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痢捷要新書》~ 張氏醫案跋 (7)
張氏醫案跋 (7)
1. 呃逆
證治準繩曰呃逆乃胃氣虛寒之候,宜橘皮乾薑湯主之。有因患渴誤食冷物水果者,理中湯加丁香、柿蒂主之。寒熱往來者,小柴胡湯加丁香主之。血痢嘔噦,口渴心煩不眠不小便者,朱苓湯主之。白痢嘔噦,五苓散主之,以中有肉桂可通逆氣也。愚按胃氣逆則為呃逆,閩浙稱為冷逆,以冷為名遂指為胄寒,不知寒熱皆令呃逆,不以本症相參,專執俗語為寒,遂投丁香、茱萸、薑、桂之類,誤人不少。吾願執辭害義者臨症猛省。
再接此症,有因肝火逆上者(宜用萸連、木香、青皮、芍藥之類)。有因膈間痰閉者(宜用二陳湯合旋覆代赭湯以開之)。有真陰索虛,腎氣不能歸根,左尺脈微弱者(宜六味地黃加沉香、砂仁)。有下焦真陽大虛,火不歸元而呃逆者,右尺脈必微細而弱(宜桂附地黃加沈香、砂仁)。
有因火症誤用補藥、熱藥而致呃逆者(宜橘皮竹茹湯,輕則加芩連、枳樸,重則加大黃通之)。如果胃寒,丁香、柿蒂湯宜之,然不若理中湯、四逆湯功效殊捷。若用(旋覆代赭、橘皮竹茹)二湯,審其寒熱虛實,加減出入而消息之,尤為妥當。
再接呃在中焦穀氣不連,其聲短小,得食即發呃;在下焦真氣不足,其聲長大,不食亦然。
白話文:
【呃逆】
《證治準繩》指出,呃逆是胃氣虛弱且寒冷的表現,應使用橘皮乾薑湯作為治療方法。若因口渴誤食冰冷食物或水果,則應使用理中湯並加入丁香、柿蒂來治療。對於寒熱交替的情況,小柴胡湯加入丁香是有效的治療方式。血痢伴隨嘔吐,口渴、心煩、失眠以及無尿的情況,則應使用朱苓湯。白痢且伴有嘔吐,應使用五苓散,因為它含有肉桂能疏通逆氣。但需注意的是,胃氣上逆會導致呃逆,閩浙地區稱之為冷逆,常被誤認為胃寒,然而不管是寒還是熱都可能引發呃逆,如果單純依賴通俗的說法,專門認為是寒,隨意使用丁香、茱萸、薑、桂等溫暖性藥材,可能會誤導許多病人。我希望那些言辭不當,對疾病理解錯誤的人,在面對病症時能夠深刻反省。
另外,還有一些呃逆是因為肝火上逆(可以使用茱萸、黃連、木香、青皮、芍藥等藥材)。有些是由於膈間有痰閉塞(宜使用二陳湯與旋覆代赭湯結合,以打開閉塞)。有些是真陰素虛,腎氣無法歸根,左尺脈微弱(宜使用六味地黃湯,並加入沉香、砂仁)。有些是下焦真陽大虛,火氣無法歸元而引起呃逆,右尺脈必然微細且弱(宜使用桂附地黃湯,並加入沉香、砂仁)。
再者,有些是因為火症誤用了補藥、熱藥而導致呃逆(宜使用橘皮竹茹湯,輕微情況可以加入黃芩、黃連、枳實、厚樸,嚴重情況則應加入大黃以疏通)。若胃部寒冷,丁香、柿蒂湯是適用的,但不如理中湯、四逆湯的功效快速。若使用旋覆代赭湯、橘皮竹茹湯兩種湯劑,應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進行增減調節,這樣更為恰當。
再者,呃逆位於中焦,谷氣不連,聲音短小,吃東西後立即發出呃逆;位於下焦,真氣不足,聲音長大,即使不吃東西也會出現。
2. 積垢
飲食之滯留積於中,或濕熱之毒黏毀腸膩,皆能結聚成積,故謂之積垢也。今人不察虛實,一遇痢有膿垢者,統名以積,不知腸臟之間,無論人之肥痙,皆有脂膏以為遮護,故膿垢稀淡者,並患痢日久者,為精化之屬,非積滯之屬也。若積以飲食,積以濕熱,凝郁既久,由漸而傷者,則必肚腹脹滿,腸臟鞭痛,法應消導積滯,推陳致新。若腹不堅實,鼓脹痛不鞭,急攪亂,則是五內虛弱之傷,致令脂膏不固耳。
