百姓疾苦,謙遜地向隱士學習,並廣泛傳播醫道。如今的學者,自身都還不知道如何保養自身,卻想去治療他人,哪個多呢?更何況還想治理他人,那更是難上加難!我曾經寫過一篇《返樸論》,裡面有這樣一段話:混沌想要回報天地之恩,於是商量說:「人都有七竅用來飲食呼吸,而混沌卻沒有,不如我們給它鑿一個竅吧。」七天后,混沌就死了。有人對我說:「我有辦法讓混沌復活,只是每年修補一個竅,七年後混沌就能復生。」我說:「這真是笨拙的學習方法,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呢?我只需一口氣就能讓混沌復活,並且與它一同生生不息。」所以,我的視力明亮,聽力敏銳,言辭犀利,但我從未以此自詡為聰明或辯才,別人也從未認為我聰明或能言善辯。正因為不盲目去修補那個鑿出來的孔洞,混沌才能自行恢復完整。

這就是真正的聰明與辯才。高明的養生人士,能夠看清這個道理,養生自然就會有方向了。其他的養生方法,都只是其次。

2. 論衰老

少年既往。歲不我與。孔子曰。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蓋因馬念車。因車念蓋。未得則慮。得之亦慮。失之趑趄。囁嚅而未決。寤寐驚悸而不安。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兩腎中間。白膜之內。一點氣動。大如箸頭。鼓舞變化。開闔周身。熏蒸三焦。消化水穀。外御六淫。

內當萬慮。晝夜無停。八面受攻。由是神隨物化。氣逐神消。榮衛告衰。七竅反常。啼號無淚。笑如雨流。鼻不嚏而涕出。耳無聲而蟬鳴。吃食口乾。寐則涎溢。溲不利而自遺。便不通而或泄。由是真陰妄行。脈絡疏澀。晝則對人瞌睡。夜則獨臥惺惺。故使之導引擦摩。以通徹滯固。

嗽津咽液。以灌溉焦枯。若扣齒集神而不能斂念。一曝十寒。而徒延歲月。雖云老者非肉不飽。肥則生風。非帛不暖。暖則多淫。僥倖補藥者。如油盡添油。燈焰高而速滅。老子云。以其厚生。所以傷生也。況有明修禮貌。暗伏奸雄。曲糵腐其腸胃。脂粉惑其清真。孤陽獨盛。

水穀易消。自恃飲啖過人。恣造欺天之罪。宿緣既盡。惡報臨頭。其或厭飫沉酣。身居勤儉。志益貪婪。方聚龜毛之壇。忽作女子之夢。宋齊丘化書云。慳吝者化為狗。暴勇者化為虎。雖然身未遷謝。業已成行矣。先賢詩云。克己工夫未肯加。吝驕封閉縮如蝸。試於靜夜深思省。

剖破藩籬即大家。先賢戒曰。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多積陰隲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龐居士詩云。北宅南莊不足誇。好兒好女眼前花。忽朝身沒一丘土。又屬張三李四家。張紫陽詩云。人生雖有百年期。壽夭窮通莫預知。

昨日街頭方走馬。今朝棺內已眠屍。妻財遺下非君有。罪業將行難自欺。大藥不求難得遇。遇之不煉更迷癡。蓋年老養生之道。不貴求奇。先當以前賢破幻之詩。洗滌胸中。憂結。而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發。聲色不因循。滋味不耽嗜。神慮不邪思。無益之書莫讀。不急之務莫勞。

三綱五常。見成規模。貧富安危。且據見定。邵康節云。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須看半開時。又云。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與其病後求良藥。孰若病前能自防。又詩云。慮少夢自少。言稀過亦稀。簾垂知日永。柳靜覺風微。但看花開謝。不言人是非。何須尋洞府。

度世也應遲。龐居士云。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余有詩云。世人用盡機關。只為貪生怕死。我有安樂法門。直須顛倒於此。晉有祁孔賓。夜間讀書。忽聞窗外云。祁孔賓隱去來修飾。人間事甚苦不堪偕。所得未毫銖。所喪如山崖。晁文元公法藏碎金云。眾所好者。虛名客氣。

宄其羨財。予所好者。天機道眼。法要度門。又云。觀身無物。從幻化緣生。觀心無物。從顛倒想生。又云。身有安全敗壞者。事之報也。即世而可見。性有超升淪墜者。行之報也。異世而不知。譬如形聲之有影響。必然之理也。又云。人有疾苦。或多偶爾非因所作。無如之何。

白話文:

