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雲神應散

撥雲神應散

BO YUN SHEN Y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7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肺經 18%
脾經 16%
心經 13%
膽經 7%
腎經 5%
大腸經 4%
胃經 4%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撥雲神應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此方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煩躁、心煩不眠、口舌生瘡、小便赤澀等症狀,而黃連能有效清熱解毒,降火除煩,緩解患者的熱症。

二、 燥濕止瀉: 黃連亦能燥濕止瀉,用於治療濕熱內蘊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撥雲神應散中可能加入黃連以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燥濕、止瀉止痛的效果。

撥雲神應散中使用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之功效。此方主治頭風痛,而頭風痛常因氣血瘀阻、經絡不通而起,當歸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達到止痛效果。

二、補血養血,益氣滋陰:當歸兼具補血養血之功效,可改善因氣血不足而引發的頭風痛。同時,當歸還能益氣滋陰,有助於緩解因氣血虛弱所致的頭暈眼花、乏力等症狀。

綜上所述,當歸在撥雲神應散中發揮了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以及補血養血、益氣滋陰的作用,助力於治療頭風痛。

撥雲神應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功效。撥雲神應散主治風寒襲表、頭風頭痛、鼻塞流涕、皮膚瘙癢等症,而防風能有效驅散外邪,緩解這些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防風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蒼朮、白芷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風散寒、解表止痛的作用,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撥雲神應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通鼻竅,開閉塞: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對於風寒犯肺、鼻塞不通、頭昏腦脹等症狀,細辛能起到疏風解表、通竅止痛的作用,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可有效改善鼻塞、頭昏等不適。
  2. 助藥力,增效力: 細辛的辛香之氣能引導藥力上行,並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撥雲神應散以疏風解表為主,細辛加入其中,一方面可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另一方面可增強藥物的發散作用,使藥效更為顯著。

「撥雲神應散」中包含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該方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薄荷可以有效地清熱解表,改善頭部不適。
  2. 芳香開竅,醒腦提神: 薄荷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薄荷可以起到醒腦提神、改善精神狀態的作用。

「撥雲神應散」中含有赤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以其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治療因熱毒瘀滯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熱毒壅盛、血瘀阻滯等。
  2. 配伍相宜:赤芍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與柴胡、黃芩等藥物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與當歸、川芎等藥物配伍,可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

撥雲神應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生肌之功效。對於外感風熱、濕熱、熱毒瘡瘍等病症,黃芩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2. 涼血止血: 黃芩能涼血止血,對於熱毒引起的出血,如鼻衄、咯血、吐血等,黃芩能起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總之,黃芩在撥雲神應散中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有效治療相關病症。

撥雲神應散中加入菊花,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個功效:

  1. 清熱解毒: 菊花性寒,味甘苦,入肺經,能清熱解毒,散風熱。對於風熱感冒、目赤腫痛、頭昏腦脹等症狀,菊花能有效緩解。
  2. 疏散風熱: 菊花善於疏散外感風熱,對於風熱上攻、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症狀,菊花能起到清熱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

因此,撥雲神應散中加入菊花,能有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達到治療外感風熱症狀的目的。

撥雲神應散中加入荊芥,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疏散風寒: 荊芥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解表發汗之效,能有效治療風寒感冒所致的鼻塞、流涕、發熱等症狀。
  2. 透疹止癢: 荊芥還具有透疹止癢的功效,對於麻疹、風疹等外感疾病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有緩解作用。

因此,荊芥在撥雲神應散中起到疏風解表、透疹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外感風寒、麻疹等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撥雲神應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目翳」,即眼目生翳障,屬外障眼病範疇。古代醫家認為,目翳多因風熱上攻、肝血不足,或血瘀凝滯所致,致使睛珠蒙蔽、視物昏花。此方以清熱解毒、祛風活血為主,配合爐甘石收濕斂瘡,旨在消散翳膜、恢復清明。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推論

(一)藥物組成解析

  1. 清熱解毒

    • 黃連、黃芩:苦寒沉降,清瀉心肺實火,直折上炎之熱毒,防止熱邪灼傷目絡。
    • 甘菊花:輕清上浮,善清肝經風熱,兼能明目,為眼科要藥。
  2. 祛風散邪

    • 防風、荊芥穗:辛溫散風,解表透邪,開泄眼部鬱滯之氣機。
    • 薄荷葉:辛涼透散,助風藥疏解頭目風熱,兼能清利頭目。
    • 細辛:辛香走竄,通竅止痛,引藥上行於目,兼散寒凝。
  3. 養血活血

    • 當歸、赤芍:養肝血、通血絡,血行則風自滅,兼防風藥辛燥傷陰。
  4. 外用收斂

    • 爐甘石:火煅後性平,能收濕退翳、解毒斂瘡,直接作用於眼部翳膜,促進修復。

(二)治療原理推論

  1. 內外合治:方中內服藥材煎汁浸泡爐甘石,形成「內服外點」之效(雖原文未明言內服,但浸藥過濾後外用,然藥性已滲入爐甘石),既清內在風熱瘀血,又外用斂瘡化翳。
  2. 動靜結合
    • 動藥(防風、薄荷、細辛)開泄腠理,驅風邪外出。
    • 靜藥(當歸、赤芍)養血固本,防疏散太過。
  3. 標本兼顧
    • 治標:以清熱祛風藥急攻目翳之表邪。
    • 治本:以養血活血藥調理肝血,目得血而能視。

三、總結

此方以「清熱祛風為先,活血養血為輔,外用收斂為助」,契合古人「翳自熱生,風熱不除,翳難消退」之論。爐甘石局部點眼,直接作用於病所,與內服藥汁相得益彰,共奏撥雲見日之效。

傳統服藥法


黃連2錢,當歸3錢,防風3錢,細辛2錢,南薄荷葉3錢,赤芍3錢,黃芩2錢,甘菊花3錢,荊芥穗3錢。
水五碗浸藥,春、秋三日,夏二日,青布一方,濾汁聽用;再用爐甘石4兩,入傾銀罐內,炭火燒一炷香,金色為度,將甘石投入藥內,用手捻碎,用細絹濾過,澄去浮面清水,曬乾收貯。
點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刺激性,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撥雲神應散, 出處:年氏《集驗良方》卷四。 組成:黃連2錢,當歸3錢,防風3錢,細辛2錢,南薄荷葉3錢,赤芍3錢,黃芩2錢,甘菊花3錢,荊芥穗3錢。 主治:目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