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嗣要語》~ 附論一篇 (4)
附論一篇 (4)
1. 論衰老
賦性於天。養命於地。百年之身。仁義而已。及其終也。清魂歸天。濁魄歸地。夫復何疑。二曰。人之生也。以身為我。以得為強。以妄為常。蟲穢之倉。愁慮之囊。或為之讓。或為之攘。均為孳孳。一名殘忍。一名忠良。拘之則心目外寇。縱之則血氣內戕。欲持其要。莫知所長。
業識茫茫。一息不來。烏知其何往。余各以一詩遣之。其一曰。原始要終理不訛。四非莊敬怕蹉跎。平生不踐中庸地。一曲陽關沒奈何。其二曰。超凡一句絕商量。說破教君笑斷腸。一切順違生死事。莫令厭戀作心王。有人能如此。便見養生王也。大抵桑榆之景。勞逸不同。
蓋勞心者甚於勞力者耳。蓋為心王者。勞亦如是。逸亦如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也。其餘扶衰潤槁之方。各類於後。
上夫扶衰潤槁之方。與前所云不攝之方。備見養生主論。茲不具錄。
白話文:
論衰老
人生的本性由天賦予,生命的維持依靠大地。人活百年,最重要的就是仁義。生命終結時,清淨的靈魂歸於天,濁重的肉體歸於地,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
其次,人活著,往往以自身利益為中心,認為有所得就是強大,把妄念當作常態,於是身心如同污穢的倉庫、憂愁的囊袋。有些人為名利爭奪,有些人為私慾奔走,都忙忙碌碌,一個被稱為殘忍,一個被稱為忠良。壓抑本性,則會使心神受外物侵擾;放縱慾望,則會損傷自身血氣。想掌握養生的要訣,卻不知道從何入手。
人生的經歷茫茫無際,呼吸一旦停止,又怎知將去往何方呢?我用兩首詩來表達這種感受:
其一:人生的起源和終結,道理不會改變。如果不莊重敬慎,就會虛度光陰。如果一生不踐行中庸之道,到頭來只能悲嘆一曲《陽關三疊》。
其二:超越凡俗的境界,根本無法用言語形容,說出來只會讓你笑破肚腸。一切順境逆境、生死大事,都不要讓執著的慾望成為你的心靈之王。
如果有人能做到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養生高手了。總而言之,人生到了暮年,勞逸的程度應該有所不同。勞心的人比勞力的人更辛苦,即使是掌握自己心靈的人,勞累和休息也同樣重要,就像魚喝水一樣,冷暖自知。其餘的延年益壽的方法,詳見後文。
(後文關於延年益壽的具體方法,以及前面提到的不攝生之法,都詳見《養生主論》,這裡就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