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肝活瘀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的功效。對於肝經鬱熱導致的瘀血阻滯,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達到清熱活血的效果。
- 補血養肝: 當歸還可補血養血,而肝臟是藏血之臟,肝血不足易導致肝氣鬱結,進而影響血液循環,加重瘀血。當歸可補益肝血,改善肝臟功能,從而促進氣血運行,輔助清肝活瘀。
清肝活瘀湯中使用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 赤芍味苦寒,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清除肝經熱毒,改善肝鬱氣滯所致的瘀血阻滯,緩解頭痛、目眩、口苦等症狀。
- 活血化瘀: 赤芍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態,消散瘀血。對於肝經熱盛、血瘀凝滯所導致的經絡不通、痛經、閉經等症狀,赤芍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清肝活瘀湯中加入桃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性平味甘苦,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障礙,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肝鬱氣滯、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有較佳療效。
- 軟堅散結: 桃仁亦具有一定程度的軟堅散結作用,能促進組織細胞的修復,對於肝臟組織的損傷、肝硬化等病症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清肝活瘀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其疏肝理氣和活血化瘀的功效。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並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對於肝鬱氣滯、血瘀不通所致的症狀,如胸脇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痛經等,青皮能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改善氣血運行,達到緩解疼痛,改善症狀的效果。
清肝活瘀湯中加入鬱金,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解鬱,活血化瘀:鬱金味苦辛,性涼,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鬱、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肝鬱氣滯是造成瘀血的重要因素,鬱金能疏肝解鬱,使氣血流通,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 增強藥效,協調配伍:鬱金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鬱金與丹參、赤芍等藥物搭配,能加強活血化瘀的作用;與柴胡、香附等藥物搭配,能加強疏肝解鬱的作用。
清肝活瘀湯中加入三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三七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清除瘀血,緩解肝臟淤血,改善肝功能。
- 止血止痛:三七能收縮血管,促進血液凝固,有助於止血止痛,減輕肝臟充血疼痛。
因此,三七在清肝活瘀湯中扮演著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肝臟功能,緩解肝臟疾病的症狀。
清肝活瘀湯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肝氣鬱結是許多肝病的病因,而枳殼能疏通肝氣,緩解肝臟的瘀血和疼痛。
- 消食化積,健脾開胃: 枳殼還能消食化積,健脾開胃,幫助消化吸收,防止肝病患者因脾胃虛弱而影響藥物的吸收和療效。
因此,枳殼在清肝活瘀湯中扮演著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以及健脾消食的輔助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肝活瘀、舒肝解鬱的治療效果。
清肝活瘀湯中加入紫蘇梗,主要基於其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功效。
紫蘇梗味辛、性微溫,入肺、肝經。其辛散之性可疏肝理氣,解鬱暢達肝氣鬱結,而溫通之性則可活血化瘀,促進瘀血消散。
在清肝活瘀湯中,紫蘇梗與其他藥物如丹參、赤芍等配合,能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疏肝解鬱之效,治療肝鬱氣滯、血瘀阻絡所致的各種病症。
清肝活瘀湯中加入澤蘭,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 清肝解鬱: 澤蘭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月經不調等症狀,澤蘭能起到疏肝理氣、調暢氣血的作用。
- 活血化瘀: 澤蘭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澤蘭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綜上所述,清肝活瘀湯中加入澤蘭,可起到清肝解鬱、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清肝活瘀湯中加入瓦楞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瓦楞子性涼,味甘酸,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肝火上炎、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苦咽乾、目赤腫痛、鼻衄、牙齦出血等,瓦楞子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活血化瘀,疏肝理氣: 瓦楞子亦有活血化瘀、疏肝理氣的功效,可改善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胸脅脹痛、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因此,清肝活瘀湯中加入瓦楞子,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疏肝理氣的綜合作用,對於肝火上炎、血熱妄行、氣血瘀滯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清肝活瘀湯 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清肝活瘀湯由以下藥材組成:
- 當歸: 調經止痛、補血養顏。
- 赤芍: 消炎解毒、利尿通便。
- 桃仁: 破癥化痰、行氣活血。
- 青皮: 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 鬱金: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三七: 散淤止血、滋陰潤燥。
- 枳殼: 開胸順氣、降逆止嘔。
- 紫蘇梗: 發汗解表、溫肺化痰。
- 澤蘭: 祛風除溼、舒筋活絡。
- 瓦楞子: 平喘定咳、安神助眠。
古文依據
《馬培之醫案》中記載:「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 六方清肝活瘀湯,治閃挫脅痛,瘀凝於絡,肋骨腫脹者。」
主治功效分析
1. 針對病機
根據《馬培之醫案》所述,此方主要針對「閃挫脅痛,瘀凝於絡,肋骨腫脹」的病症。這明確指出病機為外傷導致的脅肋部疼痛,由於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凝滯於經絡,進而導致肋骨腫脹。
2. 治療原理
清肝活瘀湯的治療原理是基於「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原則,並輔以其他藥材以增強療效:
- 疏肝理氣: 方中青皮、枳殼等藥材能疏肝解鬱,調暢氣機,使氣血運行順暢,避免瘀血積滯。
- 活血化瘀: 當歸、赤芍、桃仁、三七等藥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及腫脹。
- 其他輔助藥材: 鬱金清熱解毒,紫蘇梗發散外邪,澤蘭祛風除溼,瓦楞子平喘定咳等,則能協助清除體內其他致病因素,達到更好的療效。
3. 綜合療效
綜合來看,清肝活瘀湯能夠針對外傷導致的脅肋部疼痛、瘀血凝滯、肋骨腫脹等症狀,透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達到消腫止痛的治療效果。此方不僅針對瘀血,更重視疏通氣機,以達到「氣行則血行」的目的,使其療效更為全面。
4. 與古文的聯繫
《馬培之醫案》中所述「六方清肝活瘀湯」雖與本方藥材略有不同,但其主治方向一致,均為處理外傷引起的脅痛及瘀血。這說明本方在臨床運用上具有一定的歷史參考價值,並與古人經驗相互印證。
總結
清肝活瘀湯針對外傷引起的脅肋部疼痛、瘀血凝滯及肋骨腫脹,透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綜合作用,能有效改善症狀。其治療原理與古人經驗相符,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當歸、赤芍、新絳、桃仁、青皮、廣鬱金、參三七、枳殼、蘇梗、澤蘭、瓦楞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肝活瘀湯, 出處:《馬培之醫案》。 組成:當歸、赤芍、新絳、桃仁、青皮、廣鬱金、參三七、枳殼、蘇梗、澤蘭、瓦楞子。 主治:閃銼脅痛,瘀凝于絡,肋骨腫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