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八反膏藥中包含細辛,其原因主要在於細辛的藥性及與其他藥材的配伍關係:
-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溫經通絡之功效。 在膏藥中,細辛常與其他藥材配合,用以驅散寒邪、溫通經絡,緩解疼痛。
- 細辛與某些藥材相剋,例如與甘草、芍藥同用,會減弱藥效,甚至產生毒副作用。 十八反膏藥中,通常會將細辛與其他藥材進行合理的配伍,避免其與相剋藥材同時使用,確保藥效安全。
總體而言,十八反膏藥中包含細辛,是基於其藥性及與其他藥材的配伍關係,以達到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療效。
十八反膏藥中包含玄參,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玄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可針對膏藥中其他藥材可能引發的熱毒,起到緩解和抑制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造成皮膚刺激或其他副作用。
- 滋陰潤燥:玄參兼具滋陰潤燥之效,能有效平衡膏藥中其他藥材的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導致皮膚乾燥或引起不適。同時,玄參也能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皮膚,發揮其治療效果。
總之,十八反膏藥中加入玄參,除了能有效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熱,更能達到滋陰潤燥,平衡藥性,提高療效的功效。
十八反膏藥中包含藜蘆,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藜蘆性寒毒烈,擅長驅散寒邪,並可消腫止痛。膏藥外用,藥效可直接作用於患處,針對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病症,藜蘆的寒性可驅散寒邪,而其毒性則可快速止痛,達到藥效。
2. 膏藥配方中,其他藥材通常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與藜蘆寒性相配,可達到寒熱相濟,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常見的膏藥配方中,會加入川烏、草烏等溫性藥材,與藜蘆寒性相配,可增強藥效,治療效果更佳。
十八反膏藥中含有白芨,主要基於白芨的藥性與膏藥的製備工藝相符。
首先,白芨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這與膏藥外用治療跌打損傷、瘡瘍腫毒的功效相一致。白芨的黏液質能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止血消腫。
其次,白芨性寒,與膏藥的製備工藝相容。膏藥多以藥材浸泡於油脂中,白芨的寒性可以抵消油脂的溫燥之性,避免膏藥過於溫熱而刺激皮膚。
因此,白芨作為十八反膏藥的組成成分,可以發揮其止血生肌的功效,並與膏藥的製備工藝相協調,使藥效得以充分發揮。
十八反膏藥中包含半夏,主要是由於半夏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以有效地去除濕氣,緩解膏藥因藥性過於滋潤而導致的濕邪困阻。
半夏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膏藥多以油脂為基底,容易造成濕邪內蘊,影響藥效發揮。加入半夏可以去除膏藥中的濕氣,使藥效更有效地滲透至患處,達到更好的療效。
在中藥方劑「十八反膏藥」中,烏頭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散寒止痛、溫經通絡的作用。烏頭性熱味辛,能夠散寒止痛、溫經通絡,適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烏頭能夠增強方劑的溫經散寒作用,對改善寒性疾病非常有益。
「十八反膏藥」並不存在於中醫藥學文獻中。中醫藥學中常見的十八反是指藥物配伍禁忌,而膏藥是一種外用藥劑,通常不涉及十八反的禁忌。
「大戟」屬於峻下逐水藥,具有瀉下、消腫、逐痰等功效,但其毒性較強,應謹慎使用。在中醫藥學中,藥物配伍禁忌主要針對內服藥物,外用藥物則較少涉及十八反的禁忌。因此,即使「十八反膏藥」存在,也不應包含「大戟」成分。
十八反膏藥中包含芫花,其主要原因是芫花性溫,具有溫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與膏藥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芫花通常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例如:
- 溫肺化痰止咳: 與細辛、白芥子等藥物配合,溫肺化痰,止咳平喘,適用於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等症。
- 消腫止痛: 與乳香、沒藥等藥物配合,消腫止痛,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總之,十八反膏藥中包含芫花,主要利用其溫肺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十八反膏藥的組成中,包含甘草,主要源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輕毒副作用的作用。十八反膏藥往往由多種藥物組成,藥性複雜,容易相互拮抗或產生毒副作用。加入甘草可以調和藥性,使其協調作用,減輕藥物對人體的負擔。
