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硯丞

麻疹備要方論

《麻疹備要方論》是清代吳硯丞於咸豐三年(1853年)所撰,詳述麻疹病理、診斷及治療方法。全書涵蓋麻疹的病因病理、症狀辨析、治療原則、臨床用方及禁忌事項,對麻疹的完整醫療過程進行了系統論述。以下為該書的重點摘要:


一、病因與病理

吳硯丞認為麻疹源於胎毒,發於六腑屬陽,症狀多為熱性且無漿,與痘症的陰性病理不同。他強調麻疹的嚴重性,指出不當治療可能導致危及生命的後果。麻疹的發病受到天時、人體稟質等多方面影響,治療時需考慮先天稟賦與後天氣候因素,辨證施治。

二、脈診與症狀辨析

書中明確指出,右手一指的脈象與肺臟相關,若脈洪大有力,預示病情無大礙;反之,脈象沉小無力則預示病情危急。麻疹初期症狀包括咳嗽、噴嚏、鼻涕清涼,並伴有手足寒冷或中指獨冷等特徵。麻疹的皮疹形態各異,包括紅點、斑片等,需根據其顏色、分布、質地進行辨別。

三、治療原則

  1. 疹治合時:麻疹的治療需隨時令變化,早期應以表托為主,避免過早使用寒涼藥物,以免毒邪內攻。疹出後需清熱解毒,並注重養血補陰。
  2. 因症用藥:病情輕重不同,治療策略亦異。例如,初起發熱無汗者用「宣毒發表湯」;若毒火內逼而導致嘔吐,宜用「竹茹石膏湯」。針對腹脹、喘閉等危重症狀,需疏通肌表,促使疹子透發。
  3. 收沒與後續調養:麻疹收沒應緩和自然,若過早消退或內攻,需及時調理。疹後若見虛熱煩躁,宜養陰清熱,避免並發癥的發生。

四、用方與實踐

書中列舉了多種經典方劑,包括「升麻葛根湯」、「黃連解毒湯」、「化斑湯」等,分別針對不同階段與症狀。方劑配伍多注重表裡兼顧,注重清熱解毒與補托正氣。

五、禁忌與預防

麻疹病患須嚴禁風寒、避免食用雞魚鹽醋等食物,防止毒邪閉郁及內攻。誤食生冷辛辣可致疾病反覆,甚至終身遺患。


總結

《麻疹備要方論》系統闡述麻疹的醫學理論與臨床應用,強調辨證論治和因時制宜的重要性。全書融會古人經驗,對麻疹病理的解釋深入淺出,對症狀的觀察細緻入微,對藥物的使用精確嚴謹,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醫學參考。作為中醫兒科經典著作,此書彰顯了清代中醫學的深厚理論與實踐基礎。


吳序

原始論

疹脈

辨症

初熱

疹治合時

見形論治

收沒論治 (1)

收沒論治 (2)

分論麻疹始終雜症 (1)

分論麻疹始終雜症 (2)

分論麻疹始終雜症 (3)

分論麻疹始終雜症 (4)

分論麻疹始終雜症 (5)

分論麻疹始終雜症 (6)

禁忌

麻疹備用諸方 (1)

麻疹備用諸方 (2)

麻疹備用諸方 (3)

麻疹備用諸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