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蔞煎丸

瓜蔞煎丸

GUA LOU J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一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脾經 21%
大腸經 19%
胃經 18%
心經 11%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瓜蔞煎丸方劑中包含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瓜蔞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暑的功效。對於熱盛傷肺、肺熱咳嗽、咽喉腫痛、暑熱煩渴等症狀,瓜蔞能有效清熱降火,緩解症狀。
  2. 利濕消腫: 瓜蔞同時具有利濕消腫的功效,能有效改善濕熱蘊結導致的口渴、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

因此,瓜蔞在瓜蔞煎丸方劑中扮演着清熱瀉火、利濕消腫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相配合,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瓜蔞煎丸中加入杏仁,主要是利用其潤肺止咳、降氣消痰的功效。

杏仁性味甘苦平,入肺、大腸經。其潤肺止咳的作用主要針對肺燥咳嗽,而降氣消痰則可化解痰液,利於咳出。

瓜蔞煎丸以瓜蔞為主藥,清熱解毒,利咽開音。加入杏仁,則可增強其潤肺止咳、降氣消痰之效,更有效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難咳等症狀。

瓜蔞煎丸方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散結之效。瓜蔞煎丸主治痰飲阻滯,脾胃不和所致的嘔吐、呃逆、胸悶等症,而半夏能降胃氣,止嘔逆,配合瓜蔞、厚朴等藥物,增強其降逆止嘔的作用。
  2. 燥濕化痰: 半夏能燥濕化痰,對於痰飲阻滯引起的胸悶、咳嗽等症,能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協同瓜蔞、厚朴等藥物,共同達到化痰利濕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瓜蔞煎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肺經攻注,面生風瘡,上喘氣促,咳嗽」,其病機關鍵在於 肺氣壅滯、痰熱內結。具體表現為:

  1. 肺失宣降:咳嗽、喘促,乃肺氣上逆之象。
  2. 痰熱鬱肺:痰阻氣道,久鬱化熱,或外感風熱引動內痰,故見氣促、咳嗽痰黏。
  3. 風熱上攻:肺主皮毛,肺熱上蒸於面,發為風瘡(如面赤、瘡疹瘙癢)。

由此可知,本方針對 痰熱壅肺兼風熱上擾 之證,重在清化痰熱、宣降肺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瓜蔞(全瓜蔞)

  • 瓜蔞瓤:甘寒潤肺,清熱化痰,專治痰熱膠結之咳喘。熬膏後質地黏潤,能濡養肺絡,兼緩解痰黏難咯。
  • 瓜蔞皮:輕清走上,善清肺熱、利胸膈,助散上焦風熱,改善面瘡。
  • 配伍意義:全瓜蔞(瓤與皮同用)兼顧 化痰止咳宣散風熱,體現「肺宣則氣順,熱清則瘡平」之理。

2. 臣藥:杏仁

  • 苦微溫,主入肺經, 降氣平喘潤腸通便
  • 與瓜蔞配伍,一降一潤,協力通利肺氣,使痰熱從大便而解(肺與大腸相表裏)。
  • 杏仁含油脂,熬製後增強潤肺之功,緩解痰黏氣逆。

3. 佐藥:半夏

  • 辛溫燥濕化痰,與瓜蔞寒溫相配,既制瓜蔞之寒涼,又增化痰之力,共成「辛開苦降」之勢,調暢肺氣。
  • 半夏善祛 頑痰伏飲,針對久咳痰稠、喘促痰鳴之證。

4. 使藥:人參湯送服

  • 人參補益肺脾之氣,防瓜蔞、半夏攻伐傷正,尤適久咳肺虛者。
  • 臨臥服:夜間陰氣盛,肺氣易壅,此時服藥可助夜間氣機通調。

三、方劑特點與機理

  1. 清潤與燥降並行:瓜蔞潤肺清熱,半夏燥濕化痰,相反相成,共祛痰熱。
  2. 肺腸同治:杏仁通便,使肺熱從大腸下泄,符合「腑氣通則肺氣降」之原則。
  3. 標本兼顧:化痰止咳治標(瓜蔞、半夏),補氣扶正固本(人參),適用於虛實夾雜之慢性咳喘。

四、現代潛在應用方向(推論)

此方組方嚴謹,古代用於痰熱咳喘伴皮膚症狀者,現代或可延伸於:

  • 慢性支氣管炎、喘息型支氣管炎(痰熱證)。
  • 痤瘡、濕疹(因肺熱上蒸所致者)。
  • 習慣性便秘(肺氣不降,腸道失潤)。

總結:瓜蔞煎丸以清化痰熱為主軸,佐以降氣潤燥,體現「肺病治痰」與「上病下取」的中醫思維,組方簡潔而層次分明。

傳統服藥法


瓜蔞2個, 杏仁1兩2錢, 半夏1兩。
上件藥,並依法修事,先將瓜蔞瓤,用銀石器內熬成膏,次入杏仁再熬,候冷,入半夏、瓜蔞皮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煎人參湯下,臨臥服;食前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咳血咳嗽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

相同名稱方劑


瓜蔞煎丸, 出處:《雞峰》卷十一。 組成:瓜蔞2個,杏仁1兩2錢,半夏1兩。 主治:肺經攻註,面生風瘡,上喘氣促,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