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四冊 (13)

回本書目錄

第四冊 (13)

1. 胸痛

補肝湯(見脅痛。),旋覆花湯(方未考。《金匱》婦人門有旋覆花湯,未知是否?),五苓散(見傷寒渴。),澤漆湯(見咳嗽。),倒倉法(見積聚。)

白話文:

胸痛

可以用補肝湯來治療(詳細請參考脅痛的相關說明)。 也可以考慮使用旋覆花湯(但是這個方子還需要考證。《金匱要略》婦人篇有提到旋覆花湯,但不確定是不是同一個方子?)。 五苓散也可以用來處理(詳細請參考傷寒口渴的相關說明)。 澤漆湯也可用於治療(詳細請參考咳嗽的相關說明)。 另外,倒倉法也可以考慮(詳細請參考積聚的相關說明)。

2. 腹痛

理中湯(見傷寒吐痢。),小建中湯(見傷寒腹痛。),草豆蔻丸(見心痛。),四逆湯(見傷寒下痢。),正陽散回陽丹(俱見傷寒囊縮。),當歸四逆湯(見傷寒厥。)

四物苦楝湯,即四物湯四兩,加玄胡索、苦楝實各一兩。

酒煮當歸丸,丁香楝實丸(二方即一方,見疝門。)

芍藥甘草湯(《金匱》)

芍藥(二兩),甘草(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服。

海藏云: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緩之。桂枝加芍藥湯(見傷寒熱入血室。)

桂枝加大黃湯(見傷寒腹滿。),黃芩芍藥湯(見滯。),化蟲丸(見蟲。),桂枝芍藥湯(見傷寒。),真武湯(見傷寒下痢。)

香砂理中湯,即理中湯加藿香、砂仁。

治中湯,即理中湯加陳皮、青皮等分。

五積散(見中寒。),藿香正氣散(見中風。),來復丹(見中暑。),蘇感丸,即蘇合香丸、感應丸並用。(見中風並傷食。),神保丸(見傷食。),四順清涼飲。黃連解毒湯(俱見發熱。),神芎丸(見頭痛。)

大金花丸(子和)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水丸,新水下三十丸。加梔子減大黃,名梔子金花丸。

調胃承氣湯(見傷寒。),十味香薷飲(見傷暑。),六和湯(見傷暑。),胃苓湯(見泄瀉。),星半安中湯(見心痛。),溫中丸,枳朮丸,木香檳榔丸(俱見傷食。)

木香順氣散(《統旨》),治氣滯腹痛。

木香,香附,檳榔,青皮(醋炒),陳皮,厚朴(薑汁炒),蒼朮(米泔浸一宿,炒),枳殼(麩炒),砂仁(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桃仁承氣湯(見傷寒蓄血。),七氣湯(見氣。)

七氣湯,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為病則心腹刺痛不可忍者,或外感風寒濕氣作痛,亦宜服之。

半夏(湯泡洗,三錢),桂心(不見火),玄胡索(炒,去皮,各二錢半),人參(去蘆),乳香,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大片,紅棗二枚,煎一盅,食遠服。

萬應丸(見蟲。),烏梅丸(見傷寒蛔厥。)

神聖復氣湯(東垣)

柴胡,羌活(各一錢),藁本,甘草(各八分),半夏(湯泡),升麻(各七分),白葵花(五朵,去心),歸身(酒洗浸,六分),人參,防風,桃仁(湯浸去皮,研),郁李仁(湯浸,去皮。各五分),乾薑(炮),黑附子(炮,去皮臍。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五盞,煎至二盞,入:

黃耆,草豆蔻(麵煨,去皮秤。各一錢),陳皮(五分)

上件入在內,再煎至一盞,再入下項藥:

黃柏(五分,酒浸),黃連(三分,酒浸),枳殼(三分),生地黃(二分,酒浸)

白話文:

