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49)
別論 (349)
1. 烏頭湯之注釋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歷節者,和久田氏曰:「歷者,經也。歷節者,各關節疼痛也。」
如上說,諸關節疼痛之名稱也。
烏頭湯,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金匱要略》)
白話文:
烏頭湯之注釋
身體關節僵硬,無法彎曲伸展,且感到疼痛,可以用烏頭湯來治療。《金匱要略》提到。
【註】
關於「歷節」,和久田氏認為:「歷,是經過的意思。歷節,指的是各個關節疼痛。」
就像上面說的,這是所有關節疼痛的總稱。
烏頭湯,可以治療因為腳氣造成的疼痛,以及關節無法彎曲伸展的狀況。《金匱要略》也有提到。
2. 先輩之論說治驗
《外臺》烏頭湯,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令人陰縮,手足厥逆。(《金匱要略》)
【註】
和久田氏曰:「此章為《外臺》文。絞者,轉榨也。絞痛者,如轉榨絞物而痛也。此『絞痛』二字,善能形容用烏頭煎之腹痛狀,則前二章(求真按:『指大烏煎及烏頭桂枝湯也』)之腹疼,亦可想而知矣。此證因寒疝病而賊風入攻五臟,致身體拘急,不得轉側也,因此賊風之入,所以合用麻黃等四味。發作有時者,腹痛也。陰囊縮者,寒疝之毒使然也。」
烏頭湯方
麻黃、芍藥、黃耆、甘草各2.4克,烏頭12克。
上細銼,先以蜂蜜六勺,煎烏頭成三勺,去滓,別以水一合八勺,煎餘藥成六勺,去滓,納蜜煎中,更煎成六勺,頓服之。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骨節疼痛,不可屈伸,及腹中絞痛,手中厥冷者。」
按:「當有自汗、盜汗、浮腫等證。」
《方機》本方主治曰:「歷節疼痛,不可屈伸者。腳腫疼痛者(以上兼用蕤賓丸,時時以紫圓攻之,仲呂亦可)。腰以下腫而疼痛者(蕤賓,或仲呂,或桃花散)。腹中絞痛拘攣,不得轉側,身重,手足厥冷,陰縮者。小腹攣急,陰囊偏大者。自汗,盜汗出,浮腫者。」
《成績錄》曰:「一男子左腳攣急,不得屈伸,時時轉筋入腹,自小腹至胸下,硬滿上衝不得息,自汗如流,兩足厥冷,二便秘閉,微渴,日夜不得眠,仰臥不能轉側,舌上微黑。先生與烏頭湯,汗止厥已,諸證少緩,然兩便不通,硬滿如故,轉筋益甚,更與桃仁承氣湯,二三日,大便快利,小便亦能通,歷十日許,諸證悉愈。」
《續建殊錄》曰:「一男子心下硬痛,手足厥冷,頭出冷汗,嘔吐不能飲食,服紫圓二錢,下利數行,痛益甚,如絞,冷汗不止,乃與大柴胡湯,硬痛益甚,更作烏頭湯使服之,諸證頓退。」
《腹證奇覽》本方條曰:「以上三方(求真按:『以上三方指大烏頭煎、烏頭桂枝湯、烏頭湯是也』),皆以烏頭煎為本方,更隨外證加味,即各異其意趣。要之,合桂枝湯以救表,諧營衛。合麻黃、黃耆、芍藥、甘草,所以祛風邪,逐瘀水,和筋脈。宣正氣者為隊伍,皆以烏頭煎獨為先鋒,散凝寒,解結水,其勢猛,非尋常之材也。
故服之者,雖量少,亦能惡寒,身痹,口舌如噉椒,溫溫欲吐,起則頭眩。多服之則身體冷,自汗如流,吐瀉嘔逆,而脈沉伏,甚者如死狀,輕則一二時,重則半日許乃可解。故方後曰:『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是實瞑眩之劑也,不可不慎焉。若夫瞑眩時,不可妄駭,遂與他藥,及以火暖之,宜靜待其醒也。
