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瑞

《治痢捷要新書》~ 張氏醫案跋 (7)

回本書目錄

張氏醫案跋 (7)

1. 蟯蟲痢

寒濕之氣鬱郁不發,積化為蟯,乘人胃弱腸虛,或大孔癢,或從穀道溢出,痢出之蟲,形細如線。此亦九蟲之一也。治法以逐濕藥,察其寒熱虛實,加減出入以消息之。史君子、雷丸、蕪萸、檳榔、烏梅之類,在所必用。或雄黃銳散、烏梅丸、黃連犀角散之類。止後當用六君子湯加治蟲藥(以補脾胃兼清濕熱)。

白話文:

當寒濕之氣在體內鬱積不散,就會轉化為蟯蟲。蟯蟲趁著人體胃弱腸虛之時,就會發作,導致肛門奇癢,或從肛門溢出,甚至在排泄物中出現蟲體,形狀細如線。蟯蟲也是九種常見蟲病之一。

治療蟯蟲應以驅除濕氣的藥物為主,根據患者寒熱虛實的不同情況,加減藥物來調整治療方案。常用的藥物包括史君子、雷丸、吳茱萸、檳榔、烏梅等。也可以使用雄黃銳散、烏梅丸、黃連犀角散等方劑。

治療之後,應服用六君子湯,並加入驅蟲藥,以補益脾胃、清熱除濕。

2. 痢疾吐蛔(蛔蟲亦九蟲之一)

濕熱薰蒸胃口蛔動不安,下既不通,必反之於上,蛔因嘔出,此常事也。但治其胄,蛔蟲自安。若妄引經論,以為胃虛臟寒,便用烏梅、理中、桂附、姜椒、辛熱之品,甚於火上添油。不思現前事理,徒記紙上文辭,以為依經傍注,坦然用之,不疑。因此誤人甚眾。(熱症十常八九,寒症百或一二。)

白話文:

濕熱蒸騰,導致胃口不佳,蛔蟲不安,往下排泄不通,必然向上逆流,蛔蟲因此嘔吐出來,這是常見的事。但是只要治療好腸胃,蛔蟲自然就會安穩。若胡亂引用經書理論,認為是胃虛寒,便使用烏梅、理中、桂附、姜椒等辛熱之物,等於是在火上加油。不思考眼前實際情況,只記住書本上的文字,以為是依據經書,便坦然使用,毫不懷疑。因此誤導的人很多。(熱症十之八九,寒症百中只有一二。)

3. 似痢非痢

李東垣曰:大便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血,此勞倦虛有大腸也,復勿利之,利之則必至重病,反郁緒而不通矣。宜用升陽除濕防風湯,升舉其陽則陰自降矣。

醫貫曰:似痢非痢,為腎虛最危之候,宜服桂附地黃加故紙豆蔻阿膠及理中湯加升麻桂附,相繼間服,慎勿以痢藥治之。按真痢似痢之分,脈既不同,症亦可辨。真痢有裡急後重,似痢無裡急後重。真痢之裡急後重,則並迫無度,似痢或有裡急後重,不過拘急難解耳。真痢受暑熱濕三氣,每發於夏秋之間。

白話文:

李東垣認為,如果大便困難,有便意卻排不出,或者排少量白色膿血,這是因為勞累過度導致腸胃虛弱,切勿服用瀉藥,否則病情會加重,反而會造成氣滯不通。建議服用升陽除濕防風湯,升舉陽氣,陰氣自然下降。

醫貫認為,這種看似痢疾卻非痢疾的症狀,是腎虛的徵兆,十分危險,應該服用桂附地黃湯加故紙豆蔻、阿膠,以及理中湯加升麻、桂附,交替服用,切勿用治療痢疾的藥物。真痢疾和看似痢疾的症狀,脈象和症狀都不同。真痢疾有裡急後重,看似痢疾則沒有裡急後重。真痢疾的裡急後重,排便時會用力過度,看似痢疾的裡急後重,只是感覺排便困難,解不出而已。真痢疾是由暑熱濕氣引起,通常發生在夏季和秋季。

