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串痹藥」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濕止痛: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串痹症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而致,半夏可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 燥濕化痰: 串痹症常伴有痰濕阻滯,影響氣血運行,加重病情。半夏能燥濕化痰,使痰濕消散,利於氣血流通,改善痹痛症狀。
因此,半夏在「串痹藥」方劑中可起到祛風濕止痛、燥濕化痰的作用,有助於緩解串痹症的各種症狀。
串痹藥中加入白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通絡: 白酒性溫熱,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穿透筋骨,達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效果。對於因寒濕凝滯、氣血阻滯引起的串痹疼痛,白酒能起到溫經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
- 引藥入經:白酒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可以幫助藥物更快更深地滲透到病竈部位,發揮藥效。同時,白酒也起到引導藥物進入經絡的作用,提高藥效的發揮。
串痹藥方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止咳,潤腸通便: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大腸經,具有宣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串痹常伴有風寒阻滯肺經,導致咳嗽、氣喘等症狀,而杏仁可宣散風寒,止咳化痰。同時,串痹也可能引起腸胃功能紊亂,導致便祕等症狀,杏仁潤腸通便,可緩解便祕,促進腸道蠕動。
-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杏仁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串痹為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杏仁可疏散風寒,解除表邪,緩解疼痛。
因此,串痹藥方中加入杏仁,不僅可以宣肺止咳,潤腸通便,更能疏散風寒,解表止痛,有助於整體治療串痹。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串痹藥」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劑主治「積聚、嗽、諸氣」,屬中醫「痰飲壅滞、氣機不暢」之證。「積聚」多因氣滯痰凝血瘀而成;「嗽」與肺氣上逆、痰阻有關;「諸氣」泛指氣滯、氣逆、氣結等病機。全方以化痰行氣為主,兼具瀉下導滯之能,推測其適用於痰氣交阻、胸膈痞滿或咳喘氣逆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半夏:
- 性辛溫,歸脾胃肺經,為「化痰要藥」,尤善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針對「嗽」與「積聚」中的痰濕內阻,能宣降肺胃之氣,化解痰飲結聚。
江子(巴豆):
- 性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具強烈「瀉下冷積、逐痰行水」之效。
- 與半夏協同,攻逐頑痰積滯,開通氣機壅塞,尤適合痰飲深伏、氣結不通之重症。
白酒藥:
- 此處可能指「酒麴」或經酒製之藥,能助藥性溫通散結。
- 酒性辛散,可增強全方行氣活血之力,並助諸藥穿透痰濕凝滯之病所。
杏仁:
- 性苦微溫,歸肺大腸經,功能「降氣止咳、潤腸通便」。
- 助半夏止咳平喘,兼緩巴豆峻瀉之性,使痰濁從二便分消。
配伍特點
- 痰氣並治:半夏化痰,杏仁降氣,巴豆破結,酒藥溫通,共奏「化痰-行氣-瀉積」之效。
- 峻藥緩用:巴豆雖猛,但用量僅7枚(與半夏等量),且製為小丸(綠豆大),每次僅服5-7丸,緩攻痰積而不致傷正。
- 隨證引經:
- 治嗽用白湯送服,取其溫中護胃,助藥力上行入肺;
- 治氣以木香湯下,借木香「行氣止痛」之性,增強疏導滯氣之效。
總結
此方以巴豆、半夏為君,攻痰瀉積;杏仁、酒藥為佐使,調暢氣機。全方藥簡力專,針對痰氣膠結之實證,透過「開破痰結、通導氣滯」而達「串通痹阻」之效,故名「串痹藥」。其設計體現古代「猛藥輕投」「因勢利導」的辨治思路。
傳統服藥法
半夏7個,江子7個,白酒藥1彈丸,杏仁7個。
上炒黃色為末,用酒蒸化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7丸。治嗽,臥時白湯送下;治氣,食後木香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串痹藥,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九。 組成:半夏7個,江子7個,白酒藥1彈丸,杏仁7個。 主治:積聚,嗽,諸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