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蒸丸方劑中加入胡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胡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五蒸丸方劑中常配伍於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胡黃連可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 抑菌抗炎: 研究表明,胡黃連具有抑菌抗炎作用,可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並降低炎症反應。五蒸丸方劑常用於治療一些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胡黃連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抗感染效果。
五蒸丸方劑中包含地骨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退虛熱的功效。
地骨皮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肺熱、涼血止血、退虛熱的功效。五蒸丸以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為主要功效,地骨皮的加入有助於清熱涼血,緩解因熱毒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同時,地骨皮也能滋陰潤燥,改善因陰虛火旺所引起的燥熱、口乾、便祕等症狀。因此,地骨皮作為五蒸丸的組成藥物,起到了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提高方劑的療效。
五蒸丸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清熱: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五蒸丸常用於治療熱證,而生地黃可清熱瀉火,降肝火,緩解熱證引起的燥熱、口渴、便祕等症狀。
- 養陰生津: 生地黃能滋養陰液,生津止渴,改善因陰虛而引起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五心煩熱等症狀。五蒸丸中加入生地黃,可增強其滋陰養陰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五蒸丸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五蒸丸旨在補血養血,而當歸能有效改善氣血不足,滋養心肝脾,使血脈流通,改善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狀。
- 引藥入血: 當歸作為君藥,能引導其他藥物入血,促進藥效發揮。五蒸丸中的其他藥材,如川芎、熟地黃等,也具有補血活血功效,當歸能幫助這些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五蒸丸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渴生津的作用。五蒸丸主要用於治療熱病高熱、神昏譫語、口渴煩躁等症狀,石膏的清熱瀉火作用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熱症,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 滋陰潤燥: 石膏還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能緩解熱病過程中出現的津液耗損、口乾舌燥等症狀。五蒸丸在清熱瀉火的同時,也兼顧了滋陰潤燥的作用,使患者的體內達到陰陽平衡,加速康復。
五蒸丸方劑中包含青蒿,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青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五蒸丸方劑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疾病,青蒿可有效清熱解毒,抑制病邪發展,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 疏散風熱:青蒿亦具疏散風熱之效,能解表散邪,適用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五蒸丸方劑中加入青蒿,可增強其疏散風熱之功效,改善患者的症狀。
五蒸丸方劑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潛陽: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其可滋養肝腎陰血,降低陽氣過亢,對於陰虛火旺、陽氣外越所致的頭暈目眩、心煩失眠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清熱解毒:鱉甲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清熱涼血,散瘀消腫,對於一些由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鱉甲在五蒸丸中,既能滋陰潛陽,又能清熱解毒,對於多種陰虛火旺、熱毒內蘊的病症均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蒸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類證治裁》、《外臺秘要》、《醫學入門》、《雜病源流犀燭》、《濟陽綱目》、《沈氏尊生書》等古籍對「五蒸丸」的記載,可歸納出其主要功效及治療原理如下:
主治功效:
「五蒸丸」主要用於治療陰虛內熱所致的骨蒸潮熱,以及由此引發的脈數口乾等症狀。具體而言,此方適用於:
- 男子婦人煩蒸潮熱: 身體出現發熱,熱勢如潮水般起伏,常於午後或夜間加重。
- 脈數: 脈象呈現頻數,反映體內有熱。
- 口乾: 體內津液不足,口乾舌燥。
- 下部骨蒸: 體內虛熱深入骨髓,導致骨骼感覺發熱。
治療原理分析:
「五蒸丸」的組成藥材,針對陰虛內熱的病機,具有清熱、滋陰、涼血等多重功效,具體分析如下:
清熱退虛熱:
- 青蒿(童便浸)、胡黃連、石膏: 三藥皆有清熱之功,青蒿專清虛熱,胡黃連善清虛熱及解毒,石膏則清熱瀉火。童便浸青蒿可增強其清熱之力。
- 地骨皮: 清肺降火、涼血退燒,針對虛熱上炎,可清退肺熱。
滋陰養血:
- 生地黃: 滋陰潤燥,養血生津,針對陰虛之本,補充體內陰液。
- 當歸: 補血活血,能養血以充陰,亦有助於陰血運行,散鬱熱。
鱉甲:
- 醋製鱉甲: 滋陰潛陽,能退虛熱。經醋製後,其入肝經,可增強滋陰潛陽之力。亦有軟堅散結之效。
**整體而言,「五蒸丸」以清虛熱為主,滋陰養血為輔,標本兼治,對於陰虛內熱引起的骨蒸潮熱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方中清熱藥物如青蒿、胡黃連、石膏、地骨皮,可清除體內虛熱;滋陰藥物如生地、當歸、鱉甲,則補充陰液,從而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諸藥合用,共奏清虛熱、滋陰養血之功。
傳統服藥法
烏梅,雞骨(一本是鸛骨),紫菀5分,芍藥5分,大黃5分,黃芩5分,細辛5分,知母4分,礬石(煉)1分,栝樓1分,桂心2分(一方無桂心)。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飲送下,1日2次。
忌生蔥、生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蒸丸具有清熱涼血、除蒸止汗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五蒸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蒸丸, 出處:《活人心統》卷下。 組成:胡黃連5錢,地骨皮1兩,生地黃1兩,川歸7錢,石膏1兩,青蒿(童便浸)1兩,鱉甲1片(酒炙)。 主治:男子婦人煩蒸潮熱,脈數口乾。
五蒸丸, 出處:《外台》卷十三引《古今錄驗》。 組成:烏梅5分,雞骨(一本是鸛骨)5分,紫菀5分,芍藥5分,大黃5分,黃芩5分,細辛5分,知母4分,礬石(煉)1分,栝樓1分,桂心2分(一方無桂心)。 主治:虛勞五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