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太陽穴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太陽穴痛在中醫屬於頭痛的一種,是指太陽穴處疼痛,可伴有頭脹、頭重、頭昏、目眩、耳鳴、噁心、嘔吐等症狀。太陽穴痛的病因多與外感風寒、風熱、風濕、痰濕等邪氣侵襲有關,或因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氣血失調等內傷因素所致。

太陽穴痛的中醫證候主要包括:

  • 風寒頭痛:多見於外感風寒,症見太陽穴處疼痛,伴有頭脹、頭重、頭昏、惡寒、發熱、無汗、鼻塞流清涕等症。
  • 風熱頭痛:多見於外感風熱,症見太陽穴處疼痛,伴有頭脹、頭重、頭昏、發熱、口渴、咽痛、鼻塞流黃涕等症。
  • 風濕頭痛:多見於外感風濕,症見太陽穴處疼痛,伴有頭脹、頭重、頭昏、四肢關節疼痛、肌肉酸痛等症。
  • 痰濕頭痛:多見於內傷痰濕,症見太陽穴處疼痛,伴有頭脹、頭重、頭昏、胸悶、痰多、口粘等症。
  • 肝鬱頭痛:多見於情志不遂、肝鬱化火,症見太陽穴處疼痛,伴有頭脹、頭重、頭昏、目眩、耳鳴、急躁易怒、胸脅脹痛等症。
  • 氣血失調頭痛:多見於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症見太陽穴處疼痛,伴有頭脹、頭重、頭昏、面色蒼白、心悸、氣短、乏力等症。

太陽穴痛的治療方法根據病因不同而異,可選用中藥內服、針灸、推拿、拔罐等治療方法。

太陽穴痛是中醫常見的頭痛證候,其病因病機複雜,臨床表現多樣,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因此,在治療太陽穴痛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湯

  • 1.《經方實驗錄》:「_師曰_,江陰繆姓女,予族侄子良婦也,自江陰來上海,居小西門寓所,偶受風寒,惡風自汗,脈浮,兩太陽穴痛,投以輕劑桂枝湯,計桂枝二錢,芍藥三錢,甘草一錢,生薑二片,大棗三枚。汗出,頭痛差,寒熱亦止。不料一日後,忽又發熱,脈轉大,身煩亂,因與白虎湯。

白虎湯

  • 1.《經方實驗錄》:「_師曰_,江陰繆姓女,予族侄子良婦也,自江陰來上海,居小西門寓所,偶受風寒,惡風自汗,脈浮,兩太陽穴痛,投以輕劑桂枝湯,計桂枝二錢,芍藥三錢,甘草一錢,生薑二片,大棗三枚。汗出,頭痛差,寒熱亦止。不料一日後,忽又發熱,脈轉大,身煩亂,因與白虎湯。

補中益氣湯

  • 1.《醫方集宜》:「一勞役下虛之人微惡寒發熱自汗太陽穴痛甚此相火自下衝上乃氣虛頭痛也宜用 補中益氣湯加 川芎
  • 2.《醫學入門》:「內傷氣虛,相火上衝,耳鳴九竅不利,兩太陽穴痛,宜補中益氣湯倍川芎,加知母、蔓荊子,或四君子湯。大病後及諸虛痛者,四柱散加茶一撮。
  • 3.《醫學正傳》:「勞役下虛之人,似傷寒發熱汗出,兩太陽穴痛甚,此相火自下衝上,宜補中益氣湯加川芎、當歸,甚者加知母、蔓荊子、細辛。
  • 4.《古今醫統大全》:「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宜清痰降火,用二陳湯加白芷、川芎為主。肥人多是濕痰,宜半夏、蒼白朮。瘦人是熱與血虛,宜四物湯加酒芩、防風。勞復下虛之人,似傷寒發熱汗出,兩太陽穴痛甚,此相火自下衝上,宜補中益氣湯加川芎、當歸,甚者加知母、黃柏、蔓荊子、細辛。
  • 5.《沈氏尊生書》:「九竅不利,兩太陽穴痛甚,其脈大(宜補中益氣湯)。如氣上不下,厥而為痛,

消風散

  • 1.《嚴氏濟生方》:「第十三問:妊娠頭旋目暈,視物不見,腮項腫核者何?答曰:蓋因胎氣有傷肝臟,毒熱上攻,太陽穴痛,嘔逆,背項拘急,致令眼暈生花,若加涎壅,危在片時,急煎消風散散之。

川芎茶調散

  • 1.《古今醫鑒》:「_川芎茶調散_,〔批〕(按此方治風氣頭痛之劑),治諸風上攻,頭目昏沉,偏正頭痛,鼻塞聲重,憎寒壯熱,肢體煩,肌肉蠕動,膈熱痰盛,婦人血攻注太陽穴痛,但感風氣皆然。
  • 2.《萬病回春》:「_川芎茶調散_,治諸風上攻,頭目昏沉、偏正頭痛、鼻塞聲重、傷風壯熱、肢體痠疼、肌肉蠕動、膈熱痰盛、婦人血氣攻疰、太陽穴痛,俱是外感風氣,並效。
  • 3.《古今醫鑑》:「_川芎茶調散_,〔批〕(按此方治風氣頭痛之劑),治諸風上攻,頭目昏沉,偏正頭痛,鼻塞聲重,憎寒壯熱,肢體煩,肌肉蠕動,膈熱痰盛,婦人血攻注太陽穴痛,但感風氣皆然。

四君子湯

  • 1.《醫學入門》:「內傷氣虛,相火上衝,耳鳴九竅不利,兩太陽穴痛,宜補中益氣湯倍川芎,加知母、蔓荊子,或四君子湯。大病後及諸虛痛者,四柱散加茶一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