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草膏中包含通草,是基於通草的藥性與方劑功效的相互匹配。
通草性味甘淡微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利水通淋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小便不利、水腫、淋病等症狀,而清熱解毒的功效則可緩解熱病煩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通草膏通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水腫、淋病等症,而通草正是治療這些病症的關鍵藥材,其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達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通草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通草膏多用於乳汁不通、乳房脹痛等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有助於促進乳汁分泌,緩解乳房脹痛。
- 潤燥通絡: 當歸還具有潤燥通絡的功效,可以改善因氣血不足、經絡不通而引起的乳汁瘀滯,促進乳汁流通,改善乳腺組織的血液循環,進一步增強通乳效果。
通草膏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通經活絡: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功效。與通草等藥材配合,可增強通絡止痛效果,有效緩解因風寒阻滯經絡導致的乳腺腫痛、乳汁不通等症狀。
- 理氣止痛: 通草膏常用於治療乳腺炎、乳汁不通等症,而川芎可理氣止痛,緩解乳房脹痛,改善乳汁分泌不暢等症狀,協同通草發揮更佳療效。
通草膏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通草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咳嗽、痰多、鼻塞、頭痛等症狀。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能有效驅散寒邪,緩解鼻塞、頭痛等症狀,配合通草等藥材,協同止咳化痰。
- 宣通鼻竅,利氣行水:通草膏中通草性寒,擅長宣通鼻竅,利氣行水。防風則能疏散風寒,利於通草發揮其功效,使藥物更好地深入鼻腔,達到疏風解表、通竅利水的效果,緩解鼻塞、流鼻涕等症狀。
通草膏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固表:通草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而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作用。通草膏中加入黃耆,可以補益脾肺之氣,增強人體抵抗力,防止感冒反覆發作。
- 助通草利水: 通草膏中含有通草,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黃耆則能增強通草的利水功效,促進水液代謝,幫助清除體內寒邪,緩解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
「通草膏」方劑中加入「烏梢蛇」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通絡止痛:烏梢蛇性味甘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其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有助於緩解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疼痛、關節疼痛等。
二、補益肝腎:烏梢蛇能補益肝腎,提高機體免疫力。在「通草膏」中,烏梢蛇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起到滋補肝腎、強壯筋骨的功效,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通草膏中加入白薇,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白薇性寒,味苦,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通草膏常用於治療溼熱蘊結、小便不利等症狀,白薇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 疏通經絡,利水消腫: 通草膏中通草、車前子等藥材具有疏通經絡、利水消腫的功效,白薇亦有類似功效,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
白薇的加入使通草膏的功效更加全面,更能有效治療濕熱蘊結、小便不利等病症。
通草膏中包含白芷,主要是因為白芷具有以下功效:
- 疏散風寒、通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作用。通草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而白芷正好可以起到通鼻竅、緩解鼻塞的作用。
- 宣通鼻竅,消腫止痛: 白芷還具有宣通鼻竅、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因風寒引起的鼻竇炎、鼻炎等疾病,白芷可以幫助宣通鼻竅,消腫止痛,緩解症狀。
因此,白芷在通草膏中起到疏散風寒、通鼻竅、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有積極的意義。