其藏氣稍強者,或隨去隨生,猶為可治。若藏氣弱者,日削日敗,以至盡而後已,或但見血紅,及加屋漏之水,則敗竭極危之候,而與實症之積滯大相懸絕者也。醫者可不審辨哉
李士材曰:舊積者,濕熱食痰也。法當下之。新積者,下後又生者也。或調或補,未可輕攻。若因於虛者,積垢與腸膩同下,雖有舊積亦不可攻,但用異功散,虛回而痢自止。丹溪有先用參朮,補完胃氣而後下者,亦一妙法也。
熊聖臣曰:痢疾因食積而成者最多,察其傷於米食(須用神麯),傷於麵食肉食(須用山查麥芽),積盛者(保實厚朴檳榔消之,蘇梗陳皮甘草疏之),兼感風寒者(防風姜活散之),素傷濕熱,或白或紅,或紅白相雜者(扁豆厚朴歸芍芩連解之),未可專恃攻下一法也。
愚按痢疾初起,由於痰熱濕食積滯者,雖氣虛年邁,亦可於消導藥中,少加升補之藥,以疏利消導之。蓋此時胄氣未傷,推陳致新最易為力。若惑於年邁氣虛宜補養,不宜消導之說,坐使里滯日壅,元氣日敗,至此方悟積不去則痢不除,則已無從下手矣。此皆患病之初,不明輕重緩急之理,有以誤之也
白話文:
標題:[積垢]
內容:當飲食消化不良,食物殘渣在體內長時間停留,或是濕熱毒素影響,使腸道受到黏稠物質的破壞,都可能形成積垢。現代人往往忽略了身體虛實的情況,只要看到拉肚子時有膿或垢,就統一稱作積垢,卻不知道腸臟之間,不管人是胖是瘦,都有脂肪層作為保護。因此,如果膿或垢的質地稀薄,或是長期拉肚子,這可能是精氣消耗所致,而非積垢。
若因飲食或濕熱導致的積垢,長時間凝結鬱悶,逐漸造成傷害,那麼就會出現肚子脹滿、腸胃劇痛的症狀,治療上應當消除積垢,讓身體更新。但如果腹部不堅實,脹痛而不劇烈,且有急迫感,這是五臟虛弱導致的傷害,使脂肪層不再牢固。
對於臟腑功能較強的人,即便積垢被排出後又再次產生,還是可以治療的。但若是臟腑功能弱的人,每日狀況持續惡化,直到體力耗盡,或是隻看到血色鮮紅,以及類似屋漏的水狀物,這是極度危險的徵兆,與實證的積垢完全不同。醫生應該仔細辨別。
李士材提到:舊有的積垢,是由濕熱、食物殘渣和痰形成的,治療上應當採用下瀉的方式。新產生的積垢,是在下瀉後又再次產生的,可能需要調節或補充營養,不能輕易下瀉。如果是因為體虛導致的積垢,即使有舊的積垢,也不能下瀉,而是使用異功散,等到體虛的情況改善,拉肚子的問題自然會消失。丹溪有一種方法,是先用人參和白朮補充胃氣,然後再下瀉,也是一種好方法。
熊聖臣認為:拉肚子多是由食物積垢引起,要根據不同的食物來判斷。如米食引起的,需使用神麯;麵食和肉食引起的,需使用山查和麥芽;積垢嚴重的,需使用保實、厚朴、檳榔來消除,蘇梗、陳皮和甘草來疏導;同時感染風寒的,需使用防風、薑和活血的藥物;平時容易受濕熱影響,拉肚子顏色白或紅,或紅白相間的,需使用扁豆、厚朴、當歸、白芍、黃芩和黃連來解毒。不能單純依賴下瀉的方法。
我的看法是:拉肚子初期,如果是因為痰、熱、濕或食物積垢導致的,即使年老氣虛,也可以在消導藥中加入少量升補藥物,以幫助消除積垢。因為此時體內的胄氣尚未受損,身體更新的能力比較強。如果因為年老氣虛,就認為應該補養而不是消導,這樣會讓體內的積垢越來越多,元氣越來越弱,到那時才發現積垢不除,拉肚子就不會好,就已經無法處理了。這都是在疾病初期,不明白病情輕重緩急的道理,導致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