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一 臟腑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臟腑門 (2)

1. 肺病源流(肺脹,肺萎,肺癰,息賁)

【肺病治法】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注曰:此肺氣有餘也,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又曰:肺病禁寒飲食,寒衣。

【肺絕候】經曰: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傷,皮節傷則爪枯毛折。毛折者,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又曰: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返。一云口鼻虛張,短氣。仲景曰: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絕。

【肺氣滯澀保養法】《保生秘要》曰:凡人氣旺則血榮而潤澤,氣絕則血枯而滅形,故氣虛弱滯澀而成病。如澀於肺,則肺氣不清,液凝滯而為痰。諸痰膹郁,皆屬肺。上焦之疾,或傳於大腸。秋月金旺,宜常呬吸,以和其氣,慎勿用諸肺,則不厭其魄。時秋初夏末,熱氣酷甚,宜少貪風涼(一切行立坐臥飲食衣服.皆慎之),免傷背之腧穴。

中風之症,蓋感此也。肅殺之天,殺中有生。秋分之日,戒傷生命。大抵時至萬物收斂,人心更要持守,勿為馳逞發揚,以散其氣。

肺脹,肺家氣分病也。仲景曰:咳而上氣煩躁者,為肺脹,欲作風水,發汗自愈。又曰: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又曰: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氣,小青龍湯加石膏主之。丹溪曰: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宜養血以流動乎氣,降火疏肝以清痰,四物湯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之類。據二家說,可知肺脹本為肺經氣分之病,故宜以收斂為主(宜訶子青黛丸、清化丸)。即挾痰挾血者,亦不離乎氣,不得專議血,專議痰也。

肺萎,久嗽氣虛而熱在上焦病也。其症之發,必寒熱往來自汗,氣急,煩悶多唾,或帶紅線膿血,宜急治之(宜舉肺湯、元參清肺飲),切忌升散辛燥溫熱。仲景云:或有患此症吐涎沫而咳者(宜生薑甘草湯),有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吐涎必溫之(宜甘草乾薑湯)。又有火盛者(宜人參平肺散),有喘急而面浮者(宜葶棗散)。大約此症總以養肺、養氣、養血,清金降火為主。若肺萎將變為癰,又必兼理膿毒(宜紫菀散)。

【脈法】《脈經》曰:左寸脈數虛澀,肺萎也。

【肺萎之因】仲景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萎。此從何得之?蓋以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又曰:寸口脈數,其人渴,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此為肺萎之病。《脈經》曰,肺萎咳唾,咽燥欲飲水者,自愈。自張口者,短氣也。

白話文:

肺病源流(肺脹、肺萎、肺癰、息賁)

【肺病治療方法】

《黃帝內經》說:肺臟的病症是氣向上逆行,要趕緊吃苦味的藥物來疏泄它。註解說:這是因為肺氣有餘,肺臟喜歡收斂,要趕緊吃酸味的食物來收斂它,用酸味來補益,用辛辣味來疏泄。又說:肺病要禁忌寒冷的飲食和衣物。

【肺臟衰竭的徵兆】

《黃帝內經》說:手太陰肺經的氣衰竭時,皮膚毛髮就會枯焦。手太陰肺經,是使氣溫養皮膚毛髮的經脈,所以氣血不能濡養時,皮膚毛髮就會枯焦。皮膚毛髮枯焦,就會導致津液減少、皮膚紋理受損,皮膚紋理受損就會導致指甲枯槁、毛髮斷裂。毛髮斷裂,是說毛髮先死,在丙日病情加重,在丁日死亡。又說:肺氣衰竭,三天就會死亡,如何得知?是看他口張著,只有氣呼出而不能吸入。有一種說法是口鼻張開,呼吸短促。張仲景說:如果汗出不止、皮膚濕潤,而且喘息不停,這是肺氣衰竭的徵兆。

【肺氣停滯不暢的保養方法】

《保生秘要》說:人體氣血旺盛,血脈就會充盈而潤澤;氣血衰竭,血脈就會乾枯而使形體衰敗。所以氣虛弱、停滯不暢就會生病。如果肺氣停滯不暢,就會導致肺氣不清,津液凝結而形成痰。各種痰積結,都屬於肺的病症。上焦的疾病,有時會傳到大腸。秋季是金氣旺盛的季節,應該常常發出「呬」的聲音來吸氣,以調和肺氣,不要過度使用肺氣,這樣就不會厭惡自己肺部的精魄。秋天剛開始,初夏剛結束,天氣酷熱,應該少貪圖涼風(一切的行動、站立、坐臥、飲食、衣服都要謹慎),避免損傷背部的穴位。

中風的病症,就是因為感受了這些因素。肅殺的秋季,殺氣之中也蘊含生機。秋分這一天,要戒除傷害生命的事情。大體而言,時節到了萬物收斂的時候,人心更要保持收斂,不要放縱張揚,以耗散自身的氣。

肺脹,是肺臟氣分的病症。張仲景說:咳嗽而且呼吸急促、煩躁不安的,是肺脹,將要引起水腫,如果發汗就會自癒。又說:咳嗽而且呼吸急促,這是肺脹,病人喘息,眼睛像要脫落一樣,脈象浮大,可以用越婢加半夏湯來治療。又說:肺脹咳嗽而且呼吸急促,煩躁而且喘息,脈象浮,是心下有水氣,可以用小青龍湯加石膏來治療。朱丹溪說:肺脹而咳嗽,時左時右,無法入睡,這是痰夾雜瘀血阻礙氣機而造成的疾病,應該養血來使氣流動,降火疏肝來清除痰液,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桃仁、訶子、青皮、竹瀝之類的藥物來治療。根據這兩家的說法,可知肺脹本來是肺經氣分的病症,所以應該以收斂為主(可以用訶子青黛丸、清化丸)。即使夾雜痰液和瘀血,也不離於氣,不能只考慮血和痰。

肺萎,是久咳、氣虛而且熱在上焦的病症。發病時,一定會有發冷發熱、自汗、呼吸急促、煩悶多唾,或者痰中帶有血絲膿血,應該盡快治療(可以用舉肺湯、元參清肺飲),切忌使用升散、辛燥、溫熱的藥物。張仲景說:有患此病吐出涎沫而且咳嗽的(可以用生薑甘草湯),有吐出涎沫而不咳嗽的,這種人如果沒有口渴,一定會遺尿,小便頻繁,這是因為上焦虛弱不能控制下焦所致,這是肺中寒冷,一定會眩暈,如果多吐涎沫一定要溫補(可以用甘草乾薑湯)。也有火熱旺盛的(可以用人參平肺散),有喘息急促而且面部浮腫的(可以用葶棗散)。大體而言,這個病症總是以養肺、養氣、養血,清肺降火為主。如果肺萎將要轉變成肺癰,還必須兼顧治療膿毒(可以用紫菀散)。

【脈法】

《脈經》說:左寸脈數而虛澀,這是肺萎。

【肺萎的原因】

張仲景說:熱在上焦的,因為咳嗽而導致肺萎。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的呢?可能是因為汗出過多、嘔吐、消渴病、小便頻繁、大便困難,又因為服用過於猛烈的瀉藥導致腹瀉,反覆亡失津液,所以會導致肺萎。又說:寸口脈數,病人感到口渴,口中反而有混濁的唾液,這是肺萎的病症。《脈經》說:肺萎咳嗽吐痰,咽喉乾燥想喝水的,會自行痊癒。如果張口呼吸,是呼吸短促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