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三 (3)
卷三 (3)
1. 腸鳴源流
腸鳴,大腸氣虛病也。惟大腸之氣先虛,故一切病俱湊之,而成是症。大小腸部位,小腸在胃之左。胃下口曰幽門,即小腸上口。小腸盤十六曲,至下口曰闌門,主別清濁,即大腸上口。大腸即迴腸,當臍之右,亦盤十六曲,至廣腸。廣腸者,即直腸,至肛門。
其所以鳴者,一由中氣虛,若用破氣藥,雖或暫止,亦不愈(宜補中益氣湯加炮姜);一由臟寒有水(宜理中湯加肉桂、茯苓、車前);一由火欲上升,擊動其水(宜二陳湯加黃連、黃芩、山梔);—由泄瀉(宜升陽除濕,智半湯);一由下氣,暫止復響(宜益中湯);一由疾行,如囊裹水之聲(宜河間葶藶丸)。其症雖不同,而其鳴或空或實,或上或下,或高或低,可按而知也。
白話文:
腸鳴,大腸氣虛病也。惟大腸之氣先虛,故一切病俱湊之,而成是症。大小腸部位,小腸在胃之左。胃下口曰幽門,即小腸上口。小腸盤十六曲,至下口曰闌門,主別清濁,即大腸上口。大腸即迴腸,當臍之右,亦盤十六曲,至廣腸。廣腸者,即直腸,至肛門。
腸鳴的原因
腸鳴,是大腸氣虛的病症。因為大腸的氣先虛弱,所以其他各種疾病都容易匯聚在一起,最終形成這種症狀。
大小腸的位置,小腸位於胃的左側。胃的下方開口叫做幽門,也就是小腸的上口。小腸彎曲盤旋,共十六曲,到下方的開口叫做闌門,負責分離食物中的清濁,也是大腸的上口。大腸就是迴腸,位於肚臍的右側,同樣彎曲盤旋十六曲,到廣腸。廣腸就是直腸,最終連接到肛門。
至於腸鳴的具體原因,有以下幾種:
- 一由中氣虛:中氣虛弱,導致腸鳴。如果用破氣的藥物,雖然可能暫時止住腸鳴,但並不能根治。建議服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
- 一由臟寒有水:臟腑寒涼,積聚水液,導致腸鳴。建議服用理中湯,加入肉桂、茯苓、車前。
- 一由火欲上升,擊動其水:體內火氣上升,撞擊水液,導致腸鳴。建議服用二陳湯,加入黃連、黃芩、山梔。
- 一由泄瀉:腹瀉導致腸鳴。建議服用升陽除濕的藥物,例如智半湯。
- 一由下氣,暫止復響:因下氣導致的腸鳴,暫時停止後又會響。建議服用益中湯。
- 一由疾行,如囊裹水之聲:因快速行走導致的腸鳴,如同水袋裡的聲音。建議服用河間葶藶丸。
腸鳴症狀的辨別
雖然腸鳴的原因不同,但表現出的腸鳴聲音卻可以是空虛的,也可以是飽滿的;可以是上部的,也可以是下部的;可以是高音的,也可以是低音的。這些不同的腸鳴聲音,都可以通過按壓腹部來分辨。
【腸鳴病症】《靈樞》曰: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又曰:腹痛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也。又曰:腸中寒,則腸鳴飧泄。《入門》曰:腸虛則鳴,又寒氣相搏,則為腸鳴。
2. 治腸鳴方六
補中益氣湯,〔元氣虛〕人參,黃耆,當歸,白朮,柴胡,升麻,陳皮,炙甘草
理中湯,〔臟寒〕人參,白朮,甘草,乾薑
二陳湯〔火擊水〕茯苓,陳皮,半夏,甘草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 適用於 元氣虛 的患者,藥材包括:
- 人參
- 黃耆
- 當歸
- 白朮
- 柴胡
- 升麻
- 陳皮
- 炙甘草
理中湯
, 適用於 臟寒 的患者,藥材包括:
- 人參
- 白朮
- 甘草
- 乾薑
二陳湯
, 適用於 火擊水 的患者,藥材包括:
- 茯苓
- 陳皮
- 半夏
- 甘草
