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香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理氣止痛、燥濕健脾的功效。其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可緩解因氣滯引起的腹痛、胸悶、胃脘脹滿等症狀。
二、健脾開胃: 木香亦能健脾開胃,促進消化,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改善作用。
因此,三香丸中加入木香,能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理氣止痛、健脾開胃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因脾胃氣滯所引起的各種不適。
三香丸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沉香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它能溫補脾腎陽氣,驅散寒邪,緩解因寒凝氣滯引起的胃脘疼痛、腹痛、嘔吐等症。
- 行氣開鬱,化溼止瀉:沉香氣味芳香,能行氣解鬱,化溼止瀉。它可以疏通氣機,消除鬱滯,並能燥溼化痰,止瀉止痢,對於脾胃虛寒、溼邪內蘊引起的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三香丸中加入沉香,不僅能夠溫中散寒,緩解疼痛,還能行氣開鬱,化溼止瀉,達到綜合調理脾胃的作用。
三香丸中加入檀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芳香闢穢: 檀香氣味清香,能有效掩蓋其他藥物的苦味,並散發芬芳,具有醒脾開胃之效,同時還可闢除穢濁之氣,使藥效更容易被吸收。
- 行氣止痛: 檀香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嘔吐等症,能起到緩解作用。
總體而言,檀香在三香丸中起到調味、助藥力、改善口感等作用,使其更易於服用,並增強藥效。
三香丸中加入萊菔子,主要是利用其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功效。
萊菔子性溫味辛,歸脾、胃經,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幫助消食化積,緩解食積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同時,其行氣止痛的功效也能緩解因氣滯所致的腹痛。
三香丸中加入萊菔子,有助於提高方劑的消食化積、行氣止痛效果,並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三香丸中包含五靈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 五靈脂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之效。三香丸常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痛、腹痛、胃痛等症,而五靈脂的行氣止痛功效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加強療效。
- 活血化瘀: 五靈脂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進一步緩解疼痛,幫助疾病恢復。
因此,五靈脂在三香丸中的配伍,是基於其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藥性,可以有效改善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三香丸」主治功效分析
「三香丸」一方,根據古籍文獻記載,其組成與主治功效略有差異,大致可分為兩種版本:
版本一:以木香、沉香、檀香為主,載於《聖濟總錄》
- 組成: 木香、沉香、檀香、萊菔子、五靈脂。
- 主治: 痧症過服冷水,痞悶者;五痔。
- 製法: 搗羅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
- 用法: 每日空心溫酒下三十丸,夜臥更服。
版本二:以丁香、木香、茴香為主,載於《外科十三方考》
- 組成: 丁香、木香、小茴、砂仁、紫蘇、黃芩、茯苓、豬苓、白朮、陳皮、乾薑、澤瀉、香附、木通、草果、花粉。
- 主治: 一切寒涼虛危症,飲食不進;外症患者體質虛弱,消化不良;調整中九丸的副作用;下橫?(臍下左右硬塊作痛)。
- 製法: 共為細末,麵糊為丸,綠豆大。
- 用法: 每服三錢,空心薑湯下。
治療原理分析:
版本一(《聖濟總錄》):
此版本的三香丸主要針對「痧症」。「痧症」是古代對一系列急性腹痛、吐瀉等症狀的統稱,多因感受外邪、飲食不潔或過服寒涼所致。方中:
- 木香、沉香、檀香: 皆為辛溫香燥之品,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木香擅長調理脾胃氣機,沉香能降逆止嘔,檀香則偏於暖宮止血、舒緩情緒。三者合用,可疏通氣機,溫散寒邪,緩解痧症引起的腹痛、痞悶等症狀。
- 萊菔子: 消食化積,健脾和胃,可改善因飲食停滯導致的消化不良。
- 五靈脂: 活血止痛、收斂止瀉,有助於緩解腹痛、止瀉。
此方以溫通為主,兼以消導,適用於寒邪或飲食停滯所致的痧症。
版本二(《外科十三方考》):
此版本的三香丸則更偏向於溫補脾胃、行氣化痰,適用於虛寒體質或因過服寒涼藥物導致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方中:
- 丁香、木香、小茴、砂仁、香附: 皆為辛溫理氣藥,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改善脾胃虛寒引起的脘腹冷痛、食少嘔吐等症狀。
- 紫蘇、陳皮: 理氣寬中,燥濕化痰,有助於消除痰濕阻滯導致的胸脘痞悶、噁心嘔吐。
- 黃芩: 清熱燥濕,防止辛溫藥物過於溫燥。
- 茯苓、豬苓、白朮、澤瀉: 健脾利水,可消除體內水濕停滯。
- 乾薑: 溫中散寒,增強溫補之力。
- 草果: 燥濕溫中,行氣止痛。
- 花粉: 清熱生津,制約溫燥藥物的燥性。
此方以溫補脾胃、行氣化痰為主,兼以清熱利水,適用於脾胃虛寒、痰濕阻滯導致的各種症狀,以及作為其他方劑(如中九丸)的輔助用藥,減輕其副作用。
總結:
三香丸雖然在不同古籍中記載的組成和主治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功效都是圍繞著溫中、行氣、止痛、健脾展開。版本一偏於治療寒邪所致的痧症,版本二則更適用於脾胃虛寒、痰濕阻滯的患者。兩個版本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靈活組方,達到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乳香0.5兩(研),安息香1分,密陀僧(研)1分,巴豆7粒(去皮油),丹砂(研)0.5錢,麝香(研)0.5錢,砒霜(研)0.5錢,蝟皮1枚(炙,搗為細末)。
上藥各為細末,一處和勻,用水化炊餅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丸,空心冷茶清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香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五靈脂半兩,乳香2兩,沒藥2兩。 主治:婦人血虛及冷傷血。
三香丸, 出處:《痧脹玉衡》卷下。 組成:木香5錢,沉香5錢,檀香5錢砂仁8錢,蔔子8錢,五靈脂6錢。 主治:痧症過服冷水,痞悶者。
三香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組成:乳香半兩(研),安息香1分,密陀僧(研)1分,巴豆7粒(去皮油),丹砂(研)半錢,麝香(研)半錢,砒霜(研)半錢,猬皮1枚(炙,搗爲細末)。 主治:五痔。
三香丸,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 組成:丁香2錢,木香3錢,小茴7錢,砂仁5錢,紫蘇7錢,黃芩1錢,茯苓3錢,豬苓1錢,白朮3錢,陳皮3錢,乾薑1錢,澤瀉1錢,香附2錢,木通1錢,草果5個,花粉3錢。 主治:一切冷痰危症;或患者體質虛弱,胃納不旺,服中9丸後發生惡心、嘔吐、頭眩、腹痛、泄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