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煮浮丸
ZHU F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五七引胡氏方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熱 (3.33)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28%
胃經 16%
心經 13%
大腸經 13%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煮浮丸方中使用半夏,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煮浮丸方中常用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而半夏可有效祛除痰濕,使呼吸通暢。
- 和胃降逆:半夏亦能降逆止嘔,可緩解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煮浮丸方中常用於治療胃寒嘔吐、飲食不消等病症,半夏可和胃降逆,助消化,使胃氣和順。
總而言之,半夏在煮浮丸方中發揮着燥溼化痰、和胃降逆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共同治療相關病症。
「煮浮丸」方劑中加入麵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黏合劑作用: 麵粉遇水後會產生黏性,可將藥材粉末緊密結合,製成丸劑,便於服用和保存。
- 延緩藥效: 麵粉本身具有緩和藥性、保護胃腸的作用,可減緩藥材的藥效釋放速度,避免藥性過於猛烈,更易於人體吸收。
此外,麵粉本身性平味甘,不會與其他藥材產生明顯的藥性衝突,因此成為中藥方劑中常用的丸劑製備材料。
煮浮丸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平,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煮浮丸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喘息氣短等肺系疾病,杏仁能有效緩解肺燥咳痰,改善呼吸道症狀。
- 清熱解毒: 杏仁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煮浮丸中常搭配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杏仁的加入可增強方劑清熱解毒之力,更好地清除肺熱,緩解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煮浮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咳嗽不止」,屬痰濕壅肺、風邪上擾之證。古方強調「煮浮」之法,推測其針對痰濕黏滯、肺氣不宣所致久咳,通過溫化痰涎、祛風止咳以達療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南星(生)、半夏(生):
- 皆為辛溫燥烈之品,生用尤擅化痰逐飲。南星長於祛風痰,半夏專消濕痰,二者協力化解肺中黏滯痰濁,直擊咳嗽痰多之病根。
防風、天麻:
- 防風辛散祛風,能疏解外邪,防止風邪引動內痰;天麻息風平肝,針對痰鬱化風之眩暈或咳喘氣逆。二藥共成「截風」之勢,斷咳嗽纏綿之由。
生麵:
- 小麥麵甘涼,和緩藥性,兼能益氣護胃,佐制生南星、生半夏之毒性,同時作為丸劑賦形,助藥力緩釋。
配伍特點
- 「煮浮」之法:以沸湯輕煮,取其「浮」者,喻藥性輕揚上達於肺,符合「治上焦如羽」之理;生薑湯送服,既增強溫肺化痰之效,又能和中降逆,防生藥傷胃。
- 標本兼治:半夏、南星治痰之「本」,防風、天麻祛風之「標」,生麵調和護正,共成化痰止咳、風痰並治之方。
可能擴展功效
除咳嗽外,若見痰多黏白、胸悶氣逆,或風痰頭痛、痰厥眩暈等風痰互結之證,此方亦有潛在適用性,符合「異病同治」之中醫邏輯。
總結
煮浮丸以生藥峻化痰濕,借風藥宣通肺絡,佐以穀物調和,體現「痰消風息則咳自止」的治療思路,為古代針對頑痰久咳之簡效方。
傳統服藥法
南星(生)、半夏(生)、防風、天麻、面(生)各等分。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50丸,先煮湯令沸滾,方下藥,煮1-2滾,藥浮即漉出。用生薑湯吞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煮浮丸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脹、腹痛、腹瀉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煮浮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七引胡氏方。 組成:半夏2兩,飛羅面半兩,杏仁半兩。 主治:咳嗽不止。
煮浮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五。 組成:南星(生)、半夏(生)、防風、天麻、面(生)各等分。 主治:痰壅眩暈。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