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戴思恭

《丹溪心法》~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脫肛二十八

脫肛屬氣熱、氣虛、血虛、血熱。熱虛者,補氣,參、耆、芎、歸、升麻。血虛,四物湯;血熱者,涼血,四物湯加炒柏;氣熱者,條芩六兩,升麻一兩,曲糊丸,外用五倍子為末,托而上之。一次未收,至五七次,待收乃止。又東北方壁土泡湯,先熏後洗。

白話文:

脫肛是由氣熱、氣虛、血虛或血熱引起的。

氣熱型: 補氣,使用人蔘、黃耆、川芎、當歸、升麻。 血虛型: 使用四物湯(當歸、川芎、芍藥、白芍) 血熱型: 涼血,四物湯加上炒過的柏子仁。 氣熱型: 條芩六兩、升麻一兩,製成丸劑,外用五倍子研成末,托住肛門上提。一次若未收效,可重複五至七次,直到脫肛復位為止。 另外,可以使用東北方牆上的泥土泡熱水,先燻蒸後清洗。

〔附錄〕肺與大腸為表裡,故肺藏蘊熱,則肛門閉結;肺藏虛寒,則肛門脫出。又有婦人產育用力,小兒久痢,皆致此。治之必須溫肺藏,補陽胃,久則自然收矣。

白話文:

香附子、荊芥(取等量)、砂仁 附方

香荊散,治肛門脫出,大人小兒皆主之。

香附子,荊芥(等分),砂仁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碗,煎熱,淋洗;每服三錢,煎服亦可。

又方

五倍子為末,每用三錢,煎洗。

又方

木賊不以多少,燒灰為末。摻肛門上按入,即愈。

2. 嘔吐二十九

凡有聲有物,謂之嘔吐;有聲無物,謂之噦。胃中有熱膈上有痰者,二陳湯加炒山梔、黃連生薑;有久病嘔者,胃虛不納穀也,用人參、生薑、黃耆白朮香附之類。嘔吐,朱奉議以半夏橘皮、生薑為主。劉河間謂嘔者,火氣炎上,此特一端耳。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氣逆者;有寒氣鬱於胃口者;有食滯心肺之分,而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有胃中有火與痰而嘔者。嘔吐藥,忌栝蔞、杏仁桃仁、蘿蔔子、山梔,皆要作吐,丸藥帶香藥行散,不妨。

白話文:

凡是有聲音和物體吐出的,稱為嘔吐;有聲音但沒有物體吐出的,稱為噦。

  • 胃中有熱、膈上有痰的人:使用二陳湯,加上炒山梔、黃連、生薑。
  • 久病嘔吐的人:可能是胃虛不納穀,使用人參、生薑、黃耆、白朮、香附之類的藥物。
  • 嘔吐:朱奉議認為以半夏、橘皮、生薑為主。
  • 劉河間認為嘔吐:是火氣上升,這只是一種原因。

還有可能是:

  • 痰膈中焦,食物無法下行。
  • 氣逆。
  • 寒氣鬱結在胃口。
  • 食物停滯在心肺之間,新食物無法下行而被嘔吐出來。
  • 胃中有火與痰而嘔吐。

嘔吐的藥物:

  • 忌用栝蔞、杏仁、桃仁、蘿蔔子、山梔,這些藥物都有催吐作用。
  • 丸藥可以加入香藥行氣散結,無妨。

注船大吐,渴飲水者即死,童便飲之,最妙。

附方

理中加丁香湯,治中脘停寒,喜辛物,入口即吐。

人參,白朮,甘草(炙),乾薑(炮,各一錢),丁香(十粒)

白話文:

人參、白朮、甘草(經烘烤)、乾薑(經烘烤,各一錢重量)、丁香(十粒)

上㕮咀。生薑十片,水煎服。或加枳實半錢亦可。不效,或以二陳湯加丁香十粒,並須冷服,蓋冷遇冷則相入,庶不吐出。又或《活人》生薑橘皮湯

白話文:

上吐的治療方法:

  • 生薑十片,用水煎服。
  • 或者加入半錢枳實也可以。
  • 如果無效,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十粒丁香,並且必須冷服。因為冷與冷相遇才能交融,這樣纔不會吐出來。
  • 另外也可以使用《活人》中的生薑橘皮湯。

