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痢捷要新書》~ 張氏醫案跋 (7)
張氏醫案跋 (7)
1. 蟯蟲痢
寒濕之氣鬱郁不發,積化為蟯,乘人胃弱腸虛,或大孔癢,或從穀道溢出,痢出之蟲,形細如線。此亦九蟲之一也。治法以逐濕藥,察其寒熱虛實,加減出入以消息之。史君子、雷丸、蕪萸、檳榔、烏梅之類,在所必用。或雄黃銳散、烏梅丸、黃連犀角散之類。止後當用六君子湯加治蟲藥(以補脾胃兼清濕熱)。
白話文:
【關於蟯蟲性腹瀉】
因體內寒濕之氣無法順利排出,久而久之積聚變為蟯蟲。這些蟲子會趁人胃腸功能較弱時,侵擾人體,可能導致肛門瘙癢,或是隨著糞便排出體外。腹瀉時排出的蟲子,形狀纖細如同線條。這也是人體九種常見寄生蟲之一。
治療方法主要是使用排除濕氣的藥物,但需根據患者身體狀況的寒熱虛實來調整藥物組合和劑量。常用的藥物包括史君子、雷丸、蕪萸、檳榔和烏梅等。或者使用雄黃散、烏梅丸、黃連犀角散等藥方。
在後續的療程中,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加上殺蟲藥物(以補充脾胃功能並清除濕熱)。
2. 痢疾吐蛔(蛔蟲亦九蟲之一)
濕熱薰蒸胃口蛔動不安,下既不通,必反之於上,蛔因嘔出,此常事也。但治其胄,蛔蟲自安。若妄引經論,以為胃虛臟寒,便用烏梅、理中、桂附、姜椒、辛熱之品,甚於火上添油。不思現前事理,徒記紙上文辭,以為依經傍注,坦然用之,不疑。因此誤人甚眾。(熱症十常八九,寒症百或一二。)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痢疾時出現嘔吐蛔蟲的情況,蛔蟲是寄生蟲的一種。在濕熱的環境下,會刺激到胃中的蛔蟲,使其活動頻繁,由於排泄不順,蛔蟲可能會逆向上行,通過嘔吐的方式被排出,這是常見的情況。然而,治療應著重在胃部,這樣蛔蟲就會安靜下來。
如果單純根據古籍的描述,認為是因為胃虛和臟腑寒涼導致的問題,就盲目使用烏梅、理中湯、桂附湯、薑椒等辛熱藥物,這就像在火上澆油,情況只會更糟。有些醫生不考慮眼前的實際病情,只是死記硬背書上的文字,以為只要依照古籍的註解,就能安心使用這些藥物,毫不懷疑。這種做法往往導致許多病人被誤診誤治。
事實上,熱性疾病佔了大約十分之八九,而寒性疾病可能只佔百分之一二。
3. 似痢非痢
李東垣曰:大便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血,此勞倦虛有大腸也,復勿利之,利之則必至重病,反郁緒而不通矣。宜用升陽除濕防風湯,升舉其陽則陰自降矣。
醫貫曰:似痢非痢,為腎虛最危之候,宜服桂附地黃加故紙豆蔻阿膠及理中湯加升麻桂附,相繼間服,慎勿以痢藥治之。按真痢似痢之分,脈既不同,症亦可辨。真痢有裡急後重,似痢無裡急後重。真痢之裡急後重,則並迫無度,似痢或有裡急後重,不過拘急難解耳。真痢受暑熱濕三氣,每發於夏秋之間。
他痢因虛損過勞,或因病後失調,或兼疫瘧轉症,雖亦有感受暑濕寒熱而發者,但春夏秋冬四時皆有也。總之,脈實症實,雖似痢而亦當清,脈虛症雖真痢而亦當補,此至要之訣也。
白話文:
李東垣說:如果大便時感覺到腹部緊急,且排便困難,多次去廁所卻排不出,或者有些許白色膿血,這可能是因為勞累疲倦導致的大腸虛弱,切勿使用瀉下藥物,否則病情會加重,反而會導致氣滯不通。應使用升陽除濕的防風湯,提升身體的陽氣,陰氣自然就會下降。