智半湯,〔泄瀉〕益智仁,半夏(各五分),蒼朮(四錢),防風(二錢),白朮,茯苓,白芍(各一錢),姜
益中湯,〔下氣〕人參,白朮,黃連,黃芩,枳殼,乾薑,甘草
河間葶藶丸,〔疾行〕甜葶藶,澤瀉,杏仁,椒目,桑白皮,豬苓各五錢,蜜丸,蔥湯下,取利。
白話文:
智半湯是用於治療泄瀉的方劑,由益智仁、半夏、蒼朮、防風、白朮、茯苓、白芍和薑組成。益中湯是用於下氣的方劑,由人參、白朮、黃連、黃芩、枳殼、乾薑和甘草組成。河間葶藶丸是用於疾行的方劑,由甜葶藶、澤瀉、杏仁、椒目、桑白皮、豬苓組成,以蜜丸製成,用蔥湯送服,以求取利。
3. 脫肛源流(肛門癢痛附)
脫肛,大腸氣虛病也。大腸之氣,虛衰下陷,又或兼有濕熱,故成此症。雖治不同,要以升提為主(宜人參、白朮、升麻、炙甘草)。李士材云:脫肛一症,最難用藥,熱則肛門閉,寒則肛門出,宜內外兼治。誠哉是言也(內宜服磁石散,外宜用鐵鏵湯洗)。總之,脫肛或由於氣虛者,補益為急(宜補中益氣湯重用參、耆、升麻);或由於胃家之熱,移注大腸者,兼宜清熱(宜四君子湯兼黃連、黃柏);而外以澀劑煎湯洗之自平。
白話文:
脫肛是一種由於大腸氣虛導致的症狀。大腸的氣體虛弱並且向下沈降,或者同時伴有溼熱的情況,因此形成了這種病症。雖然治療方法有所不同,但主要應該採取提升的方法治療。(可以使用人參、白朮、升麻和炙甘草等藥物進行治療。)
李士材說:“脫肛這個症狀是最難用藥來治療的,如果太熱會導致肛門閉合,如果太冷則會使肛門出來。”確實如此。(內服磁石散,並且外部使用鐵鍬湯清洗。)
總的來說,脫肛可能是由氣血不足引起的,此時應儘快補益身體。(可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重參、芪、升麻的劑量。)或者是由於脾胃中的熱量轉移到了大腸上,這時還應當清除體內的熱度。(可服用四君子湯加上黃連和黃柏。)然後通過使用澀劑煮沸後用來沖洗患處即可緩解病情。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任何藥品及方法。
又或脫肛而痛,由熱留於下者,當清理大腸(宜槐花、木香);由於寒者,急用溫劑(宜理中湯)。此治脫肛之大法也。至其虛實寒熱,變遷不同,是在臨症按脈時,神而明之,庶無差誤。
【脫肛之由】《回春》曰:脫肛者,肛門翻出也。肺與大腸為表裡,腎主大便,肺腎虛者,多有此症,參耆湯升之。
【脫肛症治】《直指》曰:脫肛一症,氣聚不散也,裡急而不得出,外脹而不得入,先以枳殼散糝敷,則氣散腫消矣。又曰:《難經》云,病之虛實,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肛門之脫,非虛之故然哉,其有產婦用力過多,及小兒叫號弩氣,並久痢不止,風邪襲虛,亦有此病(據此,則脫肛之症,《回春》專以腸痔當之,非也,腸痔只脫肛中一症耳)。
白話文:
如果有人脫肛並且疼痛,可能是由於熱留在腸道造成的,應該清瀉大腸,並使用槐花和木香來治療;如果是因寒冷引起的,則應立即服用溫劑,如理中湯。這是治療脫肛的基本方法。至於病情的具體虛實冷熱度變化,這取決於臨牀上對脈象進行檢查時的情況,要靈活運用才能避免錯誤。
脫肛的原因是肛門翻出來的問題。肺與大腸互爲內外關係,腎主管排泄功能,因此肺腎虛弱的人更容易出現這種症狀,可以嘗試參芪湯提升氣力。
脫肛的症狀表現爲氣體積聚無法排出,外部腫脹也無法進入體內。首先可以用枳殼散塗抹在患處,這樣可以使氣體分散並消除水腫。此外,《難經》還提到,疾病的虛實程度可以通過是否能自行恢復判斷,不能自己回去的就是虛證,能夠自動返回的是實證。所以,肛門脫落並非只是因爲身體虛弱導致的,還有可能是因爲孕婦過度用力、小孩哭鬧引起內臟緊張以及長期腹瀉等原因造成風邪侵襲而導致這種情況發生。(根據這些信息,可以看出,在《回春》這本書裏將脫肛歸咎於腸痔並不準確,實際上腸痔只是脫肛的一種病症而已。)
