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痢捷要新書

《治痢捷要新書》為清代醫家丁國瑞所著,成書於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是一部專門論述痢疾診治的醫學著作。書名中的「捷要」二字,點明了本書旨在提供治療痢疾的快捷、精要之法,反映作者希望化繁為簡,直指病機關鍵的意圖。

本書內容涵蓋了痢疾的病因、病機、診斷、鑑別診斷及治療等各個方面,雖提供的目錄簡潔,但從書中現有的篇章節錄來看,作者對痢疾的認識深刻且務實,尤其強調在中醫理論框架下,對疾病本質的把握和臨床辨證的精準性。

在《治痢宜伸陽氣之權論》一章中,作者開宗明義地引用《內經》條文,闡述陽氣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核心地位,認為陽氣如同天之與日,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負責運化飲食、溫煦四肢、維護身體正常機能(「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陰陽揆度,以為常」)。進而指出,痢疾的發生,其核心病機在於「陽氣抑鬱於脾胃之間」。這種陽氣的抑鬱,導致運化失常、水道不通、氣機壅滯,最終表現為腹痛、食慾不振、赤白痢下、裡急後重等典型症狀。作者觀察到,痢疾往往在陽氣斂降或衰弱之時(如夏秋之交)發病,這也與陽氣在病機中的作用相呼應。

基於對陽氣在痢疾發病中作用的認識,作者進一步討論了治療方法。他認為治療痢疾,其根本在於使陽氣得以舒展、宣通。因此,針對不同的病因,治療方法應靈活多樣:若因外感風寒阻遏陽氣,當「宜表藥」,發散外邪;若因內傷積滯壅滯氣機,當「宜攻藥」,刮逐積滯;若因臟腑虛寒,陽氣不足以推動,則當「宜溫補」,助其宣通之力。作者特別批評了當時醫界在治療痢疾時存在的偏頗,如一見裡急後重便用攻伐,一見下血便用清涼。他警示讀者,過度攻伐會損傷陽氣,導致裡急後重加劇;過度清涼會使陽氣虛冷,導致下血不止,甚至造成絕谷、逆冷而死,這些都是陽氣衰亡的明證。因此,治療後脈象能趨於疏暢條達,才是陽氣通行、邪氣得解的吉兆。

《治痢宜辨寒熱虛實論》和《虛實寒熱辨》兩章,是本書的重點和精華所在,詳細闡述了痢疾辨證中最為關鍵的環節——區分寒熱虛實。作者引用李土材之言,強調痢疾多本於脾腎,是根本之地,若寒熱虛實辨識不清,藥差分毫,便可能貽誤性命。他批評前賢醫家在治痢上或執於辛熱,或專用苦寒,認為這種固執偏頗源於未能圓活辨證。他指出,痢疾雖多發於秋季濕熱蒸鬱之時(本乎天),但也常因過食生冷傷及陽氣(由於人)。體質強壯者傷於天,多屬鬱熱實證;體質虛弱者傷於人,多屬陰寒虛證。濕土可從火化而為濕熱,亦可從水化而為寒濕。因此,不能簡單地以「赤為熱,白為寒」來判斷,赤白相兼者更不能理解為寒熱同病。

作者提供了具體的臨床指徵來區分寒熱虛實:

  • 辨虛實: 從體質強弱、腹痛性質(拒按或喜按)、病程長短(新痢多實,久痢多虛)、裡急後重的新久、肛門疼痛性質、痢下物性狀(濃厚腥臭或清淡)、舌苔(黃厚乾刺或滑白)、脈象(滑數有力或弦細無力)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他特別提醒,看似實熱的症狀,如口渴、腹痛、小便黃赤短少、裡急後重,都需結合其他表現來辨別虛實。例如,口渴可能因瀉痢亡津液引起,需觀察是否喜冷飲來區分;腹痛需辨緩急、按之可否、有無脹奧、脈是否有力;裡急後重可能是氣陷或陰亡引起,需結合病久、體弱、脈衰來辨虛實。
  • 辨寒熱: 從惡寒或惡熱、口渴程度及喜惡(喜涼或不喜涼)、小便顏色及排尿感(赤短熱痛或清白不熱)、舌苔唇口(芒刺焦裂或滑白)、痢下物性狀(膿血鮮紅、腥臭、肛門灼熱感或色淡如膠凍、魚腦、鼻涕、或水樣瀉)、脈象(滑實有力或弦緊遲細無力)、精神狀態(煩躁急或不煩躁急)、身體感覺(身輕壯熱或身重氣短肢厥)等各個角度進行對比鑒別。

《治痢要訣》是全書辨證施治原則的總結和強調。作者再次重申辨識寒熱虛實是治痢的「最大關係」,若不能明辨,「則殺入甚易」。他提醒,寒證中亦有實,熱證中亦有虛,因此必須將寒熱虛實、表裡陰陽八個字綜合體察,才能應對痢疾的千變萬化。痢疾的病因歸結為感受外邪(風寒、暑濕、時行疫氣)或內傷(恣食腥冷、飢飽失宜),導致裡氣壅滯、表氣鬱遏。痢下赤白則辨氣血傷。其治療大要在「宣通陽氣,舒通滯氣,消宿食,清濕熱」。作者特別指出,對於純虛無實、純寒無熱、類似傷寒少陰直中寒邪的痢疾,應當機立斷用「大溫大補」之法。

最為關鍵的是,作者極力強調在痢疾初起的一兩天內(「初得之一二日」),必須迅速而精確地判斷病情的寒熱虛實,並立刻施以汗、下、利、溫、消、導、升、補等相應的治療措施。他認為早期診斷和治療是治癒痢疾的關鍵,即使病情險惡,也能「立見奇功」。對於年邁氣虛的患者,即使患有積滯實熱,也應照法清導,只是輕重緩急有所區別,不能因為年老體弱而一味補氣養血,否則反而會使邪氣愈壅,正氣愈消,導致病勢日增,無藥可救。他將治痢與治瘟疫相提並論,都要求醫者在疾病初期具備果斷的判斷力(「瞻力壯識見」),迅速明辨寒熱虛實並施治,否則病情輕者轉重,重者致死,因此告誡醫者務必在疾病初期慎之又慎。

《痢疾初起治例》雖然節選部分內容不全,但也開頭點明了初起痢疾多為實證,並提示需區分表實和裡實,這與前面章節強調的表裡辨證相呼應,並開始列舉不同實證類型的治療思路,可惜具體治法未能完全呈現。

綜合來看,《治痢捷要新書》是一部立足於臨床實踐,並具有明確理論指導的痢疾專著。作者丁國瑞繼承和發展了傳統醫學對痢疾的認識,尤其以陽氣為核心病機,並將寒熱虛實的辨證發揮到極致。他通過詳細的臨床指徵對比,為醫者提供了實操性強的辨證工具,糾正了當時醫界的一些偏見和誤區。書中對早期診斷、及時施治的高度重視,以及對病機、辨證、治療原則的層層深入闡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醫學態度和豐富的臨床經驗。雖然本書名為「新書」,但其內容紮根於經典理論,並結合作者的臨床心得,旨在為後世醫者提供一套判斷準確、治療有效的治痢「捷要」之法,對於研究清代中醫痢疾學術思想和臨床應用具有重要價值。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了具體的治法方藥(雖然節選中方藥內容不多),更在於其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精準辨證論治的思想,這是中醫學的靈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