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府秘傳經驗女科
《內府秘傳經驗女科》一書,出自明代醫學大家龔廷賢之手,成書於西元1716年,是中醫婦科學領域一部極具價值的經典著作。此書匯聚了作者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與深厚的理論功底,系統地闡述了女性從青春期到更年期的各種生理與病理變化,並提供了詳盡的辨證論治方法。全書內容涵蓋月經不調、妊娠、產後、崩漏、帶下等多種婦科常見病症,其獨到的見解與實用的方藥,對後世中醫婦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書伊始,作者即強調女性生理以血為本,指出氣血調和對於婦女健康的重要性。首卷深入探討月經病的複雜性。對於月經前期,作者認為其症狀如經血色深如豬肝水、伴隨五心作熱、腰腹疼痛、面色萎黃、食慾不振等,多由氣血兩虛所致。治療上,先以黃芩散清退虛熱,繼而使用調經丸以調理氣血,期望透過補虛調經,使月經復常。黃芩散中的黃芩、知母清熱,配伍川芎、川歸、白芍養血活血,蒼朮、甘草健脾化濕,天花粉生津,體現了清熱與調補結合的思路。調經丸則更為複雜,運用三稜、莪朮破血行氣,川芎、川歸、白芍、生地、熟地養血活血,砂仁、烏藥、香附行氣,小茴、八角茴溫散,白茯健脾滲濕,玄胡止痛,諸藥合用,旨在強力疏調氣血、化瘀止痛,適用於瘀滯明顯的月經病。
針對月經後期,書中描述症狀包括經血稀淡如屋漏水、頭昏目暗、小腹作痛、伴隨白帶、咽有魚腥味、噁心嘔吐等,作者認為此多因寒濕或血虛所致。首選理經四物湯,此方在經典四物湯(川芎、川歸、白芍、生地)基礎上,加入了黃芩清熱、白朮健脾、柴胡疏肝、香附理氣、玄胡止痛、三稜活瘀,顯示了對兼有濕熱、氣滯血瘀等複雜病機的考慮。繼而使用內補當歸丸,方中藥物如續斷、阿膠、熟地、川歸、白芍、川芎養血補腎,白芷、乾薑、吳茱萸、附子溫經散寒,蒲黃化瘀,厚朴行氣,白茯苓健脾,肉蓯蓉溫補腎陽,此方明顯偏重於溫補氣血、暖宮散寒,適用於虛寒證候。此外,對於月經週期或前或後不定者,作者獨闢蹊徑,認為多由脾土不健、運化失常引起氣血虧虛或飲食變化影響氣血生成,導致月經失調,故治療不應專於調血,而應著重理脾。提出紫金丸,方中重用健脾燥濕的蒼朮、砂仁,理氣消食的青皮、陳皮、檳榔、枳殼、紅豆、烏藥、香附,配伍破血行氣的三稜、莪朮、良薑,意在通過健脾理氣,使氣血生化有源,運行通暢,週期自然恢復。
在脈診方面,龔氏承襲並發展了傳統婦科脈法。書中詳述了不同脈象在婦科疾病中的意義,如左手寸脈洪主胸中怒氣,關脈洪主心中冷氣,尺脈洪主孕或不孤;右手寸脈洪主上焦熱、咳嗽、潮熱,關脈洪主冷氣痛,尺脈洪主孕。特別提及左三指脈般大主孕有思在內,尺脈小如線發主血堂病(月經病)。對於孕婦,則有辨孕男女脈法歌訣:「左手實大是男胎,右手弦洪是女孩,兩尺偏大分男女,命門滑實主懷胎」,雖然其中部分觀點未必為現代醫學所證實,但體現了古代醫家通過脈象判斷內部狀況的探索精神。書中更將脈象與病機及治法緊密結合,如脈數當清熱,脈濡氣虛當益氣補血,沉遲氣滯當理氣等,為臨床提供了實用依據。
