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痹熱」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痹熱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是關節疼痛、腫脹、發熱,常見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痹熱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風熱、內生濕熱、飲食不節、勞累過度等。外感風熱,是指風熱之邪侵襲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關節疼痛、腫脹、發熱。內生濕熱,是指體內濕熱蘊積,阻礙氣血運行,導致關節疼痛、腫脹、發熱。飲食不節、勞累過度,可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濕熱內生,從而引起痹熱。
痹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關節疼痛、腫脹、發熱,可伴有口乾、口苦、小便黃、大便乾結等症狀。
痹熱的治療以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為主。常用中藥有蒼朮、黃柏、黃連、牛膝、威靈仙、木瓜、獨活等。
痹熱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 飲食清淡,不吃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關節疼痛、腫脹、發熱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逍遙散
- 1.《明醫指掌》:「其狀瞀悶,小便赤澀,脈沉而數,骨髓中熱,肌痹熱,捫之烙手,逍遙散加山梔、香附、青黛、撫芎、貝母、蒼木,或火鬱湯。」
- 2.《身經通考》:「火鬱,其症瞀悶,大便赤澀,脈沉而數,骨髓中熱,肌痹熱,捫之烙手,逍遙散加山梔,香附、青黛、撫芎、貝母、蒼朮,或火鬱湯。」
二陳湯
- 1.《赤水玄珠》:「食鬱者,其狀噯酸,胸滿腹脹,不能食,或嘔酸水,惡聞食氣,宜二陳湯加蒼朮、神麯、麥芽、山楂、香附子,或保和丸。火鬱者,其狀瞀悶,小便赤澀,脈沉而數,骨髓中熱,肌痹熱,捫之烙手,宜二陳湯加黃連、青黛、貝母、香附子、川芎、蒼朮、山梔子,或火鬱湯。」
桔梗湯
- 1.《醫方集解》:「本方除桔梗,名甘草湯(《金匱》):治同。本方加防風,名甘桔防風湯:治同。本方加防風、荊芥、連翹,名如聖湯(宋仁宗):治上焦風熱。本方加連翹、薄荷、竹葉、梔子、黃芩,名桔梗湯:治上焦壅熱,喉痹熱腫。又方:桔梗、桑皮、貝母、栝蔞、當歸、枳殼、苡仁、防己(一作防風。」
- 2.《成方切用》:「)除甘草加枳殼,名枳桔湯,治胸中痞塞,噫氣吐酸,或咳。(枳殼桔梗,苦下氣而散痞,寒消熱而除咳。活人云:傷寒應發汗,反下之,遂成痞,枳實理中丸最良。審知是痞,先用枳桔湯尤妙。緣桔梗枳殼,行氣下膈也。)加連翹薄荷竹葉梔子黃芩,名桔梗湯,治上焦壅熱,喉痹熱腫。」
升陽散火湯
- 1.《醫燈續焰》:「_升陽散火湯_,治男婦四肢發熱、肌熱,筋痹熱,骨髓中熱發如火。燎於肌膚,捫之烙手。此證多因血虛而得。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發之,此方是也。」
- 2.《玉機微義》:「升陽散火湯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痹熱骨髓中熱發睏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 3.《丹溪心法》:「_升陽散火湯_,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痹熱,骨髓中熱發,困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 4.《脾胃論》:「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痹熱,骨髓中熱,發睏,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 5.《保命歌括》:「_升陽散火湯_,治四肢發熱,肌熱,筋痹熱,骨髓中熱,發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得之,內傷兼外感者,宜此發之,以代麻黃、桂枝二湯也。」
▼ 展開更多
三痹湯
- 1.《醫方集解》:「在皮則寒痛者,寒氣多也。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也,故為痹熱;其多汗而濡者,濕也,陽氣少,陰氣盛,故汗出而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