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戴思恭

《丹溪心法》~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翻胃三十二

翻胃大約有四,血虛、氣虛、有熱、有痰兼病。必用童便、韭汁、竹瀝、牛羊乳生薑汁。氣虛,入四君子湯,右手脈無力;血虛,入四物湯加童便,左手脈無力。切不可用香燥之藥,若服之必死,宜薄滋味。治反胃,用黃連三錢,生薑汁浸,炒山楂肉二錢,保和丸二錢,同為末,糊丸如麻子大,胭脂為衣,人參湯入竹瀝再煎一沸,下六十丸。

白話文:

翻胃大致有四種原因:血虛、氣虛、有熱、有痰兼病。一定要使用童便、韭汁、竹瀝、牛羊乳、生薑汁等藥物。

如果是氣虛,使用「四君子湯」,右手的脈搏會無力;如果是血虛,使用「四物湯」並加入童便,左手的脈搏會無力。

切記不可使用溫熱燥熱的藥物,否則服用後必定會死亡,應當食用清淡的食物。

治療反胃,使用黃連三錢,浸泡在生薑汁中;炒山楂肉二錢;保和丸二錢;以上藥材磨成粉,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並塗上胭脂為外衣;用人參湯加入竹瀝,再煮沸一次,服用六十丸。

有痰,二陳湯為主,寸關脈沉或伏而大;有氣結,宜開滯導氣之藥,寸關脈沉而澀;有內虛陰火上炎而反胃者,作陰火治之。年少者,四物湯清胃脘,血燥不潤便故澀,《格致餘論》甚詳;年老,雖不治,亦用參朮,關防氣虛胃虛。氣虛者,四君子湯蘆根、童便,或參苓白朮散,或韭汁、牛羊乳,或入駮驢尿。

白話文:

如果有痰,以二陳湯為主,脈象沉弱或潛伏有力;如果有氣滯,應使用通氣化瘀的藥物,脈象沉弱而澀;如果有腎水不足導致虛火上炎而反胃的,則按治療虛火的原則處理。

年少者,可用四物湯清熱潤胃,因為血燥不潤,大便就會乾燥;《格致餘論》中講述得很詳細。年老體弱者,即使不治療,也要使用人參和白朮,以防氣虛和胃虛。

氣虛者,可用四君子湯加入蘆根和童便,或參苓白朮散,或韭汁、牛羊奶,或駮驢尿。

又有積血停於內而致,當消息逐之,大便澀者難治,常令食兔肉,則便利。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漸。《發揮》備言年高者不治。糞如羊屎者,斷不可治,大腸無血故也。

白話文:

還有因為體內積聚了淤血導致的便祕,這種情況需要逐漸疏通淤血,但如果大便非常乾燥,治療起來比較困難,通常可以讓人吃兔肉來緩解便祕。翻胃就是膈肌痙攣,膈肌痙攣是翻胃的初期症狀。《發揮》中詳細說明老年人不能治療這種病症。大便像羊糞一樣,這是完全無法治療的,因為大腸中沒有血。

戴云:翻胃,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必死。有熱者,脈數而有力;有痰者,脈滑數,二者可治。血虛者,四物為主;氣虛者,四君子為主;熱以解毒為主;痰以二陳為主。

白話文:

戴雲所言:

嘔吐的患者中,如果血虛,脈搏一定跳動快速但無力;如果氣虛,脈搏一定跳動緩慢但無力;如果氣血都虛,則口中會湧出很多泡沫,只有泡沫量非常大的人才會死亡。如果同時有發熱,脈搏會跳動快速有力;如果同時有痰,脈搏會跳動滑快,這兩種情況都可以治療。血虛者以四物湯為主;氣虛者以四君子湯為主;發熱者以解毒藥物為主;有痰者以二陳湯為主。

又方

用馬剝兒燒灰存性一錢,好棗肉平胃散二錢。

上和勻,溫酒調服,食即可下,然後隨病源調理。

又方

茱萸,黃連,貝母,栝蔞,牛轉草

治翻胃

韭菜汁(二兩),牛乳(一盞)

上用生薑汁半兩,和勻溫服,效。

治翻胃、積飲通用

益元散生薑自然汁澄白腳,丸小丸子。時時服。

附方

燒針丸,此藥清鎮,專主吐逆。

黃丹(不以多少)

上研細,用去皮小棗肉,丸如雞頭大。每用,針簽於燈上,燒灰為末,乳汁下一丸。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使用去皮小棗的果肉,搓成雞頭大小的丸子。每次使用時,先用針將丸子穿刺在燈上,燒成灰後研磨成細粉,然後用乳汁送服一丸。

