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膽散方劑中含有石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石膽草之性味功效: 石膽草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其可有效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例如濕疹、瘡瘍、濕熱黃疸等。
- 方劑主治病症: 石膽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瘡瘍等。石膽草的清熱解毒、利濕消腫功效,正好可以針對病症的病因病機,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石膽草的加入,可以增強石膽散的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
石膽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其苦寒之性,可清泄心火,並能降胃火,燥濕止瀉。石膽散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劑,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症見腹痛、泄瀉、口苦、舌苔黃膩等。黃連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清熱解毒,燥濕止瀉,以達到治療目的。
石膽散中包含黃柏,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燥濕: 黃柏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之效,可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石淋、尿頻、尿痛等症狀,與石膽散治療尿路感染、結石等病症的功效相符。
- 解毒消腫: 黃柏亦具解毒消腫之效,可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等症狀,而石膽散中加入黃柏,也能有效消解尿路感染的炎症,減輕患者的痛苦。
石膽散方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安神定志:茯神味甘、性平,入心、脾經,具有安神定志、益智寧心的功效。石膽散主治肝膽濕熱所致的脅痛、黃疸、煩躁不安等症,茯神可以起到安撫肝火、平息心煩的作用,使患者心神安定,減輕肝膽濕熱所致的症狀。
- 健脾和胃:茯神亦有健脾和胃之效。肝膽濕熱常伴隨脾胃運化失常,茯神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為治療肝膽濕熱提供更好的基礎。
石膽散中含有銅綠,主要源於其組成成分「膽礬」。
膽礬為硫酸銅的結晶,其化學式為CuSO₄·5H₂O,在空氣中容易吸水並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鹼式碳酸銅,即俗稱的「銅綠」。
銅綠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可治療濕疹、瘡瘍等皮膚病。因此,石膽散中加入膽礬,除了其本身的藥效外,也利用其在空氣中生成的銅綠發揮藥用作用。
石膽散方中包含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軟堅散結之效。石膽散主治熱結便祕,芒硝可清熱瀉火,潤腸通便,緩解熱結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
- 引藥入肝:芒硝入肝經,能引其他藥物入肝,加強藥效。石膽散中其他藥物如石膽、膽南星等,也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芒硝的加入可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石膽散主治「針眼,暴腫痛不得開」。
「針眼」即現代所稱「麥粒腫」,為眼瞼邊緣或內部腺體急性化膿性炎症,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硬結,甚則化膿。《諸病源候論》稱其因「風熱客於瞼眥之間」所致,而「暴腫痛不得開」則強調其急性發作、腫痛劇烈之特徵。此方以單味石膽外敷,針對熱毒蘊結、局部化膿之病機,旨在清熱解毒、斂瘡消腫。
組成與藥理邏輯
**石膽(膽礬)**為硫酸鹽礦物,主要成分為含水硫酸銅(CuSO₄·5H₂O)。其傳統藥性與治療原理如下:
- 清熱解毒:
石膽性寒,能清局部熱毒,《本草綱目》載其「治喉痺、牙疳、癰疽」,古人常用於化膿性瘡瘍。銅離子具抑菌作用,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化膿性病原體,契合針眼之細菌感染病機。 - 腐蝕斂瘡:
石膽燒煅後成細粉,外敷可輕度腐蝕瘡面,促進膿液排出(「不過4-5次愈」暗示其排膿效速)。《聖惠方》亦用其治「風眼赤爛」,取其收濕斂瘡之效,緩解腫脹。 - 消腫止痛:
銅化合物能收縮血管、減少滲出,從而減輕局部充血腫脹,改善「不得開」之症狀。
配伍與應用特點
此方為單驗方,體現「簡峻直達」之效。石膽燒煅後煙盡,可能減低原生礦物刺激性,保留銅鹽活性成分,直接作用於病灶。其用法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針對熱毒熾盛之局部症狀, bypass 脾胃吸收,快速起效。
總結
石膽散以外治清熱毒、腐胬去腐為核心,通過礦物藥的抗菌與收斂特性,解決針眼急性化膿問題。其邏輯直指「熱毒—腫痛—化膿」病理鏈,體現古代簡便外用方的藥性活用。
傳統服藥法
石膽1兩(於火上燒令煙盡)。
上為細末。
敷瘡上。不過4-5次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膽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石膽半兩,蚺蛇膽1分,龍腦1分。 主治:小兒口瘡赤爛。
石膽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石膽半兩,鲫魚1枚(長3寸者,開肚滿填鹽,燒魚焦),雄黃1分。 主治:急疳,唇口赤瘡出者。
石膽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石膽半兩,石鹽1兩,朱砂1兩,鹽綠半兩,龍腦1分,膩粉1錢。 主治:眼生膚翳,目赤痛,癢澀。
石膽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石膽半分,麝香半錢,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生研),膩粉1錢。 主治:口瘡經久,腫痛赤爛,不能下食。
石膽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石膽半分,朱砂半兩,蕤仁半兩(湯浸,去赤皮),真珠末1分,琥珀1分,馬珂1分,珊瑚1分,紫貝1分,決明子1分。 主治:眼生翳膜,經年不癒。
石膽散,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三。 組成:石膽(研如粉)1分,黃連(去須,搗)3分,黃柏(去粗皮,搗)3分,茯神(去皮,研)3分,銅青[研]半兩,芒消半兩。 主治:針眼,暴腫痛不得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