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子宮出血」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子宮出血
子宮出血是指從子宮內流出的血液,是婦科常見的疾病之一。中醫認為,子宮出血主要由氣血虛弱、血熱、血瘀等原因引起。
氣血虛弱
氣血虛弱是指氣和血的不足,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疲乏無力、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等。
血熱
血熱是指血液的溫度過高,主要表現為面色潮紅、口乾舌燥、煩躁易怒、月經量多、色鮮紅、質稠等。
血瘀
血瘀是指血液在體內流通不暢,主要表現為月經量少、色暗有血塊、經期延長、小腹疼痛等。
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子宮出血,主要以調理氣血、活血化瘀、止血為主。常用方藥有:
- 補氣養血: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
- 活血化瘀:桃仁紅花丸、血府逐瘀湯、當歸芍藥散等。
- 止血:止血散、雲南白藥等。
預防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熬夜、情緒激動等。
- 注意經期衛生,勤換衛生巾,避免感染。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定期進行婦科檢查,早發現早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茯苓丸
- 1.《皇漢醫學》:「又此病鎮吐之後,隨腹證與以桂枝茯苓丸加川芎、大黃,數日之後,腹痛大發,并子宮出血,同時排出葡萄狀塊胎,不數日而如故。由此觀之,則服藥後之腹痛及子宮出血者,為此方之驅瘀作用之反應,又了然矣。」
- 2.《皇漢醫學》:「全文之義,謂婦人由從前臍下部有血塞,偶當妊娠,未滿三月時,子宮出血不止,且臍下有胎動者(本論在臍上,恐為臍下之誤,何也?因未滿三月之妊娠,子宮未嘗有達於臍上之理故也),因血塞障害妊娠也。若子宮出血不止,而亦不去者,當以本方下其血塞也。則其治出血與妊娠障害之意,在言外矣。」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下血,謂子宮出血也。濈然,汗出貌。本條之病證,亦宜準前條之治法。」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在治療時,西醫謂此證為子宮內膜炎,專注意於局部治療,故不能愈。然中醫之治法則稍異,因肚腹如此拘急,為有瘀物之候,腹內不能融通,若用局部治法,故難立效。又留滯於小腹之血液不得循環,故由子宮出血,難以阻止。余之用大柴胡加味者,務使腹部得以緩解。」
芎歸膠艾湯
- 1.《皇漢醫學》:「然則本方為主治子宮出血之頗甚者。流產後惡露雖盡,尚續,子宮出血不止者。妊娠中子宮出血者。妊娠中腹內疼痛者。胞阻者,子宮內有阻礙也。」
當歸芍藥散
- 1.《皇漢醫學》:「【註】此血暈,腦貧血也。崩中,子宮出血也。消痰,去胃內停水也。明目,治弱視也。」
黃土湯
- 1.《皇漢醫學》:「消化器或泌尿器之出血,先有大小便,而後出血者,為由深部之出血,以本方為主治也。然出血不問自深部或淺部,若存下記之腹證,皆可用之。余嘗用本方,治痔出血也。治吐血、衄血、血尿、子宮出血,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