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備要方論》~ 分論麻疹始終雜症 (2)
分論麻疹始終雜症 (2)
1. 嘔吐
麻疹嘔吐,是胃中毒火,不能發泄,鬱而上攻,須以竹茹石膏湯,和中清熱,其吐自止。若吐清涎白沫,亦胃火內逼,津液上泛,又有吐出如藥者,有吐出成塊者,皆宜降火消痰,用花粉、貝母、甘桔、芩連、杏仁、桑皮、麥冬之類,南星、半夏等燥藥,又不可妄用。
白話文:
麻疹導致嘔吐,是因為胃部有熱毒,無法排出,鬱積在體內向上衝擊,所以要用竹茹石膏湯來調理脾胃,清熱降火,這樣嘔吐就能自然停止。如果吐出的是清澈的唾液和白色泡沫,也是胃火內盛,津液被逼上湧;如果吐出像藥物一樣的物質,或者吐出成塊狀的東西,都應該要降火消痰,可以用花粉、貝母、甘草、黃芩、黃連、杏仁、桑白皮、麥冬等藥材,但像南星、半夏等燥性藥物,則不能隨便使用。
2. 吐下蛔蟲
蟲之吐下,見於將出正出之間,因胃中有熱,膈上有痰,蟲不能安,所以吐而下也。正沒沒後犯此,是熱重不納食,蟲無所養,思食而出,若過十餘條,則有蟲厥之變。初熱吐蟲者,是脾胃虧虛,疹必難出,大非所宜。沒後下蟲,乃胃熱未清,熱退自愈。
白話文:
蛔蟲的吐出或排出,多發生在將要排出或正在排出的時候。這是因為胃中有熱,膈膜上有痰,導致蛔蟲無法安穩待在體內,所以才會吐出或排出。在疾病後期再次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體內熱重,無法進食,蛔蟲沒有營養來源,所以因飢餓而出來。如果一次排出十幾條以上,則可能會有蟲厥的症狀出現。初期發熱並吐出蛔蟲,表示脾胃虛弱,疹子也難以長出,這是不好的現象。疾病後期排出蛔蟲,則表示胃熱尚未清除,待熱退則自然痊癒。
3. 煩渴
凡麻疹煩渴者,乃毒火壅甚也,心為熱擾,神志不得安然,故嘈雜而煩,胃因熱鬱,津液被火爍耗,故口乾而渴。初出用升麻葛根湯,加麥冬、花粉,已出用白虎湯,沒後用竹葉石膏湯。若煩至乾燥,渴無已時,則亦難矣。
白話文:
煩渴
麻疹患者感到煩躁口渴,是因為體內毒熱壅盛,心火熾盛導致心神不安,所以煩躁不安;胃部因熱邪鬱結,津液被熱邪灼傷耗損,所以口乾舌燥,極度口渴。初期可用升麻葛根湯,再加麥冬、花粉;疹子出透後,可用白虎湯;疹子退盡後,可用竹葉石膏湯。如果煩躁到極度乾燥,口渴不停,那就比較難治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