論衰老

少年時期精力充沛,轉眼光陰流逝。孔子說,人老了,血氣衰弱,養生要謹慎。就像駕車的人,先想到馬,再想到車,最後想到車蓋,還沒得到就擔心,得到了也擔心,失去了就躊躇猶豫,囁嚅不決,睡醒也害怕,睡著也害怕,不安穩。人到三十歲(二五之精),精氣神妙合而凝聚,在兩腎之間,白膜之內,一點氣機運轉,像筷子頭那麼大,鼓動變化,開闔周身,溫煦三焦,消化食物,抵禦外邪,應對內心萬千思緒,晝夜不停,八面受敵。因此,精神隨物化而消散,氣血隨著精神的消逝而衰敗,衛氣功能減退,七竅出現異常,哭泣卻沒有眼淚,笑起來卻像雨水一樣流,鼻子不通卻流鼻涕,耳朵沒聲音卻嗡嗡作響,吃東西口乾舌燥,睡覺卻流口水,小便失禁,大便不通暢或腹瀉。因此,真陰之氣妄動,經絡阻塞不通暢,白天與人說話就瞌睡,晚上獨自睡覺卻睡不著。所以要通過導引、按摩來疏通阻塞,漱口吞咽津液滋潤乾燥的身體。如果不能收斂心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徒然虛度年華,即使老年人吃再多肉也不飽,吃太肥膩生風,穿太多保暖的衣服又容易縱慾。盲目服用補藥,就像油燈快乾了再加油,燈焰雖然一時高漲,卻很快熄滅。老子說,為了養生而傷害身體。況且有些人表面上修養禮貌,內心卻暗藏奸詐,貪婪腐蝕腸胃,脂粉迷惑本真,孤陽獨盛,水穀容易消化,就自恃酒食過人,恣意妄為,招致天譴,宿世因果報應臨頭。有些人雖然外表節儉,內心卻貪婪無度,正想積聚財富,卻做著不好的夢。宋齊丘的書上說,吝嗇的人會變成狗,暴躁的人會變成老虎。雖然身體還未死亡,行為業力卻已經形成。古人詩云:修養自身功夫不肯下功夫,吝嗇驕傲,把自己封閉起來像蝸牛一樣。試著在靜夜深思反省,打破藩籬,就能成為大家。古人告誡說:積累金錢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住;積累書籍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懂;不如多積累陰德於冥冥之中,作為子孫後代長久的福蔭。龐居士的詩云:北宅南莊不足炫耀,兒女雙全也只是眼前的花朵,忽然有一天死去,家產又落入他人之手。張紫陽的詩云:人即使活到一百歲,壽命長短、貧富貴賤都無法預知。昨天還在街上騎馬,今天已經躺在棺材裡了,妻財子孫都與你無關,罪業將來難以自欺。好的藥物很難遇到,遇到了又不煉製,更是一場迷茫。所以老年人的養生之道,不在於追求奇特,首先要用前賢的詩歌來洗滌胸中憂慮,不要過度追求名利,不要隨意發怒,不要沉溺聲色,不要貪圖享樂,不要胡思亂想,不要讀無益的書,不要做無用的事。要遵守三綱五常,建立良好的道德規範,無論貧富安危,都要堅守自己的原則。邵康節說:美酒要喝到微微醉意,好花要看半開的時候。又說:爽口的東西吃多了會生病,痛快的事做多了會招來禍患。与其生病後再求良藥,不如生病前就做好預防。又說:思慮少,夢境就少;說話少,過失就少;簾子垂下就知道天色已晚,柳枝靜止就知道風停了,只看花開花落,不說人是非,何必去尋找世外桃源,度過此生呢?龐居士說:只願捨棄一切擁有的,不要貪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我有詩云:世人絞盡腦汁,只為了貪生怕死;我有安樂的法門,就在於顛倒這些想法。晉朝的祁孔賓,夜裡讀書,忽然聽到窗外有人說:祁孔賓你隱居修行,修飾外表,人間的事很苦,所得很少,所失卻很多。晁文元公的《法藏碎金》說:人們所追求的,是虛名和客套;我所追求的,是天機和道眼。又說:觀照自身沒有任何東西,是從虛幻的因緣而生;觀照內心沒有任何東西,是從顛倒的妄想而生。又說:身體有安危盛衰,是事的報應,在今世就可以看見;性情有提升或墮落,是行的報應,在來世才能知道。就像聲音有回聲一樣,這是必然的道理。又說:人有疾病痛苦,有時是偶然的,並不是因為自己所作所為,那也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