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氣秘」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氣秘

氣秘是指由於氣機不暢,腸道傳導無力,大便秘結不通的一種病證。多因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倦過度,或久病體虛,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所致。

臨床主要表現為大便秘結,排便困難,甚至數日不解,或排便時努掙疼痛,大便質硬,色黑,或夾有粘液,或兼有腹脹、腹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症。

氣秘的治療,以通便為主,兼以健脾和胃。常用方藥有麻子仁丸、大黃蟅蟲丸、通導丸等。

此外,飲食調理也十分重要,宜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糧等,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

氣秘的預防

  1. 飲食宜清淡,少吃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
  2. 不暴飲暴食,不吃過多生冷、寒涼食物。
  3. 規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睡眠。
  4. 適量運動,增強體質。
  5.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氣秘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如果出現便秘,應及時就醫,以免病情加重。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承氣湯

  • 1.《張氏醫通》:「小承氣湯本方用大黃三錢。厚朴錢半。枳實一錢加芒硝二錢。甘草一錢。人參較大黃減半。當歸二錢。生薑五片。大棗一枚。如腸鳴。去芒硝加半夏、茯苓。血秘。去甘草加桃仁泥、生地黃汁。氣秘。去當歸加木香。風秘。去大棗加羌活。年老氣虛。去芒硝。湯取黃龍命名。
  • 2.《醫通祖方》:「小承氣湯本方,用大黃三錢、厚朴錢半、枳實一錢,加芒硝二錢、甘草一錢、人參較大黃減半、當歸二錢、生薑五片、大棗一枚。如腸鳴,去芒硝,加半夏、茯苓;血秘,去甘草,加桃仁泥、生地黃汁;氣秘,去當歸,加木香;風秘,去大棗,加羌活;年老氣虛,去芒硝。

蘇子降氣湯

  • 1.《雜病源流犀燭》:「有由風秘者,風搏肺臟,而肺與大腸表裡,因傳大腸(宜潤腸丸,小續命湯去附子,倍芍藥,加竹瀝)。有由氣秘者,氣不升降,穀氣不行,善嘻(宜蘇子降氣湯加枳殼)。有由相火遊走臟腑者(宜大黃牽牛散)。有由血熱者(宜當歸潤燥湯)。有由風熱鬱滯者(宜疏風潤腸丸)。
  • 2.《雜病源流犀燭》:「_蘇子降氣湯_,〔氣秘〕蘇子,半夏,厚朴,前胡,陳皮,甘草,當歸,沉香,姜虛加肉桂、黃耆。
  • 3.《沈氏尊生書》:「加竹瀝。)有由氣秘者,氣不升降,谷氣不行,善嘻(宜蘇子降氣湯加枳殼。
  • 4.《類證治裁》:「〔氣秘〕,蘇子降氣湯,見二卷失音。

潤腸丸

  • 1.《成方切用》:「(東垣),治腸胃有伏火,大便秘澀。全不思食,風結血結。(風結即風秘,由風搏肺臟,傳於大腸。或素有風病者,亦多秘。氣秘,由氣不升降。血秘,由亡血血虛,津液不足。熱秘,由大腸熱結。冷秘,由冷氣橫於腸胃,凝陰固結,津液不通,非燥糞也。仲景曰:脈浮而數,能食。

四七湯

  • 1.《雜病源流犀燭》:「又曰:七氣相干,痰涎凝結,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礙於咽喉之間,或中滿艱食,或上氣喘急,曰氣隔,曰氣滯,曰氣秘,曰氣中,以至五積六聚,疝癖癥瘕,心腹塊痛,發則欲絕,殆無往而不至矣,當治以七氣湯、四七湯。

六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