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瘡疽」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瘡疽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是指皮膚上出現的化膿性腫塊。瘡疽的發病原因很多,常見的有外感風熱、濕熱、毒邪侵襲,或內傷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痰濕蘊結等。臨床上常見的證候有:

  • 發病急,局部紅腫熱痛,有硬結或成膿,常伴有發熱、頭痛、煩躁、口渴等全身症狀。
  • 皮膚潰爛,流出黃色膿液,有惡臭味。
  • 潰爛面久不癒合,或反覆發作。
  • 局部皮膚乾燥、脫屑,有瘙癢感。
  • 全身症狀較輕,或無全身症狀。

瘡疽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為主。常用中藥有金銀花、連翹、大黃、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外用可用黃連膏、紫雲膏等。

瘡疽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保持皮膚清潔,避免外傷。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 平時可以多喝水,多吃新鮮蔬果。

如果出現了瘡疽的症狀,應儘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湯

  • 1.《內經評文》:「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疽也。(以上敘癰疽之證治筆力爽健非常曰汗出者所謂汗之則瘡已是治瘡疽之例也其論陰陽止汗之義尤精以藥則桂枝湯生脈散之辨也)

仙方活命飲

  • 1.《外科精要》:「一婦人患頭項俱腫,痛不可當,發熱作渴,喜冷。內服清熱,外敷寒涼,色黯不焮,胸中氣噎,此陽氣虛寒。彼泥素有痰火,不受溫補。余用參、耆各五錢,薑、桂各二錢,一劑腫頓起而潰,又用大補藥而愈。凡瘡疽腫高痛甚,煩渴飲冷,此病氣元氣俱有餘,宜用清熱消毒散、仙方活命飲為主。

托裡散

  • 1.《家用良方》:「_瘡疽托裡散_,凡一切瘡疽,始終常服,不致內陷。
  • 2.《古今醫統大全》:「亦有瘡疽腫痛,初生一二日,便覺脈沉細而煩悶,臟腑弱而皮寒,邪毒猛浪,恍惚不寧,外證沉深者,即當用托裡散或增損茯苓湯、及溫熱之劑,以從治之。

復元通氣散

  • 1.《証治準繩‧類方》:「_復元通氣散_,治諸氣澀耳聾,腹癰便癰,瘡疽無頭,止痛消腫。
  • 2.《景岳全書》:「《類方》,復元通氣散,治諸氣閉澀耳聾,及腹癰、便癰、瘡疽無頭者,能止痛消腫。
  • 3.《証治準繩‧瘍醫》:「_復元通氣散_(《精要》),治諸氣澀,耳聾,腹癰,便癰,瘡疽無頭,止痛消腫。
  • 4.《赤水玄珠》:「_復元通氣散_,諸氣澀,耳聾,腹癰,便癰,瘡疽無頭,止痛消腫。
  • 5.《赤水玄珠》:「_復元通氣散_,治諸氣澀,耳聾,腹癰,便癰,瘡疽無頭,止痛消腫。
▼ 展開更多

控涎丹

  • 1.《神農本草經疏》:「《三因方》控涎丹:治痰涎留在胸膈上下,變為諸病,或頸項、胸背、腰脅、手足、胯髀,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釣痛走易,及皮膚麻痹,似乎癱瘓,不可誤作風氣風毒,及瘡疽施治。又治頭痛不可舉,或睡中流涎,或咳唾喘息,或痰迷心竅,並宜此藥。數服痰涎自失,諸疾尋愈。

生脈散

  • 1.《內經評文》:「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疽也。(以上敘癰疽之證治筆力爽健非常曰汗出者所謂汗之則瘡已是治瘡疽之例也其論陰陽止汗之義尤精以藥則桂枝湯生脈散之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