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風濕湯

羌活風濕湯

QIANG HUO FENG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鎬京直指》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膀胱經 17%
肺經 14%
胃經 12%
脾經 12%
腎經 8%
心經 3%
大腸經 2%
小腸經 2%
膽經 2%
肝經
膀胱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羌活風濕湯中包含羌活,是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除濕: 羌活味辛性溫,入肝經,擅長疏散風寒濕邪,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通絡止痛: 羌活能通經活絡,改善氣血循環,從而緩解疼痛,並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

因此,羌活在羌活風濕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夠有效地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痹症,改善患者的疼痛和活動障礙。

羌活風濕湯中加入防風,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祛風散寒: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風寒濕邪易侵犯經絡,引起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防風可驅散風寒,減輕疼痛。

2. 疏通經絡:防風入肝經,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到達病變部位,進一步改善風濕痺痛的症狀。

因此,防風在羌活風濕湯中起到祛風散寒、疏通經絡的輔助作用,與羌活、獨活等藥物共同作用,以達到治療風濕痺痛的效果。

羌活風濕湯中加入藁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藁本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與羌活、獨活等藥材合用,能更有效地驅散風寒濕邪,緩解風濕痺痛、關節疼痛、皮膚瘙癢等症狀。
  2. 共奏通絡止痛之功:藁本與羌活、獨活等藥材搭配,可共同作用於經絡,促進氣血流通,解除痺阻,從而達到通絡止痛的效果。藁本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止痛功效,使療效更顯著。

羌活風濕湯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祛風濕: 秦艽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疏風散寒、祛風濕的功效,與羌活、獨活等藥物配合,可有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活動不利等症狀。
  2.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秦艽還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可治療風濕熱毒引起的疼痛腫脹,並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總之,秦艽在羌活風濕湯中起著疏風散寒、祛風濕,以及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風濕痹痛的效果。

羌活風濕湯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蟬蛻性涼,味甘,入肺經,能疏散風熱,透疹止癢,適用於風熱襲表,疹出不暢,或風疹瘙癢等症。羌活風濕湯主治風寒濕痺,若患者兼有風熱表證,則蟬蛻可以清熱解表,促進疹出,緩解瘙癢。

2. 祛風通絡,止痛消腫:蟬蛻亦具祛風通絡之效,可通經活絡,止痛消腫,對於風濕痺痛,關節腫痛等症有輔助治療作用。羌活風濕湯中的羌活、獨活等藥材亦具祛風通絡之效,蟬蛻的加入可增強其效果,使藥力更為全面。

羌活風濕湯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解毒散結之效。對於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肢體麻木等症狀,白僵蠶可起到舒筋活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2. 疏風散寒:羌活風濕湯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白僵蠶的祛風散寒之效,可配合羌活、獨活等藥物,共同驅散寒邪,解除痺痛。

白僵蠶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祛風止痙和疏風散寒之效,使其在治療風濕痹痛方面更顯效力。

羌活風濕湯中加入蒼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蒼耳子性溫,味苦辛,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與羌活、獨活等藥材相輔相成,加強整體的祛風濕功效。
  2. 利水消腫:蒼耳子兼具利水消腫之效,可協助排除體內濕氣,減輕水腫,進一步緩解風濕痹痛的症狀,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羌活風濕湯中加入車前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車前草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功效。風濕病常伴隨濕邪阻滯,導致關節疼痛、腫脹等症狀。車前草能利水滲濕,將體內濕邪排出,減輕濕邪對關節的影響。
  2. 清熱解毒:車前草亦具清熱解毒功效,可清除體內熱毒,減輕炎症反應,緩解風濕病引起的疼痛及腫脹。

總之,車前草在羌活風濕湯中發揮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祛風除濕、止痛消腫的效果。