他痢因虛損過勞,或因病後失調,或兼疫瘧轉症,雖亦有感受暑濕寒熱而發者,但春夏秋冬四時皆有也。總之,脈實症實,雖似痢而亦當清,脈虛症雖真痢而亦當補,此至要之訣也。

白話文:

古人對於痢疾的理解,認為可能由虛弱和過度勞累、病後調養失宜,或是從其他疾病轉化而來。當然,也有因受到暑、濕、寒、熱等外邪侵襲而發病的,但這種疾病在四季都可能存在。總的來說,如果脈象堅實、徵狀明顯,即使表現類似痢疾,也應採取清熱的治療;反之,如果脈象虛弱、徵狀確為痢疾,則應施以補益的療法。這是治療痢疾的一個重要原則。

4. 瘧痢兼症

趙養葵曰:有瘧後痢者,亦有痢後瘧者。夫既為瘧後,發泄已盡,必無暑熱之毒,復為痢疾。此特元氣下陷,脾氣不能升舉,似痢而實非痢也。夫既為痢後,下多則亡血,且氣隨痢散。此蓋陰陽兩虛,陽虛必惡寒,陰虛必發熱,故寒熱交戰,似瘧而實非瘧也。默二者悉從虛治。

按:瘧疾兼症,或瘧後轉痢,或痢後轉瘧,或痢瘧並作。此因外感風寒,或觸四時不正之氣,邪由經絡而傷於腑者,則為瘧疾;邪由經絡而傷入臟者,則為痢疾。今則臟腑俱傷,是以瘧痢並作也。宜胃苓湯加柴胡一二錢,或柴苓湯、六和湯、清脾飲等,加減以分利之。服藥後,倘瘧減而痢甚,宜服檳芍順氣湯、三解湯加酒連、木香、當歸、砂仁之屬。

白話文:

趙養葵曰:

有瘧疾之後接著腹瀉的,也有腹瀉之後接著瘧疾的。

瘧疾之後,身體已經發泄完畢,一定沒有暑熱之毒,又出現腹瀉。這只是元氣下陷,脾氣不能升舉,看起來像腹瀉,實際上並非真正的腹瀉。

腹瀉之後,下泄太多就會失血,而且氣隨腹瀉散失。這主要是陰陽兩虛,陽虛就會怕冷,陰虛就會發熱,所以寒熱交戰,看起來像瘧疾,實際上並非真正的瘧疾。

這兩種情況都要從虛弱的角度治療。

按:

瘧疾合併其他症狀,可能是瘧疾後轉為腹瀉,也可能是腹瀉後轉為瘧疾,或者瘧疾和腹瀉同時出現。這是因為外感風寒,或者接觸到四時不正之氣,邪氣由經絡而傷及腑臟,就會導致瘧疾;邪氣由經絡而傷及臟腑,就會導致腹瀉。現在臟腑都受到損傷,所以瘧疾和腹瀉同時出現。

應該服用胃苓湯加柴胡一二錢,或者柴苓湯、六和湯、清脾飲等等,加減藥物以分利。

服藥後,如果瘧疾減輕而腹瀉加重,應該服用檳芍順氣湯、三解湯,再加上酒連、木香、當歸、砂仁等藥物。

若痢減而瘧甚,宜服二術柴葛湯、四獸飲、不二散。何人飲虛者,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如果痢疾減輕,而瘧疾加重,應該服用二術柴葛湯、四獸飲、不二散。如果體虛的人,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

5. 疫痢兼症

吳又可曰:下痢膿血,更加發熱而渴,心腹痞滿,嘔而不食,此疫痢兼症,最為危急。夫疫者,胃家事也。疫邪傳胃下,常八九。既傳入胃,必從下解。蓋疫邪不能自出,必藉大腸之氣傳送而下,疫方得愈。至痢者,太腸內事也。大腸既病,失其傳送之職,故正糞不行,純乎下痢膿血而已。

所以向來穀食停積在胃,直須大腸邪氣將退,胃氣通行,正糞自此而下。今大腸失職,正糞尚自不行,又何能為胄載毒而出?毒既羈留在胃,最能敗壞真氣。在胄一日,有一日之害;一時有一時之害;耗氣搏血,神脫氣盡而死。凡遇疫痢兼症者,在痢尤為吃緊。疫痢俱急者,宜檳芍順氣湯,誠為一舉兩得。

