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膀胱病源流(膀胱氣,轉胞症)

丹溪曰:胎婦轉脬之症,稟受弱者,憂悶多者,性急躁者,食厚味者,大率有之,古方用滑利疏導無效,因思脬為胎所墮,展在一邊,脬繫了戾不通爾。胎若舉起,懸在中央,脬系得疏,水導自行。一婦患此,診之兩手似澀,重取則弦,此得之憂患,澀為血少氣多,弦為有飲,遂以參朮飲空心煎服,遂以指探喉中,吐出藥汁,俟少項,又與一帖,次早亦然,如是與八帖而安。此法恐偶中,後歷用數人皆驗。據此二說,一用瀉,一用吐,皆所以疏通其氣,而使之流注也。至轉脬之候,必臍下急痛,小便不通,此所以與尋常溺閉有異。若老人有脬轉困篤欲死者,又與少年不同治(宜六味丸倍澤瀉),蓋少年不須補益,只與利導足矣(宜蒲黃散、滑石散)。又有驚憂暴怒,氣乘膀胱鬱閉,而脬系不正,遂至小便卒暴不通,小腹膨脹,氣上衝心,悶絕欲死者,此其治法,必當兼氣分(宜蔥白湯)。即如孕婦轉脬,治法雖不同,要必兼補氣血(宜參朮飲、參朮湯)。此皆胞之為病,所當從胞而治者也。

【胞為尿器】東垣曰:膀胱雖為津液之府,至於受盛津液,則又有脬而居膀胱之中焉。故《內經》云:脬移熱於膀胱。《靈樞》云:膀胱之脬薄以濡。《類纂》云:膀胱者,脬之室。夫脬之居於膀胱也,有上口而無下。口,津液既盛於脬,無由自出,必因乎氣化,而後能漸漬浸潤於胞外,積於胞下之空處,遂為尿以出於前陰。

若使脬正無空處,則人尿急時,至廁安能即出乎,夫惟積滿脬下之空處,而不可再容,故急,急則至廁即出矣。

白話文:

丹溪說:孕婦發生轉脬的症狀,大多是因為體質虛弱、容易憂愁煩悶、性情急躁、或是飲食過於油膩所導致。古時候的方子用滑利藥物來疏通導引往往沒有效果,我認為這是因為胎兒壓迫到膀胱,導致膀胱偏向一邊,膀胱的繫帶因此扭曲不通。如果胎兒上升到中間位置,膀胱繫帶就會鬆開,水液就能自行導引排出。我曾治療一位婦女患有此症,診斷發現她兩手的脈象摸起來澀滯,重按則脈弦,這是因為憂愁煩惱所致。澀脈表示血少氣多,弦脈表示體內有痰飲。我便讓她空腹服用參朮飲,然後用手指探入喉嚨,讓她把藥汁吐出來,等一下再服一帖,隔天早上也這樣做。如此服用了八帖就痊癒了。這個方法可能只是碰巧有效,但後來多次使用,治療數人都有效。根據這兩種方法,一個是用瀉法,一個是用吐法,都是為了疏通氣機,使其運行順暢。至於轉脬的症狀,一定會出現肚臍下急痛、小便不通,這與一般的小便閉塞不同。如果是年老的人發生轉脬,病情危急甚至快要死亡,治療方式又與年輕人不同(老年人適合用六味丸加重澤瀉的用量),因為年輕人不需要補益,只要疏通導引就行了(適合用蒲黃散、滑石散)。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驚恐、憂慮、突然暴怒,導致氣機阻塞膀胱,使得膀胱繫帶不正,進而發生小便突然不通,小腹脹滿,氣往上衝到心臟,導致悶絕想死的狀況,這種情況的治療必須兼顧氣分(適合用蔥白湯)。就像孕婦轉脬,治療方法雖然不同,但都必須兼顧補氣血(適合用參朮飲、參朮湯)。這些都是膀胱的疾病,應該從膀胱的角度來治療。

【膀胱是儲尿的器官】東垣說:膀胱雖然是儲存津液的地方,但真正盛裝津液的,是在膀胱內部的脬。所以《內經》說:「脬把熱傳到膀胱。」《靈樞》說:「膀胱的脬薄而且柔軟。」《類纂》說:「膀胱是脬的房子。」脬在膀胱之中,只有上口而沒有下口。當津液充滿脬之後,無法自行排出,必須藉由氣化的作用,才能逐漸滲透到脬的外面,累積在膀胱下方的空隙,最後形成尿液從陰部排出。

如果脬的位置正,而且沒有空隙,那麼人們在尿急的時候,到了廁所怎麼可能馬上就排出尿液呢?正是因為尿液累積在脬下方的空隙,達到無法再容納的程度,才會感到尿急。尿急的時候,到了廁所才能立刻排出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