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 卷二 (4)
卷二 (4)
1. 痢九
痢赤屬血,白屬氣。有身熱、後重、腹痛、下血。身熱挾外感,小柴胡湯去人參。後重積與氣墜下之故,兼升兼消,宜木香檳榔丸之類。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黃、當歸、桃仁、黃連、枳殼,若大腸風盛,可作丸服。保和丸亦治因積作後重者,五日後不可下,蓋脾胃虛故也。
後重窘迫者,當和氣,木香、檳榔。腹痛者,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如實者,以劉氏之法下之,虛則以苦梗開之,然後用治痢藥。氣用氣藥,血用血藥。有熱,用黃芩、芍藥之類;無熱腹痛,或用溫藥薑、桂之屬。下血四物為主。下血多主食積與熱,或用朴硝者。青六丸治血痢效。
痢疾初得一二日間,以利為法,切不可便用止澀之劑。苦實者,調胃承氣、大小承氣、三乙承氣下之,有熱先退熱,然後看其氣病血疾,加減用藥,不可便服參朮。然氣虛者可用,胃虛者亦用之。
血痢久不愈者,屬陰虛,四物湯為主,涼血和血,當歸、桃仁之屬;下痢久不止,發熱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散藥並熱藥;下痢大孔痛者,因熱流於下也,以木香、檳榔、黃連、黃芩、炒乾姜;噤口痢者,胃口熱甚故也,大虛大熱,用香連丸、連肉各一半,共為末,米湯調下。
又方
人參二分,姜炒黃連一分,為末濃煎,終日細細呷之,如吐則再服,但一呷下咽便開。人不知此,多用溫熱藥甘味,此以火濟火,以滯益滯,封臍引熱下行,用田螺肉搗碎,入麝香少許。盦臍內。下痢不治之症,下如魚腦者,半死半生;下如塵腐色者,死;下純血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下如竹筒注者,不治。赤痢乃自小腸來,白痢乃自大腸來,皆濕熱為本,赤白帶濁同法。
下痢有風邪下陷,宜升提之,蓋風傷肝,肝主木故也;有濕傷血,宜行濕清熱。《內經》所謂身熱則死,寒則生,此是大概言,必兼證詳之方可。今豈無身熱而生,寒而死者?脈沉小留連或微者易治,洪大數者難治也。脈宜滑大,不宜弦急。仲景治痢可溫者五法,可下者十治,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還分易治難治不治之證,至為詳密。但與瀉同,立論不分,學者當辨之。
大抵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按久病身冷,脈沉小者,宜溫;暴病身服,脈浮洪者,宜清、宜補。有可吐者,亦有可汗可下者。初得之時,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稍久氣虛,則不可下。壯實初病宜下,虛弱衰老久病宜升之。先水瀉,後膿血,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勝水瀉,此腎傳脾,微邪易愈。
下痢如豆汁者濕也,蓋脾腎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故五色之相雜。當先通利,此迎而奪之之義。如虛者,亦宜審之。因熱而作,不可用巴豆。如傷冷物者,或可用,宜謹。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卻宜明逆氣之勝復以治之。
白話文:
痢疾,如果是拉血便,屬於血分的問題,如果是拉白色黏液便,屬於氣分的問題。症狀會有發燒、裡急後重(想大便卻拉不出來的感覺)、腹痛、以及便血。發燒如果合併外感,可以用小柴胡湯,但要去掉人參。裡急後重是因為腸道積滯和氣虛下陷的緣故,需要同時升提和消導,適合用木香檳榔丸之類的藥方。如果沒效果,可以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黃、當歸、桃仁、黃連、枳殼等藥物,如果大腸風氣旺盛,可以製成藥丸服用。保和丸也能治療因為積滯引起的裡急後重,但如果超過五天還沒好,就不能再用攻下的藥物了,因為這時脾胃已經虛弱了。