《活人》,生薑橘皮湯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上㕮咀。水七盞,煮至三盞,去滓,逐旋溫服。

熱嘔《濟生》竹茹湯小柴胡加竹茹湯,見瘧類。

白話文:

發熱伴嘔吐:使用《濟生》中的竹茹湯或小柴胡湯加竹茹,具體用法請參考瘧疾的治療。

上並用生薑多煎服。

《濟生》,竹茹

葛根(三兩),半夏(炮七次,二兩),甘草(炙,一兩)

上㕮咀。每四錢,水一盞,入竹茹一小塊,姜五片。

加味二陳湯,治停痰結氣而嘔。

半夏,橘皮(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半),砂仁(一兩),丁香(五錢),生薑(三兩)

白話文:

  • 半夏:5 兩
  • 陳皮:5 兩
  • 白茯苓:3 兩
  • 甘草(炙):1.5 兩
  • 砂仁:1 兩
  • 丁香:5 錢
  • 生薑:3 兩

上水煎服。

吐蟲而嘔方

黑鉛炒成灰,檳榔

米飲調下。

3. 噁心三十

噁心有痰、有熱、有虛,皆用生薑,隨證佐藥。

戴云:噁心者,無聲無物,心中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噁心,實非心經之病,皆在胃口上,宜用生薑,蓋能開胃豁痰也。

白話文:

戴雲:噁心,是一種沒有具體對象或事物引發的,心中想要嘔吐卻吐不出來,想要嘔吐但又吐不出來的感覺。雖然說是噁心,但實際上並非心經出了問題,主要在胃口上,宜用生薑,因為生薑可以開胃化痰。

〔附錄〕噁心,欲吐不吐,心中兀兀,如人畏舟船,宜大半夏湯,或小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半夏亦可。又胃中有熱,噁心者,以二陳加生薑汁炒黃連黃芩各一錢,最妙。

白話文:

〔附錄〕噁心、想吐卻吐不出來,心中煩悶不暢,就像有人害怕坐船,可以服用大半夏湯或小半夏茯苓湯,或在理中湯中加入半夏也可以。又如果胃中有熱,噁心的人,可以用二陳湯加生薑汁炒過的黃連、黃芩各一錢,這是最有效的。

附方

半夏湯

半夏,陳皮茯苓(各二錢半)

上㕮咀。水二盞,姜二錢半,煎八分,食後服。

半夏茯苓湯

半夏(五兩),茯苓(三兩)

上㕮咀。每服八錢,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入生薑自然汁投藥中,更煎一兩沸,熱服,無時,或用生薑半斤同煎。

白話文:

在上顎位置服藥。每次服用八錢藥材,加入一盞半水煎煮,煎至剩下的藥水為一盞,加入現榨生薑汁,再煎煮一到兩分鐘,趁熱服用。服用時間不限,也可以加入半斤生薑一起煎煮。

理中湯,見中寒。

4. 咳逆三十一

咳逆有痰、氣虛、陰火,視其有餘不足治之。其詳在《格致餘論》。不足者,人參白朮湯大補丸;有餘並有痰者吐之,人參蘆之類。痰礙氣而呃逆,用蜜水吐,此乃燥痰不出。痰者,陳皮半夏;氣虛,人參、白朮;陰火,黃連黃柏滑石;咳逆自痢者,滑石、甘草、炒黃柏、白芍、人參、白朮、陳皮,加竹荊瀝服。戴云:呃逆者,因痰與熱胃火者極多。

白話文:

咳嗽反胃有痰、氣虛、陰火,根據其症狀的過與不及來治療。具體方法詳見《格致餘論》。氣血不足者,用人參白朮湯送服大補丸;氣血過剩且有痰者,用吐法治療,如人參蘆甘湯等。痰堵塞氣道導致反胃,可用蜜水催吐,這是因為痰液過於乾燥不易排出所致。化痰用陳皮、半夏;補氣用人參、白朮;降陰火用黃連、黃柏、滑石;咳嗽反胃兼腹瀉者,用滑石、甘草、炒黃柏、白芍、人參、白朮、陳皮,再加竹荊瀝服用。戴某說:反胃大多是由於痰液、胃熱、火氣所引起。

