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湯

WU L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一草亭》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胃經 18%
肝經 12%
心經 6%
小腸經 6%
膀胱經 6%
心包經 6%
三焦經 6%
脾經 6%
大腸經 6%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五龍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汗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五龍湯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麻黃可幫助驅散寒邪,解除表邪,使患者的症狀得到緩解。

2. 通竅止痛: 麻黃亦能通鼻竅,止頭痛,對於五龍湯治療的鼻塞、頭痛等症狀有輔助作用。

五龍湯中包含荊芥,主要是因為其 辛溫解表 的特性,可有效 疏散風寒

荊芥性味辛溫,入肺經,能 發汗解表、散風止痛,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荊芥還能 清熱解毒,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咽喉腫痛也有輔助作用。

五龍湯主要用於治療 風寒感冒,而荊芥的辛溫解表之性,正好可以與其他藥材相配合,達到 散寒解表、通竅止痛 的目的。

五龍湯中加入桔梗,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五龍湯以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為主,桔梗可以幫助宣通肺氣,利咽開音,減少痰液積聚,緩解喉嚨疼痛。
  2. 升舉藥力:桔梗有向上升提之性,可以將其他藥物向上引導,促進藥力直達病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五龍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黃連等,主要作用於清熱解毒,桔梗的升舉作用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更有效地治療肺熱咳嗽。

五龍湯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解毒消腫: 牛蒡子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毒消腫之效。五龍湯主治風熱上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牛蒡子可協助清熱解毒,消散風熱,緩解咽喉腫痛,促進病症消退。
  2. 利咽開音,消腫散結: 牛蒡子具有利咽開音的作用,對於因風熱引起的聲音嘶啞,咽喉乾燥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牛蒡子還能消腫散結,對於咽喉部位的腫脹和結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牛蒡子在五龍湯中起到疏散風熱,解毒消腫,利咽開音,消腫散結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的效果。

五龍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的功效。大黃味苦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瀉下、涼血止血的功效。

其在五龍湯中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1. 清熱瀉火:五龍湯主治熱毒蘊結,症狀如高熱、口渴、便祕等。大黃可以清熱瀉火,解除熱毒,促進排便,緩解便祕。
  2. 通腑導滯:熱毒蘊結容易造成腸道功能紊亂,導致腹脹、便祕。大黃具有通腑導滯的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積滯,改善腸道功能。

總而言之,大黃在五龍湯中發揮着重要的清熱瀉火、通腑導滯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熱毒蘊結引起的各種病症。

主治功效


五龍湯

中藥方劑「五龍湯」,主要成分包括麻黃、荊芥、桔梗、牛蒡子、大黃,可治療眼睛紅腫疼痛,如同北方體質強壯之人適合服用。

  •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浮腫、咳嗽、氣喘等症狀。

  •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實熱便祕、黃疸、血熱妄行、瘀血腫痛等症狀。

  • 桔梗: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咳嗽、痰多、膿瘍、瘡瘍等疾病。

  • 荊芥: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風濕痛、關節炎、皮膚瘙癢等症狀。

  • 牛蒡子: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熱毒瘡瘍、感冒、水腫、腎疾等病症。

五龍湯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治療眼睛紅腫疼痛,是北方體質強壯之人適合服用的中藥方劑。

傳統服藥法


黃連3錢,紫草茸3錢,芍藥3錢,生地黃9錢。
煎濃,入水磨犀角汁和服。外以化癍湯浴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龍湯具有發散風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發熱、咳嗽、痰多等症狀,應先去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五龍湯。

相同名稱方劑


五龍湯, 出處:《準繩·幼科》卷四。 組成:黃連3錢,紫草茸3錢,芍藥3錢,生地黃9錢。 主治:痘毒緊輳心肝二經,痘一見形,似蚊蚤咬者,名曰犯君痘。

五龍湯, 出處:《一草亭》。 組成:陳麻黃1錢3分,荊芥穗1錢3分,白桔梗1錢3分,牛蒡子1錢3分,莊大黃1錢3分。 主治:目外障,暴赤腫痛,如北地體旺者宜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