有醒後得吐者,有方暝眩而吐瀉併至者,但醒後發渴欲飲者,則宜與冷水將息,若誤中烏頭附子之毒者,宜服味噌汁,或黑豆甘湯,或乾薑甘草湯,亦不可不知也。或曰:『若欲其緩,宜用川烏頭。』然病劇者若不用草烏頭,則不能取功,但其分量及蜜水煎法,不可差誤,慎之慎之。
白話文:
先輩之論說治驗
《外台秘要》記載的烏頭湯,用於治療寒疝,腹部絞痛,風邪侵犯五臟,身體拘急不能翻身,發作有規律,導致陰囊縮小,手腳厥冷等症狀。(出自《金匱要略》)
和久田氏認為,這段文字出自《外台秘要》。文中「絞」指旋轉擠壓,「絞痛」形容像旋轉擠壓東西一樣的疼痛感。這個「絞痛」二字,非常貼切地描述了服用烏頭湯後腹部疼痛的症狀,因此可以推測之前提到的兩種烏頭方劑(指大烏頭煎和烏頭桂枝湯)的腹痛也類似。這種病症是由於寒疝導致風邪侵犯五臟,使身體拘急不能翻身,因此需要加入麻黃等藥物以祛除風邪。文中「發作有時」指的是腹痛發作有規律;「陰囊縮小」則是寒疝的毒邪所致。
烏頭湯藥方:
麻黃、芍藥、黃耆、甘草各2.4克,烏頭12克。
將藥材切碎,先用蜂蜜六勺煎烏頭,煎至三勺,去渣;另用一合八勺水煎煮其他藥材,煎至六勺,去渣;然後將兩種藥液混合,再煎至六勺,頓服。
東洞翁對此方的定義是:治療骨節疼痛,不能屈伸,以及腹部絞痛,手部厥冷。
此外,此方可能伴隨自汗、盜汗、浮腫等症狀。
《方機》中記載此方主治:歷節疼痛,不能屈伸;腳腫疼痛(需配合蕤賓丸,並間歇服用紫圓散攻治,或用仲景方的藥物);腰以下腫痛(配合蕤賓丸,或仲景方的藥物,或桃花散);腹部絞痛拘攣,不能翻身,身體沉重,手腳厥冷,陰囊縮小;小腹攣急,陰囊偏大;自汗、盜汗、浮腫。
《成績錄》記載一例:一位男子左腳攣急,不能屈伸,經常抽筋,疼痛由小腹向上蔓延至胸下,腹部硬脹,呼吸困難,自汗如雨,雙腳厥冷,大便秘結,略感口渴,日夜難眠,仰臥不能翻身,舌苔微黑。醫生給他服用烏頭湯後,汗止厥冷症狀減輕,其他症狀也略有好轉,但大便秘結和腹部硬脹依舊,抽筋反而加重,於是又給他服用桃仁承氣湯,二三日後大便通暢,小便也通了,十天左右,諸症皆愈。
《續建殊錄》記載一例:一位男子心下硬痛,手腳厥冷,頭出冷汗,嘔吐不能進食。服用紫圓散後,大便數次,疼痛加重,冷汗不止,於是服用大柴胡湯,硬痛加重,最後改用烏頭湯,諸症狀立即減退。
《腹證奇覽》中關於此方的論述:以上三種烏頭方劑(指大烏頭煎、烏頭桂枝湯、烏頭湯),都以烏頭煎為基礎,根據不同外在症狀加減藥物,因此各有側重。總而言之,加桂枝湯是為了救治表證,調和營衛;加麻黃、黃耆、芍藥、甘草是為了祛除風邪,驅除瘀血水腫,和解筋脈;宣通正氣的藥物是主要的,而烏頭煎則像先鋒一樣,散寒解結,藥力強勁,非尋常藥物可比。
因此,服用烏頭湯即使劑量少,也可能出現惡寒、肢體麻痺、口舌麻木灼熱、溫溫欲吐、站立時頭暈等症狀。服用過多則可能出現身體發冷,自汗如雨,嘔吐腹瀉,脈象沉弱,嚴重者如死狀,輕者一兩個小時,重者半天才能恢復。方後記載:「懂行的人會覺得像醉酒一樣,能吐出來就說明藥物起效了。」這是一種瞑眩反應,需謹慎使用。如果出現瞑眩反應,不要驚慌失措,亂服其他藥物或用火取暖,應靜待其恢復。
有些人恢復後會嘔吐,有些人則在瞑眩反應期間出現嘔吐腹瀉,但恢復後口渴想喝水,則應喝冷水休息。如果誤服烏頭附子中毒,應服用米湯,或黑豆甘草湯,或乾薑甘草湯,這些都需要了解。有人說,如果想減輕藥性,可以使用川烏頭。但病情嚴重的患者如果不使用草烏頭,則很難見效,但用量和蜂蜜煎煮方法必須準確,務必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