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醫鏡
《外科醫鏡》是清代醫家高思敬所著的一部重要中醫外科專書,於光緒癸未年(西元1883年)經重新編輯與補充後刊行。這部書不僅匯集了當時中醫外科的理論與實踐精粹,更融入了作者高思敬個人的深入思考、臨證經驗與創新見解,書名「醫鏡」二字,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旨在「自鏡其得失」,也寓含著明察秋毫、洞悉病機的臨床判斷之意。
從結構來看,《外科醫鏡》共分三卷,層次分明,涵蓋了中醫外科的各個面向。卷一為「外科總論」,旨在奠定基礎,探討外科醫學的源流、分類、常用器械、手術原則、治療禁忌以及術後調養等基礎知識。這部分的內容是學習外科的入門,為後續的具體疾病論治提供了理論框架與操作規範。值得注意的是,「外科之禁忌」和「外科之調養」在書中被單獨列出並有所補充闡述,例如對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內科疾病患者進行外科手術的風險提示,以及術後傷口護理、飲食、情志等方面的調養要點。這顯示了作者對患者整體狀況的重視,以及對手術風險的認識和對圍手術期管理的關注,體現了當時中醫外科在安全性和療效方面的追求。
卷二「外科各論」,則按照人體部位對外科疾病進行分類論述,包括頭面五官、咽喉、胸腹、腰骶、四肢等,涵蓋了身體各處可能發生的外證。這種編排方式便於臨床檢索與應用,針對不同部位的疾病,應有具體的辨證論治思路和方藥選擇。雖然提供的目錄未展開各部位的具體病種,但從卷三的「外科各論」標題可以推測,本卷應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詳述各種常見及疑難外科病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
卷三「外科雜論」則更偏重於經驗總結和實用技巧,收錄了「外科之經驗」、「外科之歌訣」、「外科之方論」。經驗是醫者長期臨床實踐的結晶,是書本知識的補充與昇華;歌訣則是一種簡便易記的口訣形式,有助於醫者記憶辨證要點、方藥組成或治療原則;方論是對具體方劑的深入剖析或對用藥思路的闡述。這部分的內容使得本書更加貼近臨床,充滿實用智慧,是作者或其前輩醫家寶貴經驗的傳承。
從文本片段中,我們更能窺見《外科醫鏡》在理論深度和臨床細緻度上的特色。作者高思敬,字貞庵,其從儒轉醫的經歷,正如裘光照序言所述,是因親人的病痛而發心學習,這使得他的醫學帶有一種儒者的仁厚與對病患的深刻同情。他在自序中坦承學習過程,並強調「凡外形者必洞其內蘊」,「於虛實陰陽毋少昧」,這點破了中醫外科的精髓——雖病在體表,但病機根源於內在臟腑氣血的失調。這種「以儒為醫,析理若鏡」的治學態度,使得本書在論述病機時能夠深入淺出,條理清晰。
書中關於「癰疽」的論述尤為精彩,是理解本書辨證論治風格的重要窗口。作者開篇即引用《內經》「諸痛癢瘡,皆屬於心」,點出心與氣血在外科病中的重要性,並強調「治宜先辨陰陽」。他細緻地描述了癰(陽證)與疽(陰證)的典型症狀、脈象及相應的清涼或辛熱治療原則,並指出臨床上「用寒遠寒,用熱遠熱,假者反之」的靈活變通原則,告誡醫者不可拘泥於常法,必須「從其證」,否則極易誤人。
更為深入的是,「癰疽真假例論」中對陰陽之中真假現象的辨析。作者敏銳地觀察到,有些陽證可能呈現類似陰證的假象(如脈數),而陰證也可能表現出類似陽證的假象。他列舉了瘡口形態、疼痛性質、膿液色狀、皮肉生長情況等多個維度來區分真假象,並特別糾正了一些俗傳的錯誤觀念(如「癢變痛謂陰證變陽者,非也」)。這種對細微臨床表現的精準把握和對複雜病機的深刻洞察,是高思敬臨床經驗和思辨能力的體現,也是本書最富價值的內容之一。
在治療方藥方面,書中不僅提及傳統名方(如許真君的「陽和湯」),更列出了許多標明「新方」的方劑,如「降癰活命飲」、「托裡散」、「托裡十宣散」、「轉陽化毒湯」、「補正理癰湯」等。這些新方或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潰膿之功,或側重於托裡扶正、補益氣血,甚至針對「誤服涼劑,傳變陰證」等複雜情況,體現了作者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與發展。方後往往附有組成功效、用法及加減提示,甚至有簡短的驗案(如轉陽化毒湯後的案例),這些都極大地增強了本書的實用性與說服力。特別是陽和湯被譽為治療陰疽的「第一神方」,作者對其成分(熟地、鹿角膠、白芥子、麻黃、炮姜、肉桂)和使用方法(酒水煎服,加鹿角膠化溶)進行了詳細介紹,並根據體虛情況提出了加減建議,顯示了作者對經典方劑的重視和靈活運用。
總結而言,《外科醫鏡》是一部理論紮實、臨床實用、辨證精細、方藥豐富的中醫外科著作。作者高思敬結合儒學修養與醫學實踐,從整體觀出發,深入剖析外科疾病的內在病機,特別是在陰陽真假辨析和複雜病證處理上展現了高超的醫術。書中對外科總論、各論、雜論的全面覆蓋,對禁忌調養的細緻說明,對癰疽等疾病的精微辨析,以及所載大量經驗方和新方,都使其成為清代後期中醫外科的重要代表作,對後世中醫外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不僅是一面反映病變和治療策略的「醫鏡」,也是作者高思敬個人醫學思想與臨床經驗的真實寫照,折射出一位仁厚醫者救世濟人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