腹痛

理中湯(適用於傷寒引起的嘔吐腹瀉),小建中湯(適用於傷寒引起的腹痛),草豆蔻丸(適用於心痛),四逆湯(適用於傷寒引起的腹瀉),正陽散回陽丹(都適用於傷寒引起的陰囊收縮),當歸四逆湯(適用於傷寒引起的厥逆)。

四物苦楝湯,配方為四物湯四兩,加上玄胡索、苦楝實各一兩。

酒煮當歸丸、丁香楝實丸(這兩個方子其實是同一個,適用於疝氣)。

芍藥甘草湯(出自《金匱》)

芍藥二兩,甘草一兩

將藥材搗碎,每次取五錢,用水煎服。

海藏說:白色藥材可以收斂,紅色藥材可以發散;酸味藥材可以收斂,甘味藥材可以緩和。桂枝加芍藥湯(適用於傷寒熱邪進入血室),桂枝加大黃湯(適用於傷寒引起的腹脹),黃芩芍藥湯(適用於停滯),化蟲丸(適用於體內有寄生蟲),桂枝芍藥湯(適用於傷寒),真武湯(適用於傷寒引起的腹瀉)。

香砂理中湯,配方為理中湯加上藿香、砂仁。

治中湯,配方為理中湯加上陳皮、青皮,用量相同。

五積散(適用於寒邪入侵),藿香正氣散(適用於中風),來復丹(適用於中暑),蘇感丸,也就是蘇合香丸、感應丸一起使用(適用於中風且同時傷食),神保丸(適用於傷食),四順清涼飲、黃連解毒湯(都適用於發燒),神芎丸(適用於頭痛)。

大金花丸(子和的方子)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各取等量)

將藥材磨成粉,用水做成藥丸,用新汲取的水送服三十顆。如果將配方中的大黃減量,並加入梔子,則稱為梔子金花丸。

調胃承氣湯(適用於傷寒),十味香薷飲(適用於中暑),六和湯(適用於中暑),胃苓湯(適用於腹瀉),星半安中湯(適用於心痛),溫中丸、枳朮丸、木香檳榔丸(都適用於傷食)。

木香順氣散(出自《統旨》),用於治療因氣滯引起的腹痛。

木香、香附、檳榔、青皮(用醋炒過)、陳皮、厚朴(用薑汁炒過)、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一夜後炒過)、枳殼(用麩皮炒過)、砂仁(各一錢),甘草(炙過,五分)

用水兩盅,加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飯前服用。

桃仁承氣湯(適用於傷寒引起的蓄血),七氣湯(適用於氣),

七氣湯,用於治療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導致的心腹刺痛,疼痛難忍,或因外感風寒濕氣引起的疼痛,也適合服用。

半夏(用開水浸泡清洗,三錢),桂心(不見火,兩錢半),玄胡索(炒過,去皮,各兩錢半),人參(去蘆),乳香,甘草(各一錢)

將藥材做成一副,用水兩盅,加生薑五大片,紅棗兩枚,煎至一盅,飯後服用。

萬應丸(適用於體內有寄生蟲),烏梅丸(適用於傷寒引起的蛔蟲厥逆)。

神聖復氣湯(東垣的方子)

柴胡、羌活(各一錢),藁本、甘草(各八分),半夏(用開水浸泡),升麻(各七分),白葵花(五朵,去心),當歸身(用酒浸泡,六分),人參、防風、桃仁(用開水浸泡後去皮,研磨),郁李仁(用開水浸泡,去皮,各五分),乾薑(炮製過),黑附子(炮製過,去皮臍,各三分)

將以上藥材做成一副,用水五碗,煎至兩碗,加入:

黃耆、草豆蔻(用麵包裹煨過,去皮稱重,各一錢),陳皮(五分)

將以上藥材加入,再煎至一碗,再加入以下藥材:

黃柏(五分,用酒浸泡過),黃連(三分,用酒浸泡過),枳殼(三分),生地黃(二分,用酒浸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