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備要方論
《麻疹備要方論》一書,為清代醫家吳硯丞於咸豐三年(1853年)所著,是中醫論治麻疹的重要著作。此書系統地整理了當時對麻疹的認識與治療經驗,涵蓋了從病因病理到臨床用藥與禁忌的各個環節,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臨床指引與理論參考。吳硯丞在序中便開宗明義地指出,麻疹與天時之氣相關,幾乎是人人難免之疾,尤其多發於嬰兒。他針對前人對痘症論述較詳、對麻疹較略的現狀,以及當時因治療失當導致孩童枉死的情況,撰寫此書以匯集古人精言良法,希望能糾正時弊,啟迪活幼之心源。
在病因病理方面,吳硯丞在《原始論》中闡述,麻疹之病根源於「胎毒」,是先天稟賦所潛藏的毒邪,在感應到「時行沴戾之氣」時而誘發。他對麻疹與痘症進行了明確區分:痘症「出五臟屬陰,陰主血」,故「有形有漿」,病程變化較為複雜;而麻疹則「出於六腑屬陽,陽主氣」,因此「有形無漿」,病性多屬實熱。這一定位對確立麻疹的治療原則至關重要。儘管麻疹看似無漿,但他強調其病勢之峻猛,認為其對生命的威脅甚至甚於痘症,不當的治療極易導致危險後果。吳氏進一步指出,麻疹的發病與病程的輕重,不僅取決於先天稟賦的強弱(稟質),更受後天「天行之時氣」的影響。因此,治療時必須兼顧先天之體與後天之用,審時度勢,根據病人的個體差異和發病時的氣候特點來進行辨證施治。
診斷方面,《麻疹備要方論》對脈診與症狀辨析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述。在《疹脈》一章中,吳硯丞特別強調了右手一指的脈象,認為此處候的是「太陰肺脈」,因肺主皮毛,與毒邪能否從肌表透達密切相關。若肺脈「洪大有力」,預示正氣充足,毒邪有望順利透發,病情相對平穩;反之,若脈象「沉小無力」,則提示正氣虧虛,毒邪鬱閉難出,是病情危急的徵兆。這種「陽症陰脈」的出現,告誡醫者不可拘泥於麻疹皆為實熱的常規認識,需警惕其中可能蘊含的虛象。在《辨症》與《初熱》兩章中,作者詳細列舉了麻疹初起的典型症狀,如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目胞浮腫、手足稍冷或中指獨冷等,並提示這些症狀與傷風傷寒相似,需要結合面色、其他伴隨症狀及發熱日數來辨別。他還區分了不同熱症(傷寒、傷風、傷食、驚熱、火熱、暑邪濕熱)的特徵,強調麻疹初熱辨識的關鍵在於「面赤耳冷,手中指獨冷,目含淚,鼻清涕,咳嗽噴嚏」。對於皮疹,《辨症》詳細描述了正疹、斑疹、火丹等不同形態,以及斑疹「出而又沒,沒而又出」的特點。更重要的是,書中強調了通過皮疹的顏色、分布、質地來判斷預後,如「黑陷」、「面目胸腹稠密,纏鎖咽喉」皆為逆候。同時,吳氏也認識到麻疹可能累及五臟,描述了邪氣內傳脾、心、肺、肝、腎所導致的危重症狀(泄瀉、煩驚、嘔嗽出血、目多眵淚、牙齦爛),以及鼻扇口張、鼻青糞黑、氣喘心前吸等氣血臟腑衰敗的不治之症,體現了對病變傳變的深刻洞察和對危急症狀的高度警覺。
治療原則是《麻疹備要方論》的核心內容。吳硯丞提出了「疹治合時」、「因症用藥」、「收沒與後續調養」等關鍵原則。《疹治合時》強調治療應隨時令、病程變化而調整。早期治療應以「表托」為主,即扶助正氣,宣透毒邪,促使疹子順利從肌表發出。他特別告誡不可過早或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以免「遏伏熱毒」,導致毒邪內攻,引發喘悶等危急症狀。待疹子出透後,治療轉為「清利」,以清除餘熱,防止合併症。然而,若病程進入收沒階段,由於麻疹屬陽熱,易耗傷陰血,此時則需「養血補陰」,避免過度清熱耗傷陰液導致「陰虧發燥」。吳氏融會萬氏家法(萬全)的經驗,強調藥不可太早用、藥量不可太急,認為輕證可「見點方用,徐徐升發」,且「一劑分作十餘次服」,以順應毒邪從皮膚緩慢透達的生理過程,避免速效導致譫語煩躁。但他也指出,對於素有內邪(風寒食滯)或病情較重者,則不可拘泥於此法,需「臨機審察」,急則治標,迅速宣透發散,體現了「機圓而法活」的治療思想。
《因症用藥》是《麻疹備要方論》對臨床實踐的具體指導。書中針對麻疹不同階段和伴隨症狀,提供了具體的治療方藥。例如,初起發熱無汗者,推薦「宣毒發表湯」或「升麻葛根湯」以宣透發散;若熱毒內盛導致嘔吐,則用「竹茹石膏湯」清降胃火。對於腹脹、喘閉等危重症,必須疏通肌表,使疹子透發,這是化解內閉危象的關鍵。此外,書中還列舉並分析了針對特殊症狀的治療方劑,如自汗過多用「當歸六黃湯加浮麥」止汗養陰;發熱鼻血用「茅花湯」清熱止血;自利或裡急後重用「升麻澤瀉湯」或「黃芩芍藥湯」清熱止利;咳嗽氣急用「麻黃湯」或「羌活散」宣肺平喘等。這些具體的方證對應,為臨床醫者提供了直接可操作的方案。書中還強調了根據病人虛實來調整用藥,實證大便閉結可用酒蒸大黃微利,虛證吐利不止則可加人參、白朮等補托正氣,體現了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
除了治法方藥,書中也詳述了《禁忌與預防》。吳硯丞嚴格要求麻疹病患必須「嚴禁風寒」,避免外邪侵襲導致毒邪閉郁或內攻。同時,強調飲食禁忌,特別提到「雞魚鹽醋」等發物,以及「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認為誤食這些食物會導致病情反覆,甚至留下後患,這與中醫「食復」、「勞復」的理論一脈相承。這些禁忌事項的提出,不僅是治療的輔助,也是疾病預防和康復的重要環節。
總體而言,《麻疹備要方論》是一部內容全面、論述系統、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中醫經典著作。吳硯丞在書中對麻疹的病因病理分析深入淺出,區分了其與痘症的異同,並強調了胎毒與時邪的重要性;對症狀的觀察細緻入微,特別是脈診與初熱的辨識,以及危重症狀的判斷,為臨床診斷提供了明確的指引;治療原則清晰嚴謹,強調了疹治合時、因症用藥的靈活性與重要性,並針對不同病程階段和伴隨症狀提供了具體的治療方略;對藥物的使用精確恰當,所列方劑多為經典驗方,配伍思路嚴謹;禁忌事項的提出也體現了整體治療的理念。此書融會了前人的經驗和吳硯丞本人的心得,不僅為後世醫者認識和治療麻疹提供了寶貴的醫學參考,也體現了清代中醫學在兒科和溫病學領域的深厚理論與豐富實踐基礎。它對當今臨床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尤其是在強調辨證施治、整體觀念和審時度勢方面,仍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