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血翳瀉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歸心、肝、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可有效清除心火,降低心熱,並解除血瘀,緩解血翳所致的熱毒症狀。
- 通便導滯,促進排泄: 血翳常伴有便祕症狀,大黃具有通便導滯之功效,可促進腸道蠕動,排出體內毒素,緩解便祕,從而有利於血翳的消散。
血翳瀉心湯中加入薄荷,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薄荷性涼,味辛,可清熱解毒,疏散風熱。血翳常因心火上炎、熱毒蘊結所致,薄荷可清心火,散熱毒,有助於改善血翳症狀。
其二,薄荷具發汗解表之效,可疏通經絡,使氣血流通,有助於血液運行順暢,改善血瘀凝滯,進一步緩解血翳。
總而言之,薄荷在血翳瀉心湯中起著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發汗解表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血翳症狀。
血翳瀉心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清熱解毒: 車前子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血翳為血瘀所致,而血瘀常伴隨水濕停滯,車前子可利水消腫,減輕血瘀程度,使藥效更為顯著。
- 疏通血脈,涼血止血: 車前子亦可清熱涼血,疏通血脈,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減輕血瘀造成的疼痛和腫脹。血翳常伴隨出血症狀,車前子可涼血止血,緩解出血情況,促進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車前子在血翳瀉心湯中,既能利水消腫,又能清熱涼血,疏通血脈,止血消瘀,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血翳瀉心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黃連味苦性寒,入心經,具有清心火、涼血止血的功效。血翳多因心火亢盛,熱毒上攻,灼傷脈絡所致,黃連可清心火,涼血止血,從而緩解血翳症狀。
- 佐使其他藥物,增強療效:黃連可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生地、丹皮等配合使用,增強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進一步改善血翳症狀,提高療效。
血翳瀉心湯方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效。方中血翳屬血熱瘀阻,黃芩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散血瘀,改善血翳症狀。
- 抗菌消炎,預防感染: 黃芩亦具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降低感染風險。方中血翳常伴隨局部炎症,黃芩可抗炎消腫,防止感染加重,促進傷口癒合。
血翳瀉心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化瘀消癥:赤芍性寒,味苦,入肝、心經,具有涼血止血、化瘀消癥之效。血翳多因血熱瘀阻所致,赤芍能清熱涼血,化解瘀血,使血流通暢,從而消除血翳。
- 疏肝解鬱,通經活絡:赤芍亦可疏肝解鬱,通經活絡。血翳阻塞心脈,常伴有胸悶、心痛等症狀,赤芍能疏肝解鬱,使氣血運行通暢,解除心脈阻塞,緩解症狀。
因此,赤芍在血翳瀉心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涼血止血,又能化瘀消癥,並能疏肝解鬱,通經活絡,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治療血翳病症。
血翳瀉心湯方中加入連翹,主要是由於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血翳瀉心湯主治血瘀心脈,心血不暢所致的心痛、心悸、胸悶等症狀。連翹入心經,能清心火,解心毒,對於因血瘀阻滯心脈而導致的心痛、心悸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連翹還能散瘀消腫,可以有效改善血瘀導致的胸悶不適,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活血化瘀、通脈止痛的效果。
血翳瀉心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血翳症多因風熱上攻,熱毒鬱結於心包所致。荊芥辛溫,善於疏散風熱,並能清熱解毒,可有效清除心包熱毒,改善血翳症狀。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荊芥氣味辛香,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包瘀血,緩解胸悶、心痛等症狀。同時,荊芥亦具通絡止痛作用,能舒緩心脈不通所致的疼痛。
綜上,荊芥在血翳瀉心湯中發揮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血翳症。
血翳瀉心湯中加入菊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菊花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血翳多因心火亢盛,熱毒內蘊所致,菊花可清心火、解毒邪,有助於消除血翳。
二、涼血止血:菊花亦有涼血止血之效。血翳常伴有出血症狀,菊花可涼血止血,緩解出血癥狀,有助於血瘀消散。
因此,血翳瀉心湯中加入菊花,可清心熱、解毒邪、涼血止血,有助於治療血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血翳瀉心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兩眼赤腫,澀痛,熱淚羞明,漸有赤脈貫睛,時發不清」,其病機明確指向 肝肺風熱熾盛,兼夾 血分瘀熱。諸症可分三層剖析:
- 赤腫澀痛、熱淚羞明:屬風熱外襲或肝火上炎,灼傷白睛(肺主氣輪),風熱夾火循經上攻目竅。
- 赤脈貫睛:熱鬱血分,血熱成瘀,絡脈充血擴張,甚則侵蝕黑睛(肝主風輪),形成「血翳」之勢。
- 時發不清:熱邪伏留,正邪交爭,故反覆發作。
綜觀之,此證屬 風熱壅盛、血熱瘀阻,病位在肝、肺、心(心主血脈),需外疏內清,瀉火涼血,兼以活絡退翳。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瀉火
- 黃連、黃芩(瀉心湯骨架):直折心肝之火,黃連瀉心火(目眥赤脈屬心),黃芩清肺熱(白睛屬肺)。
- 大黃:通腑瀉熱,導火下行,兼能涼血化瘀,開邪熱外泄之途(肺與大腸相表裏)。
2. 疏風散熱
- 薄荷、荊芥:輕揚辛散,開腠理、透風熱,緩解目癢羞明,助熱邪從表而解。
- 菊花:專入肝經,清肝明目,善治風熱目赤,兼引藥上行。
3. 涼血活血
- 赤芍:涼血散瘀,清肝火、通血絡,針對「赤脈貫睛」之血熱瘀滯。
- 連翹:清心散結,解毒消腫,助黃連解血分鬱熱。
4. 利濕明目
- 車前子:利尿滲濕,導火熱從小便出,且能明目(《藥性論》載其治「赤痛障翳」)。
推論方劑作用特點
- 表裏雙解:外透風熱(薄荷、荊芥),內瀉實火(三黃),符合「火鬱發之」之旨。
- 氣血同治:既清氣分熾熱(芩、連),又涼血散瘀(赤芍、大黃),阻截熱邪深陷血分。
- 標本兼顧:急治其標(赤腫澀痛),兼防變證(血翳形成),尤重通腑、利濕給邪出路。
此方組合體現 「瀉心火以涼血,疏風熱以退翳」 之思路,適合風熱化火、血絡瘀滯之急性目疾,非單純滋陰或疏肝所能及。
傳統服藥法
大黃、薄荷、車前子、黃連、黃芩、赤芍、連翹、荊齊、菊花。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血翳瀉心湯, 出處:《眼科菁華錄》卷上。 組成:大黃、薄荷、車前子、黃連、黃芩、赤芍、連翹、荊芥、菊花。 主治:兩眼赤腫,澀痛,熱淚羞明,漸有赤脈貫睛,時發不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