羌活風濕湯中加入澤瀉,主要是為了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的功效。風濕病症常伴隨濕邪困阻,導致關節腫痛、肢體沉重等症狀。澤瀉利水滲濕,能將體內過多的濕氣排出,減輕濕邪對關節的侵襲,並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此外,澤瀉亦能配合羌活、獨活等藥物,共同發揮祛風除濕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病。

羌活風濕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除濕:赤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濕的功效。風濕痹痛常伴有濕邪阻滯,赤茯苓可利水滲濕,將體內積聚的濕氣排出,改善風濕痹痛症狀。
  2. 通絡止痛:赤茯苓能通絡止痛,與羌活、獨活等藥物相配伍,可共同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緩解風濕痹痛導致的疼痛。

羌活風濕湯中加入蠶砂,主要源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蠶砂性味辛溫,入膀胱經,能通利水道,消腫散結,對於風濕痺痛所致的水腫、痺痛、肢體沉重等症狀,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此外,蠶砂還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可以祛除風濕所致的皮膚瘙癢。因此,在羌活風濕湯中加入蠶砂,可以加強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療效,使治療更為全面。

羌活風濕湯中加入大豆黃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通經絡,驅散寒濕:大豆黃卷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消腫之效。與羌活、獨活等藥材共同作用,可加強疏通經絡、驅散寒濕的效果,緩解風濕痺痛等症狀。
  2. 補充營養,增強體質:大豆黃卷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營養,增強體質,有助於抵抗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羌活風濕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傳統醫籍,主治「風毒夾水,腫自頭至足」,意指因風邪挾水濕之毒,侵襲肌表經絡,導致周身浮腫,病位從頭面蔓延至下肢。風性輕揚,易襲上焦,水濕趨下,二者相搏則氣化失司,腠理閉阻,故見表證兼水腫之象。古醫家以此方疏風透邪、分利水濕,使風散濕去而腫消。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透邪

    • 羌活、防風、藁本:辛溫上行,善祛頭面周身風邪,尤擅解表勝濕。
    • 蟬蛻、僵蠶:輕清宣透,熄風止痙,助開腠理以散風毒,兼防風邪引動內風。
  2. 化濕利水

    • 蒼耳子、大豆卷:辛散苦泄,通竅除濕,蒼耳子兼散風止痛,大豆卷宜發濕鬱。
    • 炒車前、澤瀉、赤苓:淡滲下行,導水濕從小便出,以消腫滿。
  3. 通絡祛濁

    • 晚蠶沙:祛風除濕、和胃化濁,兼通絡緩痛,尤宜風濕纏綿之證。
    • 秦艽:辛散苦泄,既能祛風濕,又可舒筋活絡,助氣血暢行。

全方配伍特點

  • 表裡分消:以風藥(羌活、防風)領先開表,配伍滲利藥(車前、澤瀉)導濕下行,形成「上疏下利」之勢,符合「開鬼門,潔淨府」之治水原則。
  • 動靜結合:蟬蛻、僵蠶動而透邪,蠶沙、大豆卷靜而化濁,共調氣機升降。
  • 標本兼顧:風毒為標,水濕為本,方中既散外風,又渗內濕,標本並治以緩腫勢。

此方體現中醫「風能勝濕」之理,通過風藥宣發、滲濕藥下行,使風邪外解,水濕內化,適用於風水相搏、表裡同病之水腫實證。

傳統服藥法


羌活1錢5分,防風1錢5分,藁本2錢,秦艽2錢,蟬蛻1錢,僵蠶3錢,蒼耳子3錢,大豆卷2錢,炒車前3錢,澤瀉3錢,赤苓3錢,晚蠶沙4錢(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羌活風濕湯, 出處:《鎬京直指》。 組成:羌活1錢5分,防風1錢5分,藁本2錢,秦艽2錢,蟬蛻1錢,僵蠶3錢,蒼耳子3錢,大豆卷2錢,炒車前3錢,澤瀉3錢,赤苓3錢,晚蠶沙4錢(包)。 主治:風毒夾水,腫自頭至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