棗肉平胃散

厚朴(薑製),陳皮(去白,各三斤,二兩),甘草(炙),紅棗,生薑(各二斤),蒼朮(泔浸一宿炒,五斤)

白話文:

厚朴(用薑汁炮製),陳皮(去除白色部分,各3斤2兩),炙甘草,紅棗,生薑(各2斤),蒼朮(浸泡泔水一夜,炒製,5斤)

上銼,拌勻,以水浸過面上半寸許,煮乾,焙燥為末。每服二錢,鹽湯空心點服。

苓白朮散,見脾胃類。

保和丸,見積聚類。

2. 吞酸三十三(附噯氣)

吞酸者,濕熱鬱積於肝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必用糲食蔬菜自養。宜用炒吳茱萸,順其性而折之,此反佐之法也。必以炒黃連為君;二陳湯加茱萸、黃連,各炒,隨時令迭其位使;蒼朮茯苓為輔佐。冬月倍茱萸,夏月倍黃連,湯浸炊餅,丸如小丸吞之。仍教以糲食蔬菜自養,即安。

白話文:

吃下酸性物質的人,是濕熱積聚在肝臟,然後潛伏在肺和胃之間。這時一定要用清淡的飲食和蔬菜來調理身體。可以炒吳茱萸,順應它的特性,來緩解症狀。這屬於反佐之法。一定要用炒黃連作為君藥,也就是主藥。二陳湯中加入吳茱萸和黃連,分別炒過後,根據季節的不同調整劑量。倉朮和茯苓可以作為佐藥,也就是輔助藥物。冬季增加吳茱萸的劑量,夏季增加黃連的劑量。把藥材浸泡在湯中,然後用湯煮餅,做成小丸子服用。同時指導患者繼續食清淡飲食和蔬菜,就可以痊癒。

戴云:濕熱在胃口上,飲食入胃,被濕熱鬱遏,其食不得傳化,故作酸也。如穀肉在器,濕熱則易為酸也。

入方

茱萸(一兩,去枝梗,煮少時,浸半日,曬乾),陳皮(一兩),蒼朮(米泔浸,一兩),黃連(二兩,陳壁土炒,去土秤),黃芩(一兩,如上土炒)

白話文:

吳茱萸(一兩,去除枝梗,煮一會兒,浸泡半日,曬乾) 陳皮(一兩) 蒼朮(用米湯浸泡,一兩) 黃連(兩兩,用陳壁土炒,去除泥土稱重) 黃芩(一兩,如黃連做法炒)

或加桔梗一兩,茯苓一兩。

上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時時津液,食後服。

〔附錄〕吞酸,與吐酸不同,吐酸《素問》以為熱,東垣又為寒,何也?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非熱而何?其有鬱積之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溫暖,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津液得行,亦可暫解,非寒而何?《素問》言熱,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言其末也。

白話文:

吞嚥酸液和吐出酸液不同,吐出酸液,《素問》認為是熱證,而東垣又認為是寒證,這是為什麼呢?

吐出酸液是指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平時體內的津液,隨著上升的氣息鬱積時間久了,濕氣中生出熱氣,所以從火化產生,變成了酸味,這樣不是熱證是什麼呢?

有些鬱積時間久了,不能自己湧出來,藏在肺和胃之間,咯不出來,也咽不下去,身體表層受了風寒,內部熱氣就會更加鬱結,而酸味會刺激到心臟,如果身體表層溫暖,腠理疏通,或者得到了熱香的湯丸,津液就會流動,也能暫時緩解,這樣不是寒證是什麼呢?

《素問》說熱,指的是它的根本原因;而東垣說寒,指的是它的表象。

附方

曲術丸,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或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蒼朮(泔浸炒,一兩半),陳皮(一兩)

上為末,生薑汁煮神麯糊為丸。每七十丸,薑湯下。

加味平胃散,治吞酸或宿食不化。

生料平胃散加神麯、麥芽炒,各半錢,朮、樸不制。上生薑三片,水煎五錢服。

白話文:

生料平胃散加上半錢的神曲和炒麥芽,不要處理白朮和蒼朮。加上三片生薑,用五錢水煎服。

噯氣,胃中有火有痰。

入方

南星,半夏,軟石膏香附一本有炒梔子

白話文:

南星、半夏、軟石膏、香附,另外加一些炒過的梔子。

上作丸,或作湯服之。蓋胃中有鬱火,膈上有稠痰故也。

軟石膏丸亦不可服,本方痰條下云:噫氣吞酸,此係食鬱有熱,火氣衝上,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

白話文:

軟石膏丸也不適合服用。原文中提到「噫氣吞酸」,這種情況是飲食不節導致身體有熱,火氣上升。因此,處方中以黃芩為主藥,搭配南星、半夏和陳皮作為輔助。如果熱氣過多,則加入青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