《醫貫》提到:類似痢疾但又不是痢疾的情況,是腎虛非常危險的信號,應服用桂附地黃丸,加上故紙、豆蔻、阿膠以及理中湯,再加入升麻、桂皮和附子,間歇性地服用,千萬不要用治療痢疾的藥物來處理。根據真實的痢疾與類似痢疾的區別,兩者的脈象不同,症狀也能辨別。真正的痢疾有腹部緊急和排便困難的特徵,類似痢疾則沒有這種情況。真正的痢疾在排便困難時,會感到極度的壓迫感,類似痢疾即使有腹部緊急和排便困難,也只是感到緊張難解。真正的痢疾是由暑、熱、濕三種氣候因素引發,通常在夏季和秋季發生。
其他類型的痢疾可能是由於虛弱、過度勞累,或者是疾病後期調理不當,或是由疫病、瘧疾轉變而來,雖然也有因為受到暑、濕、寒、熱影響而發作的情況,但是這種痢疾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現。總的來說,如果脈象實,即使類似痢疾,也應該進行清熱;如果脈象虛,即使是真正的痢疾,也應該補益。這是治療痢疾的重要原則。
4. 瘧痢兼症
趙養葵曰:有瘧後痢者,亦有痢後瘧者。夫既為瘧後,發泄已盡,必無暑熱之毒,復為痢疾。此特元氣下陷,脾氣不能升舉,似痢而實非痢也。夫既為痢後,下多則亡血,且氣隨痢散。此蓋陰陽兩虛,陽虛必惡寒,陰虛必發熱,故寒熱交戰,似瘧而實非瘧也。默二者悉從虛治。
按:瘧疾兼症,或瘧後轉痢,或痢後轉瘧,或痢瘧並作。此因外感風寒,或觸四時不正之氣,邪由經絡而傷於腑者,則為瘧疾;邪由經絡而傷入臟者,則為痢疾。今則臟腑俱傷,是以瘧痢並作也。宜胃苓湯加柴胡一二錢,或柴苓湯、六和湯、清脾飲等,加減以分利之。服藥後,倘瘧減而痢甚,宜服檳芍順氣湯、三解湯加酒連、木香、當歸、砂仁之屬。
若痢減而瘧甚,宜服二術柴葛湯、四獸飲、不二散。何人飲虛者,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趙養葵說:有在瘧疾後出現痢疾的情況,也有先痢疾後出現瘧疾的狀況。如果是在瘧疾後,身體的暑熱毒素應該已經排盡,不可能再有導致痢疾的暑熱之毒。這實際上是因為元氣下陷,脾氣無法正常運作提升,看似痢疾但實際上不是痢疾。如果是在痢疾後,過度的排泄會導致血液流失,並且氣力也會隨著痢疾的排出而散失。這可能是陰陽雙虛的情況,陽虛必定會怕冷,陰虛必定會發燒,因此寒熱相互交戰,看似瘧疾但實際上不是瘧疾。對於這兩種情況,都應以虛弱來治療。
進一步來說,瘧疾的併發症,可能是在瘧疾後轉為痢疾,或者痢疾後轉為瘧疾,或者痢疾和瘧疾同時發生。這是因為外部的風寒,或者四季中不正常的氣候影響,邪氣通過經絡影響腑臟,就會形成瘧疾;邪氣通過經絡深入影響臟器,就會形成痢疾。現在腑臟都受到了影響,所以瘧疾和痢疾同時發生。適合用胃苓湯加柴胡一二錢,或者柴苓湯、六合湯、清脾飲等,根據病情進行加減調理。服藥後,如果瘧疾減輕而痢疾加重,適合服用檳芍順氣湯、三解湯,加上酒連、木香、當歸、砂仁等。
如果痢疾減輕而瘧疾加重,適合服用二術柴葛湯、四獸飲、不二散。對於虛弱的人,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
5. 疫痢兼症
吳又可曰:下痢膿血,更加發熱而渴,心腹痞滿,嘔而不食,此疫痢兼症,最為危急。夫疫者,胃家事也。疫邪傳胃下,常八九。既傳入胃,必從下解。蓋疫邪不能自出,必藉大腸之氣傳送而下,疫方得愈。至痢者,太腸內事也。大腸既病,失其傳送之職,故正糞不行,純乎下痢膿血而已。
所以向來穀食停積在胃,直須大腸邪氣將退,胃氣通行,正糞自此而下。今大腸失職,正糞尚自不行,又何能為胄載毒而出?毒既羈留在胃,最能敗壞真氣。在胄一日,有一日之害;一時有一時之害;耗氣搏血,神脫氣盡而死。凡遇疫痢兼症者,在痢尤為吃緊。疫痢俱急者,宜檳芍順氣湯,誠為一舉兩得。
