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痢捷要新書》~ 張氏醫案跋 (2)
張氏醫案跋 (2)
1. 治痢要訣
凡治痢疾最當察虛實辨寒熱,此瀉痢中最大關係。若四者不明,則殺入甚易。須知寒症近乎虛,然寒中亦有實;熱症近乎實,熱中亦有虛。能將虛實、寒熱、表裡、陰陽八個字細心體察,認得清清楚楚,病雖千變萬化,亦難出此範圍。在諸病皆然,又不獨治痢而已也。
痢之一證,總由夏秋之交,陽氣斂降之際,或感風寒、暑濕,或觸時行疫氣,或恣食腥冷,或飢飽失宜,以致裡氣壅滯,表氣鬱遏而為痢矣。傷於氣分則白,傷於血分則赤,赤白同見則氣血並傷。其治法大要在宣通陽氣,舒通滯氣,消宿食,清濕熱而已。間有下元虛弱,或脾濕胃弱,驟為寒邪所乘,與傷寒少陰證直中寒邪相似者,此係純虛無實,純寒無熱之症也。即當以大溫大補之法治之。
總之,寒熱虛實,其色脈情形,不難立辨。最緊要處,只在初得之一二日,認定是寒是熱是虛是實,立施汗下利、溫消導、升補之法,病雖險惡,亦不難立見奇功。或遇年邁氣虛,患積滯實熱之症,法應消導清裡者,亦即照法清之、導之,勿疑慮、勿畏葸。但其輕重緩急間,與年強力壯者略有區別耳。
蓋積滯去則胄氣升,邪氣除則正氣復,飲食一進,表裡自利。若狃於氣虛年邁,不可攻伐,專進以補氣養血之藥,殊不知愈補愈壅,愈痢。邪氣未除,正氣消盡,飲食不進,病勢日增,補之不得,瀉之不可,雖有善者,亦無加之何矣!我故曰:治痢疾與治瘟疫同,只在初得之一二日,全在瞻力壯識見,定認明寒熱虛實,以施治之。否則鮮有不輕病轉重,重病致死者。
承斯任者,可不慎之於初!
白話文:
[治療腹瀉的關鍵訣竅]
在治療腹瀉時,最重要的是要分辨出病人的體質是虛是實,以及病症是屬於寒性還是熱性,這對腹瀨病的治療影響極大。如果不能準確判斷這四點,很可能會使病情加重。必須瞭解,寒症常讓人聯想到虛弱,但實際上,寒症中也可能夾雜著實證;同樣地,熱症通常被認為是實證,但在熱症中也可能存在虛弱的情況。能夠細心體察虛實、寒熱、表裡、陰陽這八個字,並將它們辨識得清清楚楚,即使疾病變化多端,也無法逃離這個範疇。對於各種疾病來說都是如此,不僅限於治療腹瀉。
腹瀉這種病,多半是由夏季轉到秋季,人體的陽氣開始收斂下降時,可能因感受風寒、暑濕,或是接觸到流行病毒,或是過量食用生冷食物,或是飲食不節制,導致身體內部氣機阻滯,外部氣機受抑,從而引發腹瀉。若傷及氣分,便會呈現白色;若傷及血分,便會呈現紅色;若是紅白雙現,那就是氣血兩傷了。治療的基本原則是宣通陽氣,疏通阻滯的氣機,消除宿食,清除濕熱。偶爾會遇到下焦虛弱,或是脾濕胃弱,突然受到寒邪侵襲,類似傷寒少陰證中的寒邪直中情況,這屬於純虛無實,純寒無熱的病症,應該用大溫大補的療法治療。
總的來說,寒熱虛實,其症狀和脈象,並非難以辨別。最關鍵的,是在剛發病的一兩天內,確定是寒是熱,是虛是實,立即使用出汗、下瀉、利尿、溫補、消食、升提的療法,即使病情危急,也能迅速看到療效。即便遇到年老體虛,患有實熱積滯病症的患者,理論上應採用消食導滯、清熱解毒的方法,也應照此方法治療,不要有所顧忌,不要畏懼。只是在輕重緩急之間,與年輕力壯的人稍有不同罷了。
因為,一旦積滯消除,脾胃的功能就會恢復,邪氣去除,正氣就能恢復,一旦開始進食,身體自然會調理好。如果因為擔心年老體虛,不敢進行攻擊性治療,只是一味地使用補氣養血的藥物,結果可能會越補越堵,腹瀉越厲害。邪氣未除,正氣消耗殆盡,飲食無法攝入,病情日益加重,補藥無法使用,瀉藥又不敢用,就算有高明的醫生,也無計可施!所以我說:治療腹瀉與治療瘟疫一樣,關鍵在於發病的頭一兩天,完全取決於醫生的體力、經驗和判斷力,能否明確辨識寒熱虛實,並採取相應的治療。否則,病情輕的可能轉重,病情重的甚至可能死亡。
擔任這一職責的醫生,怎能不在一開始就謹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