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府秘傳經驗女科》~ 卷二 (6)
卷二 (6)
1. 產後寒熱
凡發熱乃氣虛甚,非有實熱也。有內傷發熱,有外感發熱惡寒者,亦血氣虛甚,有瘀血作者。
【主意】
產後發熱又增寒,中感須知有幾般。外邪身熱脈浮緊,五積交加病自安。右寸脈大頭不痛,發熱皆由宿食存,香砂二陳加麥用,內傷莫作外傷看。小腹滿疼有瘀血、增寒壯熱掌心溫、弦緊脈宜五積散,延胡蔥白散為尊。日晡潮熱宜八物,脈虛弦大補中論。醫臨藥脈如臨陳,虛實分明仔細參。
五積交加散
厚朴(薑汁炒),陳皮,桔梗,蒼朮(米泔水浸),川芎,白芷,白茯,川歸,香附(制),半夏,枳殼(炒),乾薑(炙黑),肉桂,甘草(炙),麻黃,白芍(酒炒),青皮,羌活,獨活,柴胡,前胡,人參(邪勝不可用參),水(二鍾),姜(三片),蔥(一根)
煎至八分,溫服。
五積散(其方見二十三內)
八物湯
人參,白朮(炒),茯苓,甘草(減半,炙),歸身(酒洗),熟地,芍藥(酒炒),川芎(各等分)
他本有砂仁。水二盅、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白話文:
產後發燒通常是因為氣虛嚴重,並非真的有實熱。發燒的原因有內傷引起的,也有外感風寒引起的,這些通常也是因為血氣虛弱,或是體內有瘀血所導致。
【重點】
產後發燒又怕冷,要知道引起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果是外感風邪引起的發燒,通常會身體發熱、脈搏浮緊,可以使用五積交加散來治療,病情自然會好轉。如果右寸脈搏大卻不頭痛,發燒的原因多半是因爲宿食停滯,可以使用香砂二陳湯加麥芽來治療,不要把它當作是外感風邪。如果小腹脹痛且有瘀血,同時有怕冷、發燒且手心溫熱的症狀,脈搏呈現弦緊,可以使用五積散來治療,也可以考慮用延胡索蔥白散。如果發燒在午後加重,可以使用八物湯來治療,若脈象虛弱且弦大,則應以補中益氣為主。醫生看病開藥要像在打仗一樣謹慎,必須仔細辨別虛實。
五積交加散
厚朴(用薑汁炒過)、陳皮、桔梗、蒼朮(用米泔水浸泡過)、川芎、白芷、白茯苓、當歸、香附(炮製過)、半夏、枳殼(炒過)、乾薑(炙黑)、肉桂、甘草(炙過)、麻黃、白芍(用酒炒過)、青皮、羌活、獨活、柴胡、前胡、人參(如果邪氣很強就不要用人參),加水兩碗,薑三片、蔥一根。
煎至剩八分,溫服。
五積散(配方見二十三頁)
八物湯
人參、白朮(炒過)、茯苓、甘草(減半,炙過)、當歸身(用酒洗過)、熟地、芍藥(用酒炒過)、川芎(各等分)。
其他版本有加砂仁。加水兩碗、薑三片、紅棗一枚,煎服。
2. 產後血暈
宜用生化湯。有血多去而暈,宜大補血。有氣虛而暈,宜大補氣。有痰火泛上而暈,宜清痰降火。有瘀血不行而暈,消瘀血為主。
【主意】
血暈皆由血去多,血虛痰動耳鳴鑼,脈息沉微加冷厥,若然不治漸成瘕。
白話文:
產後血暈,適合使用生化湯。如果因為出血過多導致暈眩,應該大量補血。如果因為氣虛導致暈眩,應該大量補氣。如果因為痰火上湧導致暈眩,應該清除痰火並使其下降。如果因為瘀血不流通導致暈眩,應該以消除瘀血為主。
【注意事項】
產後血暈大多是因為失血過多,導致血虛,進而使痰產生躁動,並出現耳鳴。如果脈象沉微且伴隨手腳冰冷,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逐漸形成腹部腫塊。
3. 產後腹痛
若腹滿者,當去惡血,腹不滿者,虛作痛也。
【主意】
惡血不盡痛憂疑,脈來細緊與沉遲,聚寶丹磨隨飲引,童便和酒最相宜。脈弦而緊黑神散,血利玄胡桂與歸,心腹絞痛並兒枕,蒲黃宜入五靈脂。
失笑散
五靈脂,蒲黃(各一錢)
用醋水煎服
聚寶丹
沒藥(炙去油),真琥珀(另研),當歸(酒洗焙乾研末),木香(各一兩),乳香(五錢,炙,去油),辰砂(水飛),麝香(各一錢。另研)
上為末,或滴為小丸,或用酒糊為錠子,每用一錠,酒下或童便下尤妙。
白話文:
如果產後腹部脹滿,應該是體內惡露沒有排乾淨所導致的疼痛;如果腹部沒有脹滿,則可能是因為身體虛弱而引起的疼痛。
【主要治療方向】
惡露沒有排乾淨所引起的疼痛讓人憂心,這種情況的脈象通常是細而緊,或是沉而遲。可以使用磨成粉的聚寶丹,用藥引引導藥性,最好的藥引是童子尿和酒。如果脈象呈現弦而緊,而且精神不佳,這表示血瘀嚴重,可以使用玄胡索、桂枝和當歸來活血化瘀。若是心腹絞痛,甚至出現子宮脫垂,則可以使用蒲黃和五靈脂。
失笑散
五靈脂、蒲黃各一錢。
用水加醋煎煮後服用。
聚寶丹
沒藥(去除油脂後稍微炙烤)、真琥珀(另外研磨)、當歸(用酒洗過後烘乾研磨成粉)、木香(各一兩),乳香(五錢,去除油脂後稍微炙烤)、辰砂(用水淘洗過)、麝香(一錢,另外研磨)。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或是滴成小丸,或是用酒糊做成藥錠,每次服用一錠,用酒送服,用童子尿送服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