通草膏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白蘞性甘淡平,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通草膏本身也具有利水通乳的功效,白蘞的加入有助於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 通絡止痛: 白蘞還能通絡止痛,對於乳腺阻塞、乳汁不通導致的乳房脹痛,具有一定緩解作用,配合通草等藥物,能更有效地疏通乳絡,促進乳汁分泌。
通草膏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燥濕、利水滲濕的功效,可改善通草的利水通淋作用,避免單純利水導致脾胃虛弱。
- 固護脾氣:通草性寒,若單用容易損傷脾陽,而白朮則能溫補脾陽,防止通草寒性傷脾,使利水通淋的效果更為平和持久。
白朮與通草相配,既能發揮利水通淋的功效,又能保護脾胃,使藥性更為平和有效。
通草膏方劑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增稠定型:蜂蠟具有極佳的黏性和塑性,加入膏方中能使藥液凝固成固態膏狀,便於儲存和服用。其獨特的質地,能有效防止藥液揮發和變質,延長藥效。
- 保護藥性:蜂蠟本身具有一定的藥性,可起到保護藥效的作用。它能隔絕空氣,防止藥液氧化,並能封存藥材的有效成分,確保藥效的完整性。此外,蜂蠟還能緩慢釋放藥物,延長藥效作用時間。
通草膏是一種常見的中藥外用膏劑,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鉛丹主要是鉛的氧化物,傳統中醫認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通草膏的製作通常旨在治療燒傷、創傷、痔瘡等皮膚病症,而鉛丹的添加有助於提升藥效,使其能夠更有效地滲透皮膚,促進血液循環,減少局部炎症。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鉛丹的使用需謹慎,因為鉛是一種重金屬,若使用不當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因此,在製作通草膏時,應嚴格控制鉛丹的用量,並遵循中醫師的建議,確保安全合理地使用此方劑。此外,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對鉛丹成分的替代研究也逐漸受到重視,以尋求新型且安全的替代藥材,以促進中藥的現代化和安全性。
通草膏中加入麻油,主要有兩大原因:
- 增潤滑作用: 麻油性滑潤,能幫助通草膏更容易進入氣管,發揮潤肺止咳的功效。尤其對於痰液粘稠、難以咳出的情況,麻油能起到潤滑作用,促進痰液排出。
- 增強藥效: 麻油本身具有一定的藥性,可以溫經通絡,活血化瘀。與通草、川貝等藥材配合使用,可以加強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效果,提高藥效。
麻油的加入,使通草膏的口感更加順滑,也提升了藥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草膏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為「一切瘡腫」,乃外用膏劑,主治範圍廣泛,凡癰疽、腫毒、潰瘍、皮膚瘡瘍等,皆可外用敷貼。其組方特色在於兼顧「托毒生肌」與「祛風活血」,既可清解瘡毒,又能養血通絡,促進瘡瘍癒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通草、黃耆、烏蛇
- 通草:清熱利濕,通絡下乳,古代外用取其「通利壅滯」之性,助瘡毒消散。
- 黃耆:益氣托毒,生肌斂瘡,為瘡家要藥,能提升局部氣血運行,促進潰瘍癒合。
- 烏蛇:祛風通絡,攻毒止癢,針對瘡腫伴隨風邪濕毒(如瘙癢、浸淫流水)者有效。
臣藥:當歸、芎藭、防風
- 當歸、芎藭:養血活血,化瘀止痛。瘡腫多因氣血壅滯,此二藥可改善局部血瘀,緩解腫痛。
- 防風:散風勝濕,解表透邪,助君藥驅散外襲風熱濕毒,防止瘡毒內陷。
佐藥:白薇、白芷、白蘞、白朮
- 白薇:清熱涼血,解毒療瘡,針對瘡腫熱毒偏盛者。
- 白芷:燥濕排膿,散結消腫,尤擅頭面瘡瘍。
- 白蘞:清熱斂瘡,生肌止痛,常用於瘡口久不收斂。
- 白朮:健脾燥濕,固護脾胃,間接助氣血生化,支持瘡瘍修復。
使藥:蠟、黃丹、麻油
- 麻油:潤膚解毒,為傳統膏藥基質,能柔潤皮膚並載藥透入。
- 黃丹(鉛丹):解毒生肌,收斂瘡口,古方外用常用以「拔毒」。
- 蠟:賦形固膏,兼能防腐生肌,保護創面。
三、方劑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黃耆、當歸補益氣血,輔以通草、烏蛇、白芷等祛邪解毒,符合瘡瘍「正虛邪戀」之病機。
- 動靜結合:芎藭、防風行散風邪,白蘞、白朮收斂固護,既防瘡毒擴散,又促瘡口癒合。
- 外用機制:以油膏劑型直接作用患處,通過局部活血、抗菌(如白芷、白蘞)、生肌(黃耆、黃丹)等多重效應,達到消腫止痛、化腐生新之目的。
四、推論潛在應用
此方適用於慢性潰瘍、癰腫未潰或已潰、濕疹滲液等,尤其適合氣血不足、瘡瘍久不收口者。然因含鉛丹,今人使用需謹慎調整或替代。
傳統服藥法
通草8分,當歸20分,芎藭20分,防風20分,黃耆20分,烏蛇20分,白薇4分,白芷4分,白蘞4分,白朮4分,蠟6兩,黃丹3兩,麻油2升半。
上為末,煎油三二十沸,次下黃丹,令色黑,後下蠟,更煎二十沸,次下諸藥,候銀珠飛上即成,於不津器中收貯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但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通草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八八引《千金月令》。 組成:通草8分,當歸20分,芎藭20分,防風20分,黃耆20分,烏蛇20分,白薇4分,白芷4分,白蘞4分,白朮4分,蠟6兩,黃丹3兩,麻油2升半。 主治:一切瘡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