- 增強療效: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之外,自身也具備一定的藥效,例如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等。在十八反膏藥中,甘草可以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進一步增強藥效。
十八反膏藥中包含甘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甘遂的藥性與膏藥的特性相輔相成。 甘遂性寒,味苦,具有瀉水逐痰、消腫散結的功效。膏藥則以其外用方式,利於藥物深入皮下,發揮藥效。甘遂配合膏藥外敷,可有效治療水腫、痰飲、瘰癧等病症,並減少口服藥物對腸胃的刺激。
二、十八反膏藥注重藥效的互補與協同。 甘遂與其他藥材,如大戟、芫花等,在十八反膏藥中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瀉水逐痰、消腫散結的功效,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十八反膏藥中含有白蘞,主要原因有二:
一、白蘞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祛風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適合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狀。十八反膏藥通常用於治療外傷、跌打損傷、風寒濕痹等,白蘞的功效正好與膏藥的治療目標相符。
二、白蘞與膏藥中的其他藥物配伍相宜,可以增強藥效。白蘞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以達到溫經散寒、消腫止痛的效果,使治療效果更佳。
因此,十八反膏藥中含有白蘞,是合理的藥物配伍,可以有效治療相關病症。
主治功效
十八反膏藥主治功效分析
《菉竹堂集驗方》中記載的「十八反膏藥」,雖名為膏藥,然其使用方式並非單純外敷,而是先以藥燃薰患處,待起泡後再貼敷膏藥。此方以其獨特的組成和應用方式,展現了古人對蟲積痞塊的深刻理解與治療智慧。
方劑組成與功效解析:
此方由十一味藥材組成,其中包含多對藥性相反的藥材,如細辛與藜蘆、玄參與半夏、烏頭與白蘞等,故名「十八反」。然此處之反,並非絕對禁忌,而是寓於相剋之中,相輔相成,發揮更為強大的治療作用。
- 發散與清解: 細辛發散風寒,止痛消腫,可開散局部閉鬱之氣;藜蘆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可清泄鬱積之熱。二者合用,既可開散表邪,又可清解內熱,為治療蟲積痞塊奠定基礎。
- 滋陰與燥濕: 玄參滋陰降火,解毒涼血,可滋養陰液,清解陰虛之熱;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可祛除體內濕濁。二者相伍,可調理陰陽平衡,使濕熱不致停留。
- 溫陽與利水: 紅烏頭溫經散寒,活血通絡,可溫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大戟、甘遂則利水消腫,驅蟲殺蟲,可排出體內水濕,祛除蟲積之邪。此組合一溫一寒,一通一泄,協同作用,使邪有出路。
- 散結與調和: 芫花消癥散結,止咳平喘,可消散體內痞塊;白芨養陰潤肺,止咳平喘,可保護肺陰,兼有止血生肌之效;白蘞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可輔助其他藥材,加強清熱解毒之功。
- 調和與解毒: 甘草調和諸藥,清熱解毒,可緩解藥性,並輔助其他藥材發揮作用,同時亦有解毒之效。
治療原理分析:
「蟲積痞塊」乃蟲邪侵擾腸道,導致氣機阻滯,痰濕內停,聚積而成。此方之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先薰後敷: 先以雄黃、斑毛、蘄艾燃薰患處,利用其熱力和藥性,刺激局部,令其起泡。此舉可開泄腠理,引邪外出,同時亦可作為藥物吸收的通道。
- 表裡同治: 方中藥材兼具發散、清解、溫陽、利水、散結、調和之效,既可驅邪外出,又可調理體內陰陽平衡,使邪有出路,正氣得以恢復。
- 多向作用: 此方不僅僅針對蟲積本身,更兼顧了因蟲積導致的氣機阻滯、痰濕內停等問題。通過多種藥材的協同作用,達到祛邪扶正,標本兼治的目的。
- 相剋相生: 方中藥性相反之藥材,非但不是禁忌,反而通過相剋相生的關係,產生更為強大的藥效,使邪氣更易消散。
綜上所述,「十八反膏藥」的獨特組成和應用方式,使其在治療蟲積痞塊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其治療理念體現了古人對於疾病的深刻認識和對藥物的巧妙運用,實為中醫藥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傳統服藥法
細辛、玄參、藜蘆、白及、半夏、烏頭、烏啄、大戟、芫花、甘草、甘遂、白蘞。
上為末,用生蔥、薑汁、蜜、廣膠1兩,共煎成膏。攤狗皮上貼之。
如稍泄,不必服後藥;如1-2日不泄,再服:黑牽牛頭末6錢,檳榔4錢為末,量人虛實,如虛者服4錢,實者服5錢,以月初早晨空心服砂糖湯2-3口再服藥,候大便2-3次,以下淨為妙;欲止,吃溫粥
忌大葷一二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十八反膏藥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十八反膏藥, 出處:《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組成:細辛、玄參、藜蘆、白及、半夏、烏頭、烏啄、大戟、芫花、甘草、甘遂、白蘞。 主治:蟲積痞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