總之,對於脫肛這一疾病來說,首先要明確病因,然後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這樣纔能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痛苦。同時也要提醒患者要注意飲食衛生和個人清潔習慣,預防感染和其他併發症的發生。
《入門》曰,脫肛者,氣下陷也,肺主魄門,肺熱則肛門縮入,肺寒則肛門脫出,必須溫肺補胃,如補中益氣湯加訶子、樗根皮少許,或蝟皮散俱可。其血熱者,四物湯加黃柏、升麻,虛熱者,縮砂散。
肛門癢痛,濕與火病也。大腸有濕,流注於肛門,則作癢(宜秦艽羌活湯)。甚或生蟲,其癢難當,治法與蟲痔相同(宜神應黑玉丹、扁蓄湯,外以苦楝根煎湯熏洗)。大腸有火,鬱閉不宣,則肛門作痛(宜七聖丸、秦艽白朮丸)。甚或大便燥硬弩出,腸頭下血(宜當歸郁李仁湯)。皆當分別。
白話文:
《入門》說:「脫肛的人是因為氣下沈,肺主管排泄器官的大門,肺部過熱會導致肛門收縮進去,肺部寒冷則會導致肛門掉出來。必須要溫暖肺部和胃部,例如使用【益氣湯】加入一些【訶子】和少量的【樗樹皮】,或者使用【蝟皮散】都可以。如果血液過度發熱,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黃柏】和【升麻】;如果是虛弱且發熱的情況,可以使用【縮砂散】。」
「肛門癢痛」是由溼氣和火氣引起的疾病。大腸如果有溼氣,就會流向肛門,造成癢感(應該服用【秦艽羌活湯】)。甚至可能會產生寄生蟲,這種癢感非常難受,治療方法和處理寄生蟲的方法相同(應該服用【神應黑玉丹】、【扁蓄湯】,並用【苦楝】根熬煮的水來清洗) 。大腸如果有火氣,阻塞不通暢,就會讓肛門感到疼痛(應該服用【七聖丸】、【秦艽白朮丸】)。嚴重時可能出現大便乾硬無法排出,並且出血到直腸內壁(應該服用【當歸郁李仁湯】)。所有這些情況都應該區分對待。
【肛門名象】《入門》曰:肛門者,大腸之下截也。一曰廣腸,言其廣闊於大小腸也。又曰魄門,言大腸為肺之府,肺藏魄,故曰魄門也。肛者,言處似車肛形也。
【肛門癢痛症治】丹溪曰:凡人醉飽行房,忍泄,前陰之氣歸於大腸,木乘火熱而侮燥金,故火就燥也,大便必秘。其疾甚者,必以苦寒瀉火,以辛溫和血燥潤,疏風止痛,是其治也。宜秦艽白朮丸、七聖丸、寬腸丸、當歸郁李仁湯。
白話文:
肛門是一個位於大腸下端的地方,也被稱作「廣腸」,因為它比小腸和大腸都更寬敞。「魄門」也是它的另一個名字,這是因為大腸是肺臟的器官之一,而肺臟儲存著人的「魄」(即靈魂的一部分)。肛這個詞則是指該部位的形狀類似於馬車軸的一段部分。
如果有人在喝醉或吃得太飽後進行性行為,並強迫自己不排便,那麼他的生殖器中的氣就會轉移到大腸中去。這時肝臟會受到心臟的影響,使得身體變得乾燥且易發炎。因此,大便可能會很難排出。對於這種情況,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使用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來幫助消炎降火,同時也可以用些溫性的草藥來緩解血液的乾燥和滋潤皮膚,以及疏通經絡以減輕疼痛感。可以服用的方劑有秦艽白朮丸、七聖丸、寬腸丸及當歸郁李仁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