妊娠保胎是本書的另一重點。龔氏強調「養胎者,血也;護胎者,氣也」,點出氣血對於維護胎元的重要作用。書中對胎動不安、漏胎等症狀的治療,多以養血補氣、固攝沖任為基礎,雖具體方劑未在提供的部分詳列,但其原則與後世著名的安胎飲等方劑一脈相承。書中特別指出妊娠期間應注重情志調理,避免暴怒及過勞,並強調用藥需溫和,以保護胎兒健康,這些觀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提供的片段中亦提到「胎氣宜清不宜熱,宜靜不宜動」,並根據脈象傷血用四物、傷氣用四君子的原則,指出氣滯可用縮砂,這些都豐富了安胎的辨證論治思路。
產後護理亦是本書重要組成部分。龔廷賢對產後常見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方法有深入論述。惡露不盡多由氣血兩虛或血瘀所致,治療上推崇生化湯,取其化瘀生新之效,促進惡露排出;產後血暈多因血虛或氣虛,治以補氣養血,如加參生化湯;產後腹痛則需辨虛寒或血瘀,虛寒溫補,血瘀行血化瘀。這些論治方法至今仍是中醫產後病治療的基礎。作者強調產後應避免過度消耗和寒冷刺激,合理調養,體現了預防與治療並重的思想。
對於崩漏和赤白帶,書中也提供了詳細的分析和治療方案。崩漏,即非經期陰道大量出血或淋漓不盡,龔氏認為多因勞傷血氣、損及沖任二脈、氣血虧虛不能固攝所致,同時也指出情志因素的重要性,如心事不定、憂思過度等導致心火上炎亦是重要病因。治療上強調補氣養血、固攝沖任,並提出了鎮心火的思路。書中片段更深入討論了不同醫家(如東垣、丹溪)對崩漏病機的認識差異,並結合脈象(弦數清熱、濡虛補益),提供了更細緻的治療方藥原則,如四物合延胡、炒黑姜治痛,參白朮、續斷黃耆補虛,久崩下陷者宜升舉等,展現了辨證的靈活性。赤白帶,龔氏認為是濕熱為病,屬胃中痰積下流滲入膀胱所致,稠黏者更是。他將赤帶歸於血分濕熱,白帶歸於氣分濕熱,治療上以燥濕為先,並提出「升之」、「提其氣」的治療原則,強調飲食宜斷厚味。提供了經典方劑伏龍肝散,方中運用伏龍肝、赤石脂固澀止帶,艾葉、乾薑、肉桂溫經散寒,川芎、川歸、熟地養血活血,麥冬、甘草清熱養陰,配合棗煎服,兼顧了寒濕與虛證。並根據脈數提示可選用樗根,顯示了根據具體症狀和脈象靈活選藥的特點。
總結而言,《內府秘傳經驗女科》作為龔廷賢重要的婦科著作,其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其內容全面系統,涵蓋了婦女不同生理階段和多種常見病症;其次,其診斷強調辨證施治,將病因、病機、症狀、脈象與治療方藥緊密結合,尤其對月經病、崩漏、帶下等病的分類和論治提供了豐富的思路;再者,書中記載的黃芩散、調經丸、理經四物湯、內補當歸丸、紫金丸、伏龍肝散等經典方劑,均是龔氏經驗的結晶,至今仍為中醫婦科臨床所沿用;最後,作者對情志、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調攝亦給予重視,體現了中醫「治未病」和整體觀的理念。
儘管書中部分理論如辨胎兒性別的脈法或成書年代與史實略有出入,但作為一部完成於18世紀初的婦科專著,它在繼承前人學術思想的基礎上,融入了龔廷賢個人的臨床經驗與創新見解,形成了獨特的學術風格。它不僅是研究明清時期中醫婦科學術思想的重要文獻,其強調氣血調和、辨證精細、方藥靈活的特點,至今仍為現代中醫婦科臨床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與啟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婦科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