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內府秘傳經驗女科》~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2. 調經種子

婦人之病,多是月候衍期,或前或後,或多或少,小腹急痛,每至經脈行時,頭眩,飲食減少,氣滿,崩漏不止,腰腿疼腫,赤白帶下,並宜調理。

【主方】

川芎(七分,血藥中能使氣化流行,以養心血,取其辛溫能行血之滯也。),當歸(一錢,大能和血補血,諸血症皆宜全之。),白芍(八分,治血虛腹痛之劑也。主收斂腹中疼痛,酒浸煨用。),生地(一錢,能涼心血,疏血或衄血,吐血,凝滯瘀血,崩中血不止,胎動下血,大腸結燥,大便不潤者,皆當用之。),香附(八分,氣重味輕而辛散,婦人之聖藥也。

蓋婦人心性偏執,每多鬱滯,所謂多氣少血此也。此藥能疏氣散瘀。),益母草(一錢,取其活血養血也。),甘草(三分,能和藥性。),牡丹皮(七分,治腸胃積血,除結氣,破瘀血,吐血衄血之聖藥,及無汗骨蒸者,其能養真血而去敗血,固真氣而行滯氣耳。),五靈脂(一錢,逐瘀血,腳膝痛不可忍者,炒令煙盡為末。

),白茯苓(八分,潤其肺,生津補脾,雖曰:淡滲而其味尚甘,其陰虛者,無害也。)

每劑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空心溫服。

加減法:

經水不及期先來者,血熱也。加酒炒黃連(七分)。過期紫黑有塊,亦血熱也,更加黃連。過期而行者,血寒也、加煨乾薑、肉桂(各三分)。臨期正行作痛,加玄胡(八分)、青皮(五分);經行或斷續不來,積塊刺痛,加紅花、蘇木、桃仁(各五分);經水來過多,加黃芩(炒一錢)、蒲黃(八分),經水來即病,飲食少思,加白朮(八分)、陳皮、砂仁(各五分);肥人痰多,赤白帶下,加南星(八分),蒼朮(八分);氣血虛弱,四肢痠軟,面無顏色,加人參、黃耆(各五分)

月信趕前,宜用涼藥以清熱。退後為虛,宜用溫藥以補虛。分而為二,當審而用之,但服養血益血,補養脾胃諸藥,而血自行矣。

【主方】

白芍(一錢酒炒,瀉脾經之火,伐肝木。),當歸(一錢酒洗,能補婦人諸血不足。),白朮(一錢,陳壁土炒,大能除濕痰,故脾胃能補而清順,氣得之而能健也。與當歸、白芍同,即清脾則濕熱能消),半夏(七分薑湯泡,性躁而能除濕痰、故脾胃得之而能健也。),白茯苓(八分。

去皮,滲利治痰嗽,去胞中之火。),人參(七分。入肺經,助肺氣而通經活血,此乃氣中之血藥也。),甘草(三分。除頭熱、肌熱之聖藥。),阿膠(一錢。蛤粉炒成珠,保肺經養肝血,補虛止嗽,血症皆用之。),五味子(五分。酸苦而微帶辛,能引酸苦入肺腎,以收斂肺氣而滋腎水。

其止嗽益氣除煩,補虛生津止渴),柴胡(八分。去蘆,瀉肝膽之火。),川椒(三分。補暖下焦。)

白話文:

婦女的疾病,大多是月經週期不規律,可能提早或延後,經血量可能過多或過少,小腹會突然疼痛。每當月經來時,可能會頭暈、食慾不振、感到脹氣,甚至出現崩漏(經血不止)的狀況,還會腰腿疼痛腫脹,以及出現赤白帶下等問題,這些都需要調理。

【主要藥方】

川芎(七分):是血藥中能使氣血運行順暢的藥材,用來滋養心血,取其辛溫的特性來疏通血瘀。

當歸(一錢):能調和並補養血液,各種血症都適合使用。

白芍(八分):是治療血虛腹痛的藥材,主要能收斂腹部疼痛,用酒浸泡後煨煮。

生地(一錢):能清涼心血,疏通血瘀,對於鼻衄、吐血、血瘀凝滯、崩漏血不止、胎動下血、大腸乾燥、大便不順等情況都適合使用。

香附(八分):氣味辛散,是婦科的聖藥。因為婦女多有心性偏執、情緒鬱悶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多氣少血」。香附能疏通氣機、散開瘀血。

益母草(一錢):取其活血養血的功效。

甘草(三分):能調和藥性。

牡丹皮(七分):能治療腸胃積血、消除氣結、破除瘀血,是治療吐血、鼻衄的聖藥,也能處理無汗骨蒸的情況。它能滋養真血、去除敗血,鞏固真氣、疏通滯氣。

五靈脂(一錢):能驅逐瘀血,對於腳膝疼痛難耐的情況,需要炒至冒煙後磨成粉末使用。

白茯苓(八分):能潤肺、生津補脾,雖然說它能利水滲濕,但味道還是帶有甘甜,對於陰虛的人,使用是沒有害處的。

每劑藥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顆,煎至剩八分,空腹溫服。

加減用法:

月經週期提前來潮,屬於血熱的狀況,需要加入酒炒黃連(七分)。如果月經延後,經血呈現紫黑色並有血塊,也是血熱的狀況,需要加入黃連。月經延後才來,屬於血寒的狀況,需要加入煨乾薑、肉桂(各三分)。月經來潮前或正值經期時感到疼痛,需要加入玄胡(八分)、青皮(五分);月經來潮不順或斷斷續續,且有積塊刺痛,需要加入紅花、蘇木、桃仁(各五分);月經量過多,需要加入炒黃芩(一錢)、蒲黃(八分);月經一來就感到不適,食慾不振,需要加入白朮(八分)、陳皮、砂仁(各五分);體型肥胖、痰多、有赤白帶下,需要加入南星(八分)、蒼朮(八分);氣血虛弱、四肢痠軟、面色蒼白,需要加入人參、黃耆(各五分)。

月經提前來潮,應該使用涼性藥物來清熱。月經延後,屬於虛症,應該使用溫性藥物來補虛。將情況分為兩類,應該仔細診斷後再用藥,只要服用能養血益血、補養脾胃的藥物,血氣自然就會運行順暢。

【主要藥方】

白芍(一錢酒炒):能瀉脾經的火氣,抑制肝木。

當歸(一錢酒洗):能補婦女各種血虛的情況。

白朮(一錢,用陳壁土炒過):能去除體內濕痰,因此能使脾胃得到補養並變得清爽順暢,氣也因此能變得強健。與當歸、白芍同用,就能清脾,濕熱自然能消散。

半夏(七分,用薑湯泡過):性躁而能去除濕痰,因此能使脾胃變得強健。

白茯苓(八分,去皮):能利水滲濕,治療痰嗽,去除胞中的火氣。

人參(七分):進入肺經,能幫助肺氣運行,使經脈暢通、活絡血液,是氣藥中的血藥。

甘草(三分):是去除頭熱、肌肉熱的聖藥。

阿膠(一錢,用蛤粉炒成珠狀):能保護肺經、滋養肝血,補虛止咳,各種血症都可以使用。

五味子(五分):味酸苦而帶有微辛,能引導酸苦味進入肺腎,收斂肺氣、滋養腎水,具有止咳、益氣、消除煩躁、補虛生津止渴的功效。

柴胡(八分,去蘆):能瀉肝膽之火。

川椒(三分):能溫補下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