白話文:

吳又可說:下痢帶有膿血,還伴隨發熱口渴,心腹脹滿,嘔吐不思飲食,這是疫痢合併症,最為危急。

所謂「疫」,是胃部的病症。疫邪傳入胃部,通常會在八九成的時候發作。疫邪進入胃後,就會從下部排出。因為疫邪無法自行排出,必須借助大腸的氣機傳送往下,疫病才能痊癒。

而「痢」,則是腸道的疾病。大腸生病後,就會失去傳送排泄物的功能,所以正常糞便無法排出,只能不斷地排出膿血。

因此,原本應該在胃中停積的食物,需要等到大腸邪氣消退、胃氣通暢後,才會順利排出。現在大腸失職,連正常糞便都無法排出,又怎麼能夠負載毒素排出呢?

毒素滯留在胃中,最容易損耗人體的真氣。毒素停留一天,就會造成一天的傷害;停留一刻,就會造成一刻的傷害;消耗真氣、搏傷血液,最終神氣耗盡而死。

凡是遇到疫痢合併症的患者,在痢疾的治療上更要格外重視。疫痢都非常緊急,應該使用[檳芍順氣湯],可以同時治療兩種病症,真是兩全其美。

(愚按:一瘟疫當下失下,其禍已不可勝言。若疫痢兼症,應下不下,其禍更有甚於疫症者。吳氏此論,專以急去其邪,以存其正為囑。高見卓識,可稱千古雙眼。繆仲淳曰:時行疫痢,沿門闔境,患此者,宜先清熱解毒,表散為急。加十神湯、人參敗毒散、五積散,不換金正氣散之類。

白話文:

瘟疫流行時,情況非常嚴重。如果同時出現疫病和痢疾,卻不敢瀉下,後果比疫病本身更可怕。吳氏的論點著重於快速驅除邪氣,以保全正氣。他的見解精闢,堪稱千古明鑑。繆仲淳說:流行性的疫病和痢疾,常常蔓延整個社區,一旦感染,應當優先清熱解毒,疏散表邪。可以用十神湯、人參敗毒散、五積散、不換金正氣散等藥物治療。

6. 婦人胎前產後痢

婦人患痢本與男子治法同,只以胎前、產後故諸多礙手。胎前治法按照寒熱虛實治例,須加養血利氣藥如歸、芎、芍、地蘇梗、酒芩、腹皮、砂仁、木香、白朮、陳皮之屬。產後治法按照寒熱虛實治例,須加逐瘀生新之藥如歸、芎、延胡、薑炭、紅花、澤蘭、香附之類。氧虛者量加參、耆,或專以生化湯加肋脾養胃並痢門應用諸藥。

白話文:

婦女患痢疾,其治療原則與男子相同,但因懷孕及產後生理狀況特殊,故在治療上需格外注意。

懷孕期間的治療,應遵循寒熱虛實的辨證施治原則,並需加入養血利氣的藥物,例如當歸、川芎、芍藥、地榆、酒芩、腹皮、砂仁、木香、白朮、陳皮等等。

產後的治療,也應遵循寒熱虛實的辨證施治原則,並需加入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藥物,例如當歸、川芎、延胡索、薑炭、紅花、澤蘭、香附等等。

若患者體虛氣弱,可適量加入人參、黃芪,或使用生化湯,並配合健脾養胃及針對痢疾門的藥物進行治療。

(再產後熱症最多,但察其虛實以治之而已,不可因產後惡寒一語妄用熱藥以火濟火。)

張石頑曰:予嘗以甘草、厚朴、茯苓、木香、乾姜治妊娠白痢,以千金三物膠艾湯治妊娠血痢,以連理湯加膠艾治赤白相兼之痢,以千金黃連湯、白頭翁湯加甘草、阿膠治胎前、產後五色諸痢俱應手奏效。證治準繩日:胎則下痢,產後不止,勢莫挽回者,用伏龍肝湯丸隨證加減。

白話文:

產後發熱的病症最常見,但需仔細辨別虛實,對症下藥。不可因為產婦產後怕冷就盲目使用溫熱藥物,用火來治火,反而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