(愚按:一瘟疫當下失下,其禍已不可勝言。若疫痢兼症,應下不下,其禍更有甚於疫症者。吳氏此論,專以急去其邪,以存其正為囑。高見卓識,可稱千古雙眼。繆仲淳曰:時行疫痢,沿門闔境,患此者,宜先清熱解毒,表散為急。加十神湯、人參敗毒散、五積散,不換金正氣散之類。
)
白話文:
吳又可說:患者有下痢帶膿血的症狀,再加上發燒口渴,心腹部有脹滿感,嘔吐且無法進食,這些是疫痢的併發症,情況非常危險。所謂疫病,主要是胃部的問題。當疫邪侵入胃部並向下傳導,這種情況常發生。一旦疫邪進入胃部,它必須通過下方(即排泄)的方式來解決。因為疫邪本身無法自行排出,必須依靠大腸的氣力將其送往下消化道,這樣疫病才能痊癒。
至於痢疾,這是大腸內部的問題。大腸生病後,就會失去其正常運作的功能,因此正常的排便會受到影響,只會純粹下痢膿血。
以往食物積存在胃裡,通常要等到大腸的邪氣消退,胃氣得以通行,正常的排便才會恢復。但現在大腸功能失調,正常的排便都無法進行,更不用說幫助胃部排出毒素了。毒素滯留在胃裡,會極度損耗真氣。毒素在胃裡停留一天,就有一天的危害;停留一小時,就有一小時的危害;它會消耗氣血,導致神志衰弱,最終氣盡而亡。對於遇到疫痢併發症的患者,特別是痢疾部分,情況更是緊迫。對於同時有疫病和痢疾的患者,建議使用檳芍順氣湯,這可以同時解決兩個問題。
(我的看法是:如果瘟疫初期未及時治療,後果不堪設想。如果同時有疫痢的併發症,未能及時治療,後果比單純的疫病還要嚴重。吳氏的這個理論,強調必須迅速去除邪氣,保存正氣。他的見解高深,堪稱千古絕唱。繆仲淳表示:流行性疫痢,整片地區的人都可能感染,應該首先清熱解毒,急於疏散表邪。可使用十神湯、人參敗毒散、五積散或不換金正氣散等藥物。)
6. 婦人胎前產後痢
婦人患痢本與男子治法同,只以胎前、產後故諸多礙手。胎前治法按照寒熱虛實治例,須加養血利氣藥如歸、芎、芍、地蘇梗、酒芩、腹皮、砂仁、木香、白朮、陳皮之屬。產後治法按照寒熱虛實治例,須加逐瘀生新之藥如歸、芎、延胡、薑炭、紅花、澤蘭、香附之類。氧虛者量加參、耆,或專以生化湯加肋脾養胃並痢門應用諸藥。
(再產後熱症最多,但察其虛實以治之而已,不可因產後惡寒一語妄用熱藥以火濟火。)
張石頑曰:予嘗以甘草、厚朴、茯苓、木香、乾姜治妊娠白痢,以千金三物膠艾湯治妊娠血痢,以連理湯加膠艾治赤白相兼之痢,以千金黃連湯、白頭翁湯加甘草、阿膠治胎前、產後五色諸痢俱應手奏效。證治準繩日:胎則下痢,產後不止,勢莫挽回者,用伏龍肝湯丸隨證加減。
白話文:
【婦女懷孕及產後的痢疾問題】
婦女罹患痢疾,其治療原則基本上與男性相同,但因為處在懷孕或產後的特殊時期,所以在治療上會有許多顧慮和限制。在懷孕期間,治療方法需根據病人的寒熱虛實狀況進行,同時必須加入一些養血順氣的藥物,如當歸、川芎、白芍、生地、紫蘇梗、黃芩酒炒、陳皮、砂仁、木香、白朮等。
產後的治療方式同樣要依照寒熱虛實來調整,但需額外加入能幫助排除瘀血、促進新生的藥物,如當歸、川芎、延胡索、薑炭、紅花、澤蘭、香附等。若是病人出現氣血兩虛的情況,則可酌量添加人參、黃耆,或者使用生化湯加上調理脾胃、養胃以及適用於痢疾的各種藥物。
另外,產後的熱症情況最為常見,但治療時仍需辨別是實熱還是虛熱,切勿單純因為產後容易畏寒,就誤用熱性藥物,以免火上加油。
張石頑先生曾分享,他用甘草、厚朴、茯苓、木香、乾薑治療懷孕期間的白痢;用千金三物膠艾湯治療懷孕期的血痢;用連理湯加膠艾治療赤白相間的痢疾;用千金黃連湯、白頭翁湯加甘草、阿膠治療懷孕及產後的各類痢疾,皆有良好的療效。
《證治準繩》一書提到,對於胎兒下痢,或是產後持續不止的情況,可以使用伏龍肝湯丸,根據實際病情適度增減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