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內府秘傳經驗女科》~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漏胎

妊娠月水時下者,皆由衝任脈虛,不能約制經血,血漏盡則胎斃矣。有勞役喜怒不節,或飲食觸冒風寒,或母有宿疾,為風冷所乘,氣血失度而血漏下。

【主意】

漏胎血少氣偏虛,不能衛護熱乘之。脈數黃芩加白朮,安胎主藥善扶持。弱脈血虛全四物,艾膠制炒要知宜。下陷升提分濕熱,氣虛應可用參耆。

白話文:

懷孕期間出現陰道出血,都是因為衝脈和任脈虛弱,無法約束經血,如果血漏完了,胎兒就會死亡。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過度勞累、情緒起伏太大、飲食不注意、受風寒,或是母親本身有舊疾,又被風寒侵襲,導致氣血失調而陰道出血。

【治療原則】

漏胎出血量少,通常是氣虛的表現,這種情況容易讓熱邪入侵。如果脈搏跳動快,可以用黃芩搭配白朮來治療,它們是安胎的主要藥物,能好好扶持胎兒。如果脈象虛弱,是血虛的表現,可以用四物湯來補血,再搭配艾葉和阿膠,但藥材的炮製方式要注意。如果是因下陷導致的出血,要分辨是濕熱還是氣虛,如果是氣虛,可以用人參和黃耆來補氣。

2. 胎痛

夫胎痛者,皆妊婦禁忌不知,或由生冷或觸風寒,邪正相擊,隨氣上下,衝於心則心痛,攻於腸胎,則腸胎痛。

【主意】

胎痛分明胎氣傷,致令妊婦痛長聲。脈來細緊寒食氣,縮砂四氣最為良。脈澀血虛宜四物,紫蘇香附服安詳。尺數熱痛連炒入,診脈須分陰與陽。

四七湯

蘇葉,厚朴(姜),白茯苓(各一錢),半夏(一錢五分,薑製)

加薑、棗,水煎服。

白話文:

所謂的胎痛,都是因為孕婦不了解懷孕期間的禁忌,可能是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或是吹到風寒,導致邪氣和正氣互相衝突,隨著氣機上下竄動,衝擊到心臟就會引起心痛,侵犯到腸道和胎兒,就會引起腸道和胎兒的疼痛。

【處理原則】

胎痛的原因很明顯是因為胎氣受損,導致孕婦疼痛不已、不斷哀號。如果脈象細而緊,像是受寒引起的疼痛,可以服用縮砂四氣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澀,是因為血虛引起的,適合服用四物湯,配合紫蘇和香附來服用,能使孕婦安穩舒適。如果是因為熱引起的疼痛,而且疼痛延伸到尺脈的位置,就應該加入炒過的藥材,診斷脈象時,必須分辨陰陽的屬性。

四七湯

紫蘇葉、厚朴(用薑汁製過)、白茯苓(各三克)、半夏(四點五克,用薑汁製過)

加入薑片、紅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3. 惡阻

皆婦人稟受怯弱,或有風氣,或有痰飲,凡妊便是有病,其婦顏色如故,脈息和順,但覺體肢沉重,頭目昏眩,擇食,惡聞氣味,好食酸鹹,甚者作寒熱,嘔吐痰水。輕者不必服藥,重者以半夏湯,茯苓丸可也。

【主意】

血奪胃氣嘔咽乾,一云痰火自相搏,飲食下咽隨口出,致令惡阻食難吞。半夏茯苓湯要藥,二陳藿術亦為尊。脈分熱冷並虛實,順氣和脾胎自安。

半夏湯

半夏(薑製),縮砂(各二兩),茯苓,白朮(炒),杏仁(去皮尖),芍藥(各五兩),竹葉(三十片),大棗(五枚),陳皮(五兩)

水煎服

半夏甘而益脾,辛而散滯。姜所以製半夏之毒也。脾喜燥而畏濕,故用白朮燥脾,茯苓滲濕。脾喜通而惡塞,故用杏仁利氣,陳皮泄氣,竹葉清氣,能去水中之火,芍藥味酸,能瀉土中之水,大棗取其甘而益脾耳。

茯苓丸

赤茯,人參,桂心,乾薑(炙),半夏(制),陳皮(各一兩),白朮(炒),乾葛,枳殼,甘草(炙)

共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一日三服

半夏茯苓湯

半夏(制),茯苓(八分),砂仁(炒),陳皮,甘草(各四分)

加棗、薑、烏梅,水煎服二三劑,再服茯苓丸。此方健脾化痰滯要藥,或加白朮為好。若食滯加枳殼,氣惱加柴胡。

回春散

白茯苓(一錢),半夏(制,一錢),陳皮(五分),蒼朮,厚朴(各一錢、薑汁炒),砂仁(五分),藿香(八分),乾薑(二分),烏梅(一個),甘草(三分)

加姜三片,水煎服。

白話文:

這段文字講的是孕婦的「害喜」(古代稱「惡阻」)。

一般來說,孕婦體質比較虛弱,或者體內有風邪、痰飲等問題,一旦懷孕就容易生病。雖然孕婦外表看起來跟平常一樣,脈搏也很正常,但會覺得身體沉重、頭暈目眩、挑食、討厭聞到某些氣味、喜歡吃酸鹹的食物。嚴重的話還會發冷發熱、嘔吐痰水。

輕微的害喜不需要吃藥,比較嚴重的可以用「半夏湯」或「茯苓丸」來治療。

【主要觀點】

害喜是因為血不足、胃氣虛弱,導致嘔吐、吞嚥困難。也有人認為是痰火互相搏擊造成的。食物吃下去就吐出來,所以孕婦很難進食。「半夏茯苓湯」是主要的治療藥方,「二陳湯」和「藿術湯」也可以使用。根據脈象判斷是熱證、冷證還是虛證、實證,順氣健脾,胎兒自然就安穩了。

半夏湯

  • 半夏(用薑處理過)、縮砂(各8克),茯苓、炒白朮、杏仁(去皮尖)、芍藥(各20克),竹葉(30片),大棗(5顆),陳皮(20克)
  • 用水煎服。

半夏味道甘甜,可以補脾,辛辣則能化解積滯。用薑處理過半夏可以解除它的毒性。脾喜歡乾燥而怕潮濕,所以用白朮來燥濕,茯苓來滲濕。脾喜歡通暢而討厭堵塞,所以用杏仁來順氣,陳皮來疏泄氣機,竹葉來清熱氣,可以去除體內的水火。芍藥味酸,可以瀉體內的水濕,大棗則是利用它的甘甜來補益脾胃。

茯苓丸

  • 赤茯苓、人參、桂心、乾薑(炙)、半夏(制)、陳皮(各4克),炒白朮、乾葛、枳殼、炙甘草
  •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50顆,一天三次。

半夏茯苓湯

  • 半夏(制)、茯苓(3.2克),炒砂仁、陳皮、甘草(各1.6克)
  • 加入大棗、薑、烏梅,用水煎服二三劑,之後再服用茯苓丸。這個藥方是健脾化痰、消除積滯的主要藥方。也可以加白朮一起用。如果消化不良可以加枳殼,情緒不好可以加柴胡。

回春散

  • 白茯苓(4克),半夏(制,4克),陳皮(2克),蒼朮、厚朴(各4克,用薑汁炒過),砂仁(2克),藿香(3.2克),乾薑(0.8克),烏梅(1個),甘草(1.2克)
  • 加入三片薑,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