裡急後重感覺非常難受的,要調和氣機,可以用木香和檳榔。腹痛是因為肺金的氣鬱結在大腸之間。如果是實證,可以用劉氏的方法攻下;如果是虛證,則要用桔梗開導,然後再用治療痢疾的藥物。氣分的問題用理氣藥,血分的問題用活血藥。有發熱的,用黃芩、芍藥之類的藥物;沒有發熱但腹痛的,可以用溫藥如薑、桂之類的藥物。便血則以四物湯為主。便血多半是因為食積和熱,有時候也會用到朴硝。青六丸治療血痢效果很好。
痢疾剛開始的一兩天,應該以通利為原則,千萬不能馬上用止瀉收澀的藥物。如果是實熱的,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三乙承氣湯攻下。有發熱的,要先退熱,然後再根據氣分或血分的問題,加減用藥,不能隨便服用人參和白朮。但是氣虛的人可以使用人參,胃虛的人也可以使用。
血痢久治不癒的,屬於陰虛,可以用四物湯為主,清熱涼血和血,可以用當歸、桃仁之類的藥物;拉肚子很久不停,並且發燒的,屬於陰虛,要用寒涼藥,但必須同時搭配升散藥和熱藥;拉肚子肛門劇烈疼痛的,是因為熱流向下,可以用木香、檳榔、黃連、黃芩、炒乾姜等藥物;如果痢疾嚴重到吃不下飯,是因為胃裡熱氣太盛,屬於大虛大熱的情況,可以用香連丸,或者黃連和肉桂各一半研末,用米湯調服。
另外有一個藥方:用人參二分,薑炒黃連一分,研末濃煎,整天慢慢喝,如果喝了吐出來就再喝,只要喝下嚥就能有效。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經常使用溫熱甘味的藥物,這等於是用火來救火,用滯塞來治療滯塞。可以將臍部用田螺肉搗碎,加入少許麝香敷在臍部,引導熱氣向下。拉肚子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就難以治癒:拉出來的像魚腦一樣,半死半生;拉出來的像腐爛的灰塵顏色,會死;拉出來的全是血,會死;拉出來的像屋漏水一樣,會死;拉出來像竹筒倒水一樣,無法醫治。赤痢(血痢)是從小腸來的,白痢是從大腸來的,都屬於濕熱為本,赤白帶濁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治療。
拉肚子如果有風邪下陷的現象,應該升提,因為風傷肝,肝屬木。如果有濕氣損傷血液,應該利濕清熱。《內經》說的“身熱則死,身寒則生”,只是大概的說法,必須要仔細辨證才能確定。難道就沒有身熱而活,身寒而死的情況嗎?脈象如果是沉小、留連或微弱的,容易治療,如果洪大數的則難以治療。脈象宜滑大,不宜弦急。張仲景治療痢疾可以用溫法的有五種,可以用攻下的有十種,或者解表,或者利小便,或者等待自癒,還區分了容易治療、難以治療、無法治療的各種情況,非常詳細。但和瀉的原理相同,立論沒有區分,學者應該仔細辨別。
總的來說,治療疼痛的方法,一是溫,二是清。按道理來說,久病身體冷,脈沉小的,應該用溫法;暴病身體發熱,脈浮洪的,應該用清法、補法。也有可以嘔吐的,也有可以用發汗或攻下的。剛開始得病,元氣還沒有虛弱,一定要攻邪,這是順應疾病發展的原則。時間稍長,氣虛了,就不能再攻下了。身體強壯、剛得病時可以用攻下法,虛弱衰老、久病的則要用升提法。先拉水便,後拉膿血的,這是脾傳腎,邪氣難以治癒;先拉膿血,後拉水便的,這是腎傳脾,邪氣容易治癒。
拉肚子如果拉出像豆汁一樣的,是濕氣重的表現,因為脾腎是水穀之海,沒有什麼不受影響,而且常常牽連四臟,所以會有五種顏色混雜。應該先通利,這是迎而奪之的原則。如果是虛證,也要仔細辨別。因為熱而引起的痢疾,不能用巴豆。如果是因為吃了寒涼食物引起的,或許可以用,但要謹慎。還有一種情況是流行性痢疾,一個家庭上下傳染,症狀相似,這時要搞清楚是正氣還是邪氣佔上風,然後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