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硯丞
麻疹備要方論
《麻疹備要方論》是清代吳硯丞於咸豐三年(1853年)所撰,詳述麻疹病理、診斷及治療方法。全書涵蓋麻疹的病因病理、症狀辨析、治療原則、臨床用方及禁忌事項,對麻疹的完整醫療過程進行了系統論述。以下為該書的重點摘要:
一、病因與病理
吳硯丞認為麻疹源於胎毒,發於六腑屬陽,症狀多為熱性且無漿,與痘症的陰性病理不同。他強調麻疹的嚴重性,指出不當治療可能導致危及生命的後果。麻疹的發病受到天時、人體稟質等多方面影響,治療時需考慮先天稟賦與後天氣候因素,辨證施治。
二、脈診與症狀辨析
書中明確指出,右手一指的脈象與肺臟相關,若脈洪大有力,預示病情無大礙;反之,脈象沉小無力則預示病情危急。麻疹初期症狀包括咳嗽、噴嚏、鼻涕清涼,並伴有手足寒冷或中指獨冷等特徵。麻疹的皮疹形態各異,包括紅點、斑片等,需根據其顏色、分布、質地進行辨別。
三、治療原則
- 疹治合時:麻疹的治療需隨時令變化,早期應以表托為主,避免過早使用寒涼藥物,以免毒邪內攻。疹出後需清熱解毒,並注重養血補陰。
- 因症用藥:病情輕重不同,治療策略亦異。例如,初起發熱無汗者用「宣毒發表湯」;若毒火內逼而導致嘔吐,宜用「竹茹石膏湯」。針對腹脹、喘閉等危重症狀,需疏通肌表,促使疹子透發。
- 收沒與後續調養:麻疹收沒應緩和自然,若過早消退或內攻,需及時調理。疹後若見虛熱煩躁,宜養陰清熱,避免並發癥的發生。
四、用方與實踐
書中列舉了多種經典方劑,包括「升麻葛根湯」、「黃連解毒湯」、「化斑湯」等,分別針對不同階段與症狀。方劑配伍多注重表裡兼顧,注重清熱解毒與補托正氣。
五、禁忌與預防
麻疹病患須嚴禁風寒、避免食用雞魚鹽醋等食物,防止毒邪閉郁及內攻。誤食生冷辛辣可致疾病反覆,甚至終身遺患。
總結
《麻疹備要方論》系統闡述麻疹的醫學理論與臨床應用,強調辨證論治和因時制宜的重要性。全書融會古人經驗,對麻疹病理的解釋深入淺出,對症狀的觀察細緻入微,對藥物的使用精確嚴謹,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醫學參考。作為中醫兒科經典著作,此書彰顯了清代中醫學的深厚理論與實踐基礎。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