〔附錄〕咳逆為病,古謂之噦,近謂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氣自逆而呃上,此證最危。亦有熱呃。已見傷寒證,其有他病發呃者,宜用半夏一兩,生薑半兩,水煎熱服,或理中湯枳殼茯苓各半錢、半夏一錢。不效,更加丁香十粒。吐利後,胃虛寒咳逆者,以羌活附子湯或丁香十粒。

白話文:

咳嗽、打嗝這種疾病,古代稱為噦,現在稱為呃,是由於胃中的寒氣所引起。寒氣往上逆行,就會打嗝。這種情況是最危險的。

還有一種熱呃,在傷寒的證狀中已經提到了。如果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打嗝,應該用半夏一兩、生薑半兩,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或者用理中湯,加上枳殼、茯苓各半錢、半夏一錢。如果無效,再加入丁香十粒。

在嘔吐、腹瀉之後,如果胃虛寒導致咳嗽、打嗝,可以用羌活附子湯或丁香十粒。

柿蒂十個,切碎,水煎服;吐利後,胃熱咳逆者,以橘皮竹茹湯。亦無別病,偶然致呃,此緣氣逆而生,宜小半夏茯苓湯枳實、半夏,又或煎湯泡蘿蔔子,研取汁,調木香調氣散熱服之。逆氣用之最佳。

白話文:

十個柿蒂,切碎後用水煎服。嘔吐或腹瀉後,但胃中仍有熱氣和咳嗽逆氣,可以用橘皮竹茹湯來治療。

如果沒有其他疾病,偶爾會打嗝,這是氣逆造成的。可以用小半夏茯苓湯,加入枳實和半夏。或者將蘿蔔子煎成湯,研磨取汁,加入木香調氣散,加熱後服用。這是治療氣逆的最佳方法。

附方

橘皮乾薑湯,治咳逆不止。

橘皮通草乾薑,桂心,甘草(炙,各二兩),人參(一兩)

白話文:

橘皮、通草、乾薑、桂心、甘草(炒過的,各兩兩),人參(一兩)

上用五錢,水煎服

生薑半夏湯,通治咳逆欲死。

半夏(一兩),生薑(二兩)

上以水煎,溫作三服。

陰證咳逆

川烏,乾薑(炮),附子(炮),肉桂,芍藥,甘草(炙),半夏,吳茱萸,陳皮,大黃(等分)

白話文:

川烏、乾薑(炮製過)、附子(炮製過)、肉桂、芍藥、炙甘草、半夏、吳茱萸、陳皮、大黃(以上藥材分量相等)

上為末。每服一錢,生薑五片煎服。

人參白朮湯

人參,黃芩柴胡,乾葛,梔子仁,甘草(炙,各半兩),白朮,防風,半夏(泡七次),五味

白話文:

參(西洋參或人參)、黃芩、柴胡、幹葛、梔子仁、甘草(炒過,各半兩)、白朮、防風、半夏(泡過七次水)、五味子

上㕮咀。每服四錢,姜三片煎。

羌活附子湯,治呃逆。

木香,附子(炮),羌活,茴香(炒,各半兩),乾薑(一兩)

白話文:

木香、附子(炮製過的)、羌活、茴香(炒過的,各2兩)、乾薑(4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鹽一捻,煎二十沸,和渣熱服,一服止。《三因》加丁香。

橘皮竹茹湯

橘皮(一升),竹茹(一升半),甘草(炙,二兩),人參(半兩),棗子(三十個),生薑(半兩)

白話文:

橘子皮(一公升) 竹茹(一公升半) 炙甘草(120 克) 人參(30 克) 大棗(30 個) 生薑(30 克)

上㕮咀。水十盞。煎至三盞。作三服。

半夏茯苓湯

二陳湯加黃芩煎。

木香調氣散

白蔻仁,丁香,檀香,木香(各二兩),藿香,甘草(炙,各八兩),砂仁(四兩)

白話文:

白荳蔻:120 克 丁香:120 克 檀香:120 克 木香:120 克 藿香:480 克 甘草(烘製):480 克 砂仁:240 克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大補丸